![]() |
|
![]() |
熱門關鍵詞: 廣州能源所 百度 |
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與技術 |
農作物深加工全面替代石油產品生產技術的專項調查文章來源:中國石油網 | 發布日期:2005-01-31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日前從科技部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安徽豐原集團、中國發酵行業協會等單位了解到,安徽豐原集團等企業已掌握了利用農作物精深加工全面替代石油產品的關鍵技術,其中豐原集團以糧食為原料生產的燃料酒精、乙烯等產品已進入市場并獲得良好經濟效益。我國大規模利用可再生生物質能替代石油的條件已基本成熟。 據最新估算,地球上石油穩定供給不會超過20年,至枯竭期為41年。我國是石油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2004年進口原油1.2億噸,增長34.8%,占國家石油總供給量的40%以上。石油供應不足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威脅國家安全。而用糧食、薯類、作物秸桿等加工石油產品替代品,在國內外都有數十年的研究歷史,并有相對成熟的技術和工藝。市場化的關鍵是發酵與分離水平,它們決定了產品回收率和轉化過程中的環境保護程度。以農作物為原料的生物化工,如檸檬酸、味精、造紙等,污染排放一度占我國大江大河污染入河量的70%,到2004年底,仍在50%以上。 全國最大的糧食加工企業安徽豐原集團引進高技術革新傳統的發酵工藝,率先解決了這個關鍵問題。豐原集團的前身是蚌埠檸檬酸廠,由于原料回收率低、消耗高,帶來嚴重污染。1994年國務院決定大規模治理淮河水體污染時,該企業是流域重點關停的19家企業之一。在這種形勢下,新任負責人李榮杰在高校科研機構的協助下,研究成功“清液發酵”技術,使水、電消耗下降約50%,糧食回收率提高30%,企業在后來的3年中產值翻了13番,一舉成為我國以農產品為原料的生物化工龍頭企業,檸檬酸產量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精細化工出口額連續7年保持全國第一。隨后,該企業投入巨資,引入離子束培育菌種,分子分離、膜分離等世界領先分離技術,使生物化工中發酵、分離兩大技術平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加工轉化過程中將原料“吃干榨盡”,實現清潔生產。在以發酵為前端的生物化工領域,豐原集團擁有50多項專利,生產模式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據豐原集團董事長李榮杰介紹:豐原精細化工產品主要出口歐美,對國際上市場、先進技術密切關注。自2000年起,石油價格上揚,豐原集團在高回收、低成本的發酵工藝基礎上,不斷創新,成功研發出利用糧食、薯類、秸桿等深加工全面替代石油產品的生產技術,并分別在蚌埠、宿州等地設廠生產。原料主要來源是國家庫存的玉米陳化糧。產品分四大系列:其一,燃料酒精生產,直接混合到汽油中使用。燃料酒精生產技術相對簡單,在黑龍江華潤酒精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河南天冠集團均已開始。豐原在燃料酒精生產中,除利用自主創新的發酵、分離技術外,還與大連理工學院一起創造出酵母自動分離生產工藝,目前該生產工藝為世界最高水平,使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決定用燃料酒精替代石油百萬噸試點項目開始后,豐原占據40%的份額;其二,豐原與比利時格拉特公司合作,在蚌埠建成用玉米作原料生產L乳酪的生產線,年產3萬噸,產品主要出口歐洲。L乳酪是生產可降解塑料的基本材料,還是生產隱形飛機、艦船超強超剛材料的前端材料。該生產技術目前除豐原外,僅美國與荷蘭一合作企業掌握;其三,豐原在宿州建成一條年產兩萬噸用玉米生產乙烯和環氧乙烷生產線,這是我國第一條工業化規模玉米生產乙烯并轉化為環氧乙烷的生產線。由于目前國際原油價格較高,該線產品供不應求,產品利潤率高達30%。如環氧乙烷售價基本保持在每噸1.7萬元,企業毛利潤可達6000元;其四,用玉米、薯類、甘蔗、稻米等淀粉質原料生產聚乳酸聚酯,替代石油生產的PET聚酯成為紡織品原料。該項目在豐原完成中試,已生產出試驗產品。 2004年底,環保總局污染控制司召開重點流域發酵行業重點企業會議,推廣豐原清潔生產經驗與技術。會上,中國環保協會秘書長王家廉、中國發酵協會工程師馮志合均告訴記者:“發酵工程是生物技術五大工程之一。專家研究認為生物產業的潛在市場是網絡市場的10倍。而我國目前糧食精深加工比例極低,年加工量僅2000多萬噸。糧食為原料的發酵行業污染治理成本平均在15%以上,使得產品成本居高不下。豐原的技術、工藝形成高效益的體系,為我國在環保的前提下,大規模利用生物質能替代化石能源奠定了基礎。為傳統農業區工業化、城市化闖出了一條新路!” 豐原集團經過長期研究和市場跟蹤,認為國際原油價格每桶不低于30美元、玉米價格每噸不高于1400元人民幣,用糧食加工品替代石油產品就有利可圖。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研究員趙愛民強調:以豐原為代表的我國生物化工企業,不僅解決了中國生物化工產業升級的瓶頸問題,掌握了農作物精深加工替代石油產品的技術系統,而且形成系列產品,證明我國利用農作物加工轉化替代石油條件基本成熟。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