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與技術 |
聚焦可再生能源立法文章來源:媒體平臺 | 發布日期:2006-06-16 | 作者:曾金勝 | 點擊次數:
【內容提要】 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資源豐富和可再生性的特點,在資源的利用上既不會出現枯竭,又不會對環境構成嚴重的威脅,是未來人類社會可持續能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再生能源法通過立法。這標志著我國將通過立法來促進和發展可再生能源,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并有效防治能源利用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速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新能源革命。 立法旨在突破能源瓶頸 意想不到的情況總會發生,你最好做好準備。這句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撒切爾定律,在前年蔓延南方各省的油荒出現后被人們一再提及并反復品味。我們在深深思考中國能源領域的管理機制問題之余,又一次面對一個長久不愿提及又時時困擾我們的問題:我們腳下蘊藏的能源還能支撐多久? 眾所周知,我國目前面臨嚴重的能源問題:供應不足,結構失調,污染嚴重,資源單一。近兩年來,中國經濟頻頻遭遇能源瓶頸,煤、電、油全面緊張,能源供應不足已經成為當前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盡管專家對中國煤炭、石油、天然氣的資源量和儲量說法尚不一致,但無論是20年還是50年,我們最終都要面對能源枯竭的那一天。傳統的燃料能源正在一天天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同時全球還有20億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應。因此,逐步降低對煤炭等化石類燃料能源的依賴,發展水電、核電以及先進的可再生能源就成為中國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的必然選擇。這就是可再生能源立法的現實意義所在。 能源,是國民經濟發展重要的助推器。然而近幾年,我國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已不符合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大氣、水等方面環境質量的下降,也暴露了以煤為綱的能源結構的弊病。能源的缺乏,引起了對能源的無序開發利用,如小水電、小火電的大量出現,既不利于能源保護,也影響到我國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無疑,可再生能源將是我國的重要發展方向。正如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所說:發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國進行可持續能源開發的唯一出路。 此次立法,旨在促進用再生能源來替代高污染的能源,并希望到2020年時,可再生能源在全部能源供應中的比例從目前的微乎其微增加到10%。 直面立法難題 上海今年電力缺口300~500萬千瓦,而年輻射量達4700兆焦耳的太陽能資源,卻未得到充分重視。全國人大環資委來滬對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促進法進行立法調研,一位教授的感慨引起大家共鳴。 這一感慨,反映了目前我國能源利用中的尷尬:有豐富的水力、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但難以開發利用。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馮之浚坦言有六大瓶頸:缺乏明確的發展目標和切實可行的規劃措施,使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發展速度和水平,遠遠低于大多數發達國家;缺乏足夠經濟鼓勵政策、激勵機制和強有力的法規保障,影響投資者積極性;缺乏行之有效的投融資機制,使有關技術的推廣應用受到很大限制;可再生能源技術成本相對較高,缺乏市場競爭力;沒有建立起完備的可再生能源工業體系,研究開發能力弱,關鍵設備仍需進口;缺乏宣傳教育,公眾對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意義關注不夠。 在太陽能方面,發展瓶頸尤其突出。我國的太陽能開發雖與國外同步,但發展定位有所不同。有的國家一開始就把太陽能作為替代能源來開發利用,而我國走的是農村能源和節能環保的發展道路。由于目的、定位的不同導致了太陽能在我國形成多部門、多渠道、小規模開發的特點。目前很多部委都有一個與太陽能有關的機構,政出多門,形不成合力,開發規模和科技投入均受限制。產業基礎薄弱,廠家眾多,參差不齊,部分小作坊產品低劣及太陽能行業缺乏嚴格的行業法規等都嚴重制約了太陽能產業的發展。 其中,政策不到位是妨礙我國太陽能產業發展,尤其是國內市場發展的主要瓶頸。 世界各國高度重視可再生能源立法,現已有50多個國家制定這方面的法律。由于我國人口多、經濟總量大、能源利用效率較低,這些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可再生能源利用是一項非常重要、非常艱巨的工作。 太陽能光伏產業期待法規助力 專家告訴記者,太陽每秒鐘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當于500萬噸煤。太陽能作為一種清潔、易獲得的可再生能源,在解決能源安全與環境污染等方面有著巨大優勢,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但在現實生活中,人類對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占據了所用全部能源的絕大部分,而像太陽能、風能、水能等這些可再生能源卻只占其中的不到10%。我國則不足1%。 一邊是源源不斷灑向大地的陽光,一邊是越來越緊缺的能源。專家認為,太陽能光伏產業作為陽光經濟,遠景廣闊。而以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為核心的新能源,必將掀起一場能源革命。 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何祚庥曾指出:前一段時間,我曾關注風能,現在我開始轉向太陽能,而且是高度關注太陽能。在我國能源高度緊張的情況下,我把希望寄托于太陽能。他說,我國有85.4萬平方公里的沙漠,如果將10萬平方公里的沙漠上的陽光轉變為太陽能,能夠發電25億千瓦,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過去沙漠在人們印象中只是不毛之地,而將來,沙漠將成為中國的能源基地。 光伏產業即將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但是就目前來說,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并不樂觀。國內的太陽能電池市場僅限于西北無電地區用戶、微波通訊站、廣東和浙江等地的太陽能燈生產企業,市場相對較小。 1月11日~13日,記者參加了由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太陽能學會聯合開展的中國可再生能源推動促進活動的無錫太陽能記者行活動。1月12日,中國(無錫)光伏綠色能源產業發展戰略研討會在此間召開,中國科學院陳良惠院士、霍裕平院士等數十名專家、學者和部分無錫企業老總聚集一堂,為發展光伏產業出謀獻策。中科院院士和專家們針對國內光伏產業現狀把脈診斷,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 盡管在光伏發電技術上我國并不遜色,但該技術和產品在國內的實際利用卻讓人汗顏:2004年我國生產的太陽電池組件中,85%以上都出口到了國外,我國自己應用的卻少得可憐。在無錫,記者了解到,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高新技術光電企業,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公司擁有世界最先進的多晶硅和單晶硅電池制造技術。由于國內光電市場發育不成熟,該公司80%以上的產品出口國外。該公司總經理施正榮博士表示,他們正在不斷擴大產能,一方面是滿足日益增長的出口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為擴大國內市場銷量做準備。施博士對于可再生能源立法寄予了厚望。 目前,光伏計劃的實施區域遍及我國西部各省區,以及中部和東部的部分省、市、自治區,投入總規模已經超過30億元人民幣。國家發改委、全球環境基金和世界銀行共同推行的總投資2550萬美元的中國可再生能源計劃,為我國內蒙古、甘肅、新疆、西藏、青海和四川等地的共8.4萬無電戶解決了用電問題。由我國政府投資26億元人民幣實施的國家送電到鄉工程為甘肅、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和陜西等地的7.8萬戶無電戶解決了無電問題。在北京北郊設計中的奧運公園東側,有一座太陽能示范樓,為將來北京成功、有效、大規模地利用太陽能做準備。而天安門廣場前的交通信號燈、北京大運村的太陽能庭院燈、高速公路邊及高山上的微波通信站、西氣東輸等大型長距離石油天然氣管道的中繼動力等都利用了太陽能。 據預計,未來幾年內,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就會接近并低于煤電,這為中國大力開發太陽能資源提供了可能。國內涉足太陽能領域的上市公司,目前已經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從長遠來看,顯然有可能受益于我國的能源政策。 中國太陽能學會秘書長孟憲淦說: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作為撬動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杠桿,一定要加快其推廣使用以及規范管理的立法進程。 發展可再生能源:優化中國能源結構的必然選擇 提起可再生能源,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它離我們發展中國家太遙遠了,它的昂貴價格使我們望而卻步,它只是發達國家的游戲,我們’玩不起’太陽能、風能這樣的東西。事實是怎樣呢? 歐洲可再生能源理事會的政策顧問奧利弗·沙佛先生認為:與一些舊能源如石油相比,可再生能源實際上現在已經變得比較便宜了。可再生能源既可在人口多也可在人口少的國家被使用,它對全世界都是一個機會,當然包括中國,惟一的區別在于你如何使用它。中國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我認為是觀念上的問題,也就是到底要等到幾十年后煤和石油都行將耗盡時再改變方向,還是現在就及時地開始使用可再生能源。因為,目前它是惟一取之不盡的能源,而傳統能源如石油只能再使用60年。如果你有孩子或孫子,你就會特別在意他們到時候沒有能源可用了怎么辦,所以你就會愿意為了他們從現在開始使用可再生能源。如果這樣,你就不會介意若干年后的石油價格會漲到多高,因為你已不再需要它了。 每次石油價格上漲,人們都要問,如何才能減少對石油的依賴,但每次的實際情況都恰恰事與愿違。我們與其把金錢浪費在為爭奪石油而引發的戰爭和沖突上,不如把它用于通過使用可再生資源來消除貧困上。德國經濟合作與發展部部長威克佐利克·佐爾女士,在德國波恩召開的2004全球可再生能源大會開幕式上強調說。 國內外許多專家預言,隨著石化能源時代的終結和新文明的到來,不用百年,太陽能將成為全世界的主要能源。這是一個美好的夢想,還是一個可以預見的現實? 2004年12月17日,在京召開的首屆中國再生資源高層論壇上,亞洲農業研究發展基金名譽主席郭兆明用女媧補天來比照人類竭澤而漁的資源、能源消費方式,呼吁國人重視循環經濟和可再生能源。 從國家戰略發展角度,發展新型能源,已經是當務之急。 發展能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可再生能源,是一項惠及子孫后代生存和發展的戰略任務,面臨的形勢已刻不容緩。我們從關注可再生能源發展及其立法的點滴開始,寄厚望于政府和社會公眾的廣泛認識和行動。(曾金勝)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