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與技術 |
能源形勢和建設節約型社會文章來源:大眾網 | 發布日期:2006-06-26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我國當前能源供需矛盾緩解,但能源形勢仍然嚴峻。 由于“十五”期間能源行業投資規模高速擴張,能源供應能力明顯提高,電力短缺基本緩解,今年將繼續緩解。全國煤炭核定產能已達22.6億噸,再建和規劃的項目總規模超過6億噸;但安全問題仍然嚴重,安全整頓和煤炭產能形成矛盾。優質能源繼續緊張,天然氣等優質能源供不應求。汽柴油等石油產品市場偏緊。能源結構急待優化,煤炭支撐面臨挑戰。 在我國一次能源的生產和消費中,煤炭比例高達76%和68.9%。由于統計誤差主要集中在煤炭,實際煤炭消費比例更高。優質能源的短缺日益嚴重,環境壓力巨大,提高能效和環境治理目標的實現對能源結構提出挑戰。 從世界一次能源消費數量和結構來看,我國石油進口仍將持續增加。因為,雖然我國國內石油產量將有所增加,但需求增長仍將主要依靠進口平衡,國際油價有可能維持高位。美國的霸權政策嚴重影響石油供應安全,發展石油替代產品仍然受到資源、技術、經濟、效率等多方面因素限制,生物質或煤制油都難以有效替代石油產品,煤炭的高強度開發難以為繼。 另一方面,煤炭開采規模過大,大量開采高危煤炭資源,生產條件惡劣,難以根本性解決煤炭安全生產問題,國有重點煤礦只占產量48%,符合高產高效礦井條件的產量目前只有6.35億噸;由于資源所限,年產量300萬噸以上的大型、特大型礦井產量僅能達到10億噸以內,煤礦開采的環境影響尚待處理,對水資源和土地塌陷的影響十分嚴重,礦工健康和工作條件仍然惡劣,難以持續。煤炭生產成本外部性將逐漸內部化,煤炭價格將持續推高。 而與此同時,今年以來能源消費仍然在高速增長。各地經濟工作重心仍然偏重GDP,各地仍然在比拼GDP增速,重點地市的壓力更高。31省市公布的“十一五”規劃中,增長速度平均為10.11%,用大項目推動高速度增長,還是許多地方的習慣性選擇,而速度過高難以轉變增長方式。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工業能耗占我國全部能耗比例過高。我國能源消費中,第一產業占3.7%,第二產業占70%,第三產業占13.4%,居民生活消費占10.1%。第二產業中,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占97.7%,建筑業僅占2.3%。 高耗能行業高速擴張是工業能耗增長的主要原因。4個高耗能行業的能源消費增長量占工業部門總增量的52.2%,其中,電力消費增長量占工業部門全部電力消費增長的48.3%。“十五”期間高能耗產品增長速度明顯提高,“十五”期間高耗能產品生產彈性系數明顯上升。 另一方面,我國鋼鐵生產過度擴張。2005年中國粗鋼產量占世界總量31%,是日本、美國、俄羅斯、韓國、巴西5國產鋼之和。世界干散貨海運能力的43%在為中國運輸鐵礦石,中國近5年粗鋼積蓄量11.8億噸,相當于過去106年全世界鋼鐵積蓄總量的38%。2005年中國已由鋼鐵凈進口變為了凈出口國。據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出口鋼材647萬噸,同比增長24.7%。累計進口鋼材461萬噸,較去年同期下降22.8%。3月份我國鋼材出口達281萬噸,同比增長27.1%,創造單月鋼材出口量歷史記錄。今年鋼鐵生產仍然高速擴張。1-4月,我國高爐生鐵產量占世界總量的44.9%,鋼鐵占32.9%。世界同比增長6.4%,我國同比增長19.6%,除了中國以外的世界增長0.9%,中國的增量占世界總增量的86%。 我國粗鋼產量12622萬噸,同期獨聯體3749萬噸,美國3271萬噸,日本3735萬噸,我國比其三家的總和還多17%以上。(歐盟25國同期產量為6523萬噸),高耗能產業的單位能耗水平過高。單位產品能耗和工藝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有很大差距,單位產品能耗下降速度仍然較慢。高耗能產品單位能耗下降速度不能抵消產量大幅上升導致的能源消費增加,使我國工業用能比例上升。 由此可推斷,我國主要耗能工業能效水平可能長期落后。我國出現高耗高污染重化發展的原因主要有: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低水平投資擴張、低價勞力,過度使用土地、礦產和環境資源。因為,市場經濟發展和導向系統以及相應的價格和資源管理體系出現偏差,土地、能源和其他礦產資源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和合理分配。環境外部性內部化程度過低,經濟和社會價值體系過于向部分社會成員和短期效益傾斜。 “十一五”能源發展面臨雙重壓力。當前經濟增長仍然偏重,推動能源需求增長。“十五”經濟增長趨勢的慣性作用明顯,高投資,產業擴張,設施建設和房地產的發展拉動冶金、化工、建材行業的持續擴張。能耗下降的約束性指標要求進行轉變,各地正在落實節能降耗目標,進行層層指標分解,制定節能政策和措施。因此,要根據節能成效,強化節能政策,統一認識,明確方向,盡快行動。 實現節能降耗目標并不容易,要進行長期和系統的努力,要有新的、重大的、創新性的舉措,才能逐步實現節能降耗目標。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出發,必然改變現有增長方式和內容,要自下而上地創造出具體的政策和措施,各級政府和企業都要提出自己的具體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 政府各部門的工作內容要體現節能優先政策,包括價格、投融資、產業政策、國土規劃,城市規劃,房地產政策,消費政策等等都要調整,單位GDP能耗下降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標志,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結果,經濟和產業結構是影響單位GDP消耗最重要的因素,節能技術開發和廣泛應用也是重要基礎條件,消費目標和方式對全社會能耗有較大影響,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從發展目標,社會消費模式、經濟和產業結構、市場的管理和引導、涉及能源消費的各種技術和設備的選擇、以及大眾消費文化等等各方面都進行相應轉變,必須調整市場導向信號系統。市場經濟條件下,調整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引導合理消費模式,必須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要轉變宏觀調控的目標和重點,認真調整市場信號和市場導向,充分利用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對全社會的經濟投入方向和能源消費活動進行新的導向。二是要調整政府的市場管理功能,加強政府的節能管理力度,用推動節能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以及引導社會輿論等措施方法對經濟活動和能源消費進行引導,促進節能。 我國的土地、能源和其他礦產資源市場價格過低,能源價格仍然明顯低于國際能源價格水平,排污收費的力度弱,難以引導對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環境保護。國際價格體系中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的價格比重不斷提高,使能源等資源性產品的相對比價進一步降低,我國在國際分工中向高資源消耗,高環境代價的低端產業和產品傾斜發展,價格對終端能源消費的影響也很顯著,比如建筑物和交通用能,因此,要盡快調整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價格體系,能源價格的調整要以煤炭價格為重點,能源價格的調整要有較大和足夠的幅度,要對產業發展和能源消費有明顯調整作用,充分體現資源開發和加工轉換過程中的土地、水、生態等環境成本,體現資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場價值,不能靠壓低能源價格控制物價水平。目前應該大幅度提高能源和資源產品的資源成本價格,提高資源和礦產稅,認真解決煤電價格聯動機制,盡快開征燃油稅,考慮能源稅。 推動節能必須有巨大的資金投入,包括財政投入和商業性投入。在經常性預算中,應該增加節能支出專項,建立節能基金,支持節能科研和技術開發;加大節能示范項目和示范工程以及節能新技術的推廣;進一步提高節能信息的收集和傳播及相關的教育培訓。在建設性財政支出中,要增加對節能和實現 GDP能效下降的投入。在政府采購和政府出資或有財政支持的建設項目中,實行能效標準產品評價和選擇指標,建設項目能效可行性評價,引進獎勵節能,懲罰浪費的財政經費使用辦法,促進節能的稅收調整。要盡快較大幅度調整能源礦產資源稅、環境稅,使能源產品的生產成本合理化。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稅,用資源稅方式取代特別收益金;同時研究征收水力資源使用稅問題。在這里,資源稅的收取和使用分配中重點考慮資源所在地的權益,對高效節能新產品的生產或銷售過程實行優惠稅率,對提供節能服務的企業給以適當的稅收優惠,推動節能產業發展。 對能源、能源載體和高能耗產品的出口,理應取消各種出口稅費優惠、征收出口稅,實行嚴格配額,以至完全禁止出口的政策,防止在高耗能行業產能過剩時出現出口轉移。要繼續研究擴大對奢侈性高耗能產品的消費稅開征范圍。實現廣泛嚴格的能效標準,加強對市場的節能管理,修改和完善節能法律法規,制定完善提高能效的各種市場準入條件和標準標識,發展超前性能效標準。進一步完善建筑物能效標準,特別是要強化標準實施;推進建筑功能合理設計,加快供熱體制改革,鼓勵地方制定更高的能效標準或提前實行國家超前性標準,能效標準要成為投資建設的的重要約束條件。對新增生產能力要嚴格制定能效準入制度,加強對企業規模,工藝技術,原料路線等方面的標準制定,高能耗行業特別要進行能效水平核準,不能建設低水平高消耗原料工業,采取單位產品能耗和單位增加值能耗作為準入條件,各地可根據情況制定區別準入條件,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產業結構調整,實施節能優先的產業政策。 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重點耗能企事業,都需要進行節能工作的組織建設。實現節能降耗目標必須有組織保障。各級政府要建立專門的節能工作協調和執行結構,重點企業和高耗能企業要建立能源管理機構和崗位,節能管理和執法要有專業管理和技術隊伍,地方要建立對節能法規和能效標準、標識的執行情況的監測監察機構,組織和鼓勵節能技術和管理服務業的發展,加強企業能源管理和節能投入,地方確定重點用能企事業單位和高耗能企業的具體范圍,企業要設立專職節能管理機構,編制年度節能目標和實施計劃,建立能源消耗統計體系,健全能耗計量設備,落實重點耗能產品和設備能效標準達標率和提高率,定期報告和公布考核重點耗能企業的能效技術指標、節能投入指標、節能管理工作指標,企業增加值能耗下降率等,如此,才是真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創建節約型社會的切實舉措。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