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與技術 |
可再生能源:中國未來發展的引擎文章來源:中國創業投資與高科技 | 發布日期:2006-06-27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我國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的發展,社會經濟取得長足進步,經濟總量進入世界前六位。然而,粗放的增長方式,頻頻向我國的能源亮起紅燈。許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我國應當尋找一條與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相協調的能源之路,尤其是要更多地關注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戰略意義 國家環保總局政策法規司李恒遠司長告訴記者,如果我國重復發達國家的歷史發展道路,那么,到2020年,能源消費會持續增長,保守估計也需要25億到35億噸標煤,電力消費10億千瓦時;如果到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消費3到3.5噸標煤、1千瓦時,人口穩定在15億左右,能源消費則需要45億到52噸標煤、15億千瓦時,相當于目前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60%。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能源能滿足這種規模的能源需求,這是對中國自身和世界能源的巨大挑戰。 我國如果按照過去能源生產、消費的路子走下去,不可能保持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未來20年乃至更長時間,既要解決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匱乏、自然生態資源相對脆弱的問題,又要實現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突出矛盾。為此,我國必須將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這一方針體現在能源問題上,就是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發展可再生能源,也是改變當前我國極不合理的能源消費結構的必由之路。中國能源消費的供給體系,長期以來以煤炭為基礎,96%是煤炭,油氣只占4%,人均消費油氣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煤炭消費占二次能源消費的61.4%,而美國只占12%,歐洲發達國家僅占5%。中國的這種能源結構,導致大氣污染嚴重,二氧化碳、煙塵、酸雨、水污染、固體廢物嚴重排放,造成地區污染甚至區域性生態破壞。 為了彌補能源需求的不足,我國近年來加大了油氣的進口規模,但是,鑒于中東等產油地區形勢動蕩等原因,對進口原油的安全性不能不持慎重態度。這從又一個角度迫使我們必須將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我國可再生能源及其產業發展現狀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吳貴輝副局長向記者介紹,我國可再生能源的資源非常豐富,水力資源蘊藏量達6.8億千瓦時,技術可開發量達3.78億千瓦時;我國幅員遼闊,風能資源很豐富,陸地可開發的風能資源約2.5億千瓦時,海上可開發的風能資源達7.5億千瓦時;我國的太陽能資源也很可觀,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間在2000小時以上;我國海岸線漫長,潮汐能資源達2億千瓦時;我國每年的秸稈產量達6億噸,可作為能源使用的秸稈在一半以上;我國每年還生產大量的甘蔗渣、咖啡渣、各種加工廢棄物,這些都是重要的生物質資源。 我國有計劃有組織地開發可再生能源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主要是為緩解農村能源困難,防止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實施了一些可再生能源試點與示范項目。經過長期不懈努力,我國的可再生能源產業已經發展成為初具規模、成長迅速的新興產業,其中小水電在農村用能中發揮著特別重要的作用。我國的小水電工程建設技術已經很成熟,設計制造技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我國小水電裝機容量已達3050萬千瓦時。太陽能能熱水器產業也取得迅速發展,年生產量達1200萬平方米。全國建有1200多家太陽能熱水器生產企業,年產值近110億元,太陽能光伏電池的生產能力達2萬千瓦時。我國還自主研制出200千瓦時到700千瓦時的各種風力發電機組,現正在開發兆瓦級的大型風力發電機設備。我國的生物質能源技術,從單純的廢棄物處理發展到現在的生物質綜合利用,并廣泛地與種植業、養殖業相結合,成為綠色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全國縣市中都設有能源管理與服務機構,沼氣工程施工與服務機構達2800多個,從業人員2.4萬人。大型沼氣工程的施工技術也日趨成熟,可根據處理對象和處理后綜合利用的特點,進行預處理、臭氧消化、沼氣儲備、廢物處理等全部過程的設計與施工。經過10多年努力,我國已建成20多家生物質能源生產制造企業,建有500多個氣化站,自主建成設了生物質發電站。我國的地熱能主要集中在地熱的直接利用,包括熱水的直接利用和水源熱泵,相繼建立起專業化的地熱勘探、評價、鉆井、系統設計、施工與設備制造安裝隊伍。 為推動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我國于2003年4月在保定建立了第一個國家級新能源與能源設備產業發展基地,從事新能源產業的企業已有50多家,如中華惠騰兆瓦級風力發電設備、永磁磁體產業化項目、大功率輸變電壓器,都列為國家“863”項目。三兆瓦多晶硅太陽能電池、鋰離子電池項目,也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 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前景 我國已經宣布,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民經濟比2000年翻兩番。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有關部門正在對我國未來能源需求及其結構做出規劃,打算努力減少傳統能源的依賴,初步預測到2030年將煤消耗減少到整個能源消耗的40%,并提高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比例,爭取占到21%左右。 高度重視生物質能的開發與利用,是今后我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的一個重要方面。廣州能源研究所科技處長馬龍龍告訴記者,我國開發生物質能源,具有不少優勢:一是來源廣泛,各種植物及工業廢棄物種類繁多,如秸稈可年產3.5億噸標煤量、木柴0.7億噸標煤量、工業廢棄物0.9億噸標煤量、城市垃圾1.1億噸標煤量。二是蘊藏量巨大,我國用于傳統燃燒方式的生物質能僅次于煤,占第二位,每年產生物質能源達50億噸標煤量。近年我國正在大力種植專門用作能源的作物——薪炭林,現達600多萬公頃,未來20年可發展到1600萬公頃。三是所需能源生產設備容易嫁接,現有能源的各種生產設備不用作太多改變,就可以轉產使用。四是技術開發較方便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