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與技術 |
“新能源熱”的冷思考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 | 發布日期:2006-06-28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高成本是我國新能源發展中一個沉重的話題。 高成本來自多個方面:因為自主技術不成熟,我們要在設備購買上付出高成本;因為項目投資額大,融資渠道少,我們要在資金獲取上付出高成本;因為太陽能產業“兩頭在外”,發展受制于人,我們要在決策風險上付出高成本;因為多晶硅能耗高污染大,我們要在環境保護和資源消耗上付出高成本…… 上市公司要想在新能源產業展翅高飛,首先要把成本問題想清楚。否則,依靠一對沉重的翅膀,能不能起飛都將成為一個未知數。 期待科技創新 2005年我國在風電領域的投資達6億美元,其中4億多美元被外國風機商賺走。主要原因是自主技術不成熟,對進口風電設備依賴嚴重。在2005年國內風力發電設備新增市場份額中,國內產品僅占28%,多達72%的份額被進口產品占領。 在太陽能領域,問題更加嚴重。我國是世界太陽能電池生產大國,2005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總需求量是1500兆瓦-1700兆瓦,我國產能總量已達1000兆瓦。生產太陽能電池的基本原料高純多晶硅的價格,2003年以來上漲了10倍,而我國95%的高純多晶硅材料依賴進口,太陽能產業鏈上最“肥”的一段與我們無緣。 在一份《關于支持我國太陽能自主創新關鍵技術的建議》報告上,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批示中有這樣一句話:“太陽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推進科技創新,解決太陽能發電高成本問題是大規模開發利用太陽能的關鍵。” 這不僅道出了我國太陽能發電產業的真相,同時也指出了風能、生物質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短板。盡管我們有著很大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優勢,可是幾大關鍵技術卻嚴重依賴國外:當前國際上流行的MW級先進風電機組、生物質直燃發電鍋爐、太陽能光電所需要的多晶硅原料等,這些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設備和材料全部依賴進口,甚至進口還要受到限制。如果這種受制于人的局面不改變,降低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的愿望將成為空談。 降低可再生能源發展成本,關鍵靠自主科技創新。而推進科技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政府將在其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但是還要看到,自主科技創新必然會有一個相對較長的周期,設備成本之重依然會拽住相關企業的“翅膀”。 有序才能發展 從1980年到2005年期間,國際風力發電成本下降幅度超過90%。但是,2005年我國風力發電設備平均價格,反而比2004年上漲了20%。 產業的無序狀態加重了發展的負擔,反過來會遏止產業的健康發展。2005年是我國《可再生能源法》出臺的第一年,這一年我國風電總裝機容量飆升了65%。當年全國建設了61個風電場,僅內蒙古自治區就批了176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跑馬圈地”的風氣在今年并沒有收住的跡象。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今年實施的風力發電項目將超過300萬千瓦。按這個速度,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到2010年風電裝機500萬千瓦的目標將被大大突破,其結果顯然是憂大于喜。 在項目集中上馬的氛圍下,技術受制于人的負面效應被放大,風電建設的成本被抬得更高。由于設備需求激增、國外風力發電機組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也就成為必然的趨勢。 在太陽能電池領域,硅材料價格一路飛漲也折射出產業投資的“一哄而上”。2005年,我國多晶硅的總需求僅為1500噸左右,而今年僅無錫尚德一家的需求就將超過3510噸。硅材料供需缺口的進一步擴大,必然使得國內太陽能電池廠商的成本繼續上揚。無錫尚德2004年的毛利率為34.1%,而去年后兩個季度的毛利率已下降為29.8%和26.5%。這已經足以說明問題。 一個行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正確引導。可再生能源作為一個全新的產業,如何引導才能既保持健康有序又不壓制競爭活力,政府還需要一個摸索的過程。上市公司在介入相關領域之前,應該對這個過程作出一個正確的判斷,否則就可能為低水平惡性競爭而買單。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