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與技術 |
中國地大物不博,為新能源帶來機會文章來源:中國石油信息網 | 發布日期:2006-06-30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中國原來總是稱自己地大物博,但現在不太有這樣的提法了.中國事實上是一個資源缺乏的國家,人均資源儲量沒有一樣達到世界平均水平。
據新華社信息中心資料,中國人均天然氣儲量僅為世界平均值的4%,石油為11%,煤炭為56%,鋁土礦為15%,鐵礦為42%,銅礦為27%。 中國資源保障系數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如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利亞,孟加拉國國等國家,僅是巴西,美國,俄羅斯等資源大國的一個零頭。 中國雖然人均資源匱乏,但卻選擇了走高耗能工業的道路.2004年,中國GDP占全世界GDP總量的4.4%,而原油、氧化鋁、鋼材、鐵礦石、原煤、水泥的消費量則分別占世界消費總量的7.4%、25%、27%、30%、31%、40%。 過去二十年,中國涌現出一大批出口型的高耗能企業,如煉油廠,造紙廠等,等于外國把一些高投入,高污染的工作外包給了中國.既然國內資源不夠就只能從國外買,如今中國40%的原油、50%以上的鐵礦石、60%以上的氧化鋁都要依靠進口。 **資源價格抬價的政治阻力** 要改變中國的產業結構,一個辦法就是提高國內原材料價格.過去3年內,中國原煤價格上漲29%,遠低于同期國際市場原煤價格79%的漲幅.中國成品油價格最近3年的漲幅也遠低于國際石油價格.廈門大學經濟學教授,原亞洲開發銀行東中亞部能源專家林伯強撰文指出,由于主要能源的不可再生性,現在人為的把能源價格壓低只會使未來的價格更高。 提高國內資源價格,利用價格杠桿來引導企業向低耗能的行業轉型,是一個自然的經濟選擇,卻不是一個好的政治決策.因為能源價格漲價,會同時影響富人和窮人,對小商小販和收入不高的普通人的打擊更大,容易引發社會矛盾.國際油價漲得那么厲害,多年未漲價的出租車提價是再正常不過了,但在中國就受到很大的輿論壓力。 申銀萬國的經濟學家楊成長認為,中國政府一貫的策略是:不改變既得利益者的權益,因此北京更有可能靠發展新能源,而非給原材料漲價,來幫助改變目前不盡合理的經濟結構。 **扶持新能源** 2005年初,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公布了最新的"環境可持續指數",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序中,中國位居倒數第12位.人均GDP在5,000美元的時候,正是污染最嚴重的.這時候人們為了經濟效益的增加,原意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中國目前正處在這個階段,但隨著收入的增加,這種想法應該會有所改變。 近年來,風力發電,太陽能利用,和節能降耗和環保技術等新能源概念的股票受到投資人的追捧.去年12月,中國太陽能電池制造商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控股(Suntech Power Holdings)在美國股市上市首日猛升41%,顯示國際投資者看好中國新能源的發展。 中國風力發電能力只是世界領先的德國的1/15,還有很大發展的潛力.連原不如中國富裕的印度,風力發電的能力都是中國的3倍.中國最大的風力發電設備制造企業--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表示,預計今年營業收入將增長逾一倍至12億元人民幣,而2008年可增至40億元,并積極籌劃海外上市融資事宜。 新能源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目前不少企業還停留在概念階段,賺錢之日還遙遙無期.新能源投資雖然是個熱點,但投資者還有必要審慎鑒別,究竟哪些是真正有長期增長動力的企業。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