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與技術 |
新能源汽車看到了希望文章來源:中國汽車報 | 發布日期:2006-08-11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本報記者 陳靜儀 當能源問題在中國不斷告急時、當節約資源被中央再三強調時、當電動汽車相繼問世時,新能源汽車就被賦予了更多的期待。 4 月9日,當一輛車身標著“混合動力”字樣的中通城市客車駛上山東諸城街頭時,記者就從地方政府、企業和科研院校領導者的言語、行動中強烈感受到了這種期待。這是被賦予跨越式發展使命,承擔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探索,實現增長方式轉變的種種期待。有汽車界權威人士分析,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期待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在落實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中,希望通過企業自主創新尋找新的地方經濟增長點的急切心態。 共同努力才能成大事 就在這款混合動力客車駛上諸城街頭的當日,山東省副省長王軍民率十幾位省里的部門領導來到山東聊城,聽取中通混合動力客車項目匯報。據介紹,此次試運行的中通混合動力客車采用串聯式混合動力技術,是采用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校的研究成果,由中通客車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組織生產制造調試而成。經專家論證,該車在匹配方面取得了較大突破,性能穩定,節油率在30%以上,符合設計開發要求。 匯報會上,省科技廳廳長姜代曉表示:中通混合動力客車項目已被列入山東省“十一五”重大科技項目。副省長王軍民的表態,更讓企業吃了定心丸。“需要政府做什么,企業盡管提出來,只要有可能省里就會支持。省里要從政府采購、資金和環境上給予電動客車項目支持,省內的一些城市可以作為混合動力客車的示范城市。”對此,到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這叫劉邦打天下,在企業周圍聚集許多能人,共同努力才能成就大事。匯報會前一天晚上,特地從北京趕來的科技部高新技術司副司長廖小罕說得更為準確:省市領導搭臺,產學研結合共唱混合動力客車產業化大戲,是國家科技發展戰略明確提出的。地方政府助推新能源汽車產業化 上海也開過類似的會議,而且分量和規格要高出許多。兩個月前,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在同濟大學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上海市經委主任徐建國、上汽集團總裁胡茂元和同濟大學校長、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總體組組長萬鋼等對上海新能源汽車進展情況的匯報。 陳良宇當場指示:上汽要加強與同濟大學的合作,要把上海市的資源整合起來,形成上海的合力,推動電動汽車的產業化進程。陳良宇還表示,對上海新能源汽車有一個原則,就是項目需要多少資金就給多少資金,上海有這個條件,前提是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有媒體報道,新能源汽車研發已被列為“十一五”期間上海工業的“一號工程”。 汽車工業大省———湖北,早在兩年多前就在武漢市開始了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商業化示范運營。為此,湖北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省內生產的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汽車以及純電動汽車免征養路費和車輛通行費,并撥出資金專款支持電動汽車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 新能源汽車背后的期待 陳良宇判斷,今后能源供應會越來越緊張,能源在世界上肯定是個大課題,開發新能源汽車是大勢所趨。為此,上海“十一五”發展規劃的方向很明確,要以創新帶動發展,搶占新能源技術制高點,實現上海工業的跨越式發展。陳良宇的設想是,“爭搶汽車工業未來發展的引領地位,上海如果還有機會的話,機會就在燃料電池汽車上。” 雖說山東在汽車工業上沒有上海那樣的實力,但山東也把電動客車列為地方的創新項目。“通過混合動力客車產業化的實施,不僅能使山東省在經濟增長中實現國家能源消耗降低的約束性指標,而且為今后的自主創新奠定了基礎。”王軍民的話代表了省政府的設想。 自去年10月,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把自主創新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以后,人們仿佛找到了生存和發展的靈魂。然而,自主創新的主體是企業,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正因為如此,1月9日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這樣定調:“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首先要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全面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為什么呢?參與中通混合動力客車技術開發的清華大學汽車系主任歐陽明高深有體會:“半年時間里,中通的混合動力客車就下了線,這在國內同類車型開發中時間是最短的,開發的速度比我預想的快。如果由學校單獨完成這項工作是很難的,盡管學校技術知識的積累比企業多,但真正要把車造出來并形成產業化,還是要以企業為主。我覺得產學研的組合方式,是中通混合動力客車項目這么快取得成績的關鍵,這是中通系統集成出來的成果,很值得肯定。” 對產學研結合這種方式帶來的好處,地方政府看得更清楚。陳良宇指出: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方面,誰融合得好誰取得的成績就大,北京也好,武漢也好,上海也好,各個地方都在賽跑,就看誰融合得好。 在這種地方政府搭臺,產學研唱戲的競賽體制下,我們或許會看到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春天即將來臨。《中國汽車報》2005年5月8日第B5版 作者:陳靜儀 (來源:中國汽車報)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