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熱門關鍵詞: 廣州能源所 百度 |
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與技術 |
江蘇新能源產業亟需新思維文章來源:人民網 | 發布日期:2006-08-21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江蘇省正成為新能源產業投資的熱土。太陽能、風力和潮汐發電、生物柴油……越來越多的民間資本正在加速涌入江蘇新能源產業。 近日,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江蘇省內新能源企業至少有500家,這方面投入的資金已超過300億元。 “十一五”期間,該省新能源企業數量投資額將會翻番,業內人士戲稱,江蘇省正以高速度“跑步”進入新能源行業。 抓住優勢打造新能源產業 在深受能源危機和環境惡化雙重壓力的今天,改變單一能源格局,發展新能源戰略無疑是重中之重,關系國之根本。新能源技術的開發運用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對江蘇省而言,矛盾更為突出。 江蘇是個能源消耗大省,也是能源輸入大省。能源消費總量每年超過GDP增長速度1.6個百分點。如果延續現在的能耗水平,2010年全省能源需求總量將增加到2.2億噸左右,電力需求將增加到3400億千瓦時左右,約增長70%。但除了徐州的煤礦資源和蘇北的油田以外,幾乎沒什么一次性能源。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江蘇一次能源自給率一直徘徊在20%-25%之間,并有下降趨勢。 這就意味著GDP產值已達全國總量10%的江蘇,有80%的能源要靠外來輸入。到2020年,江蘇的GDP產值還要翻兩番,城市居民普遍使用空調采暖,擁有私人轎車將達500—800萬輛。有專家預測,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以再增加一個大慶油田、一座三峽水利工程、一條西氣東輸工程為前提,這幾乎是不可能逾越的障礙。 與此同時,江蘇在發展新能源方面卻具有強大的優勢。新能源資源十分可觀,開發前景被能源界看好。 據介紹,江蘇省生物質能資源豐富,年產農作物秸稈約3000萬噸,可作為能源利用的秸稈有1500萬噸,折合標煤700萬噸;在風能資源上,江蘇在全國列第10位,主要分布在啟動、如東、東臺等東部沿海,陸地風能資源可開發量達到238萬千瓦左右,隨著沿海灘涂面積的逐年擴大,海上風能資源潛力比陸地更大;太陽能上,也有良好的條件:江蘇省年均太陽日照數為1800—2600小時,年均輻射總量平均為3300兆焦/平方米。 這使越來越多的江蘇企業看到了潛在的商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跑步”進入這個行業。也使新能源產業有了廣闊發展的前景。江蘇的新能源產業在“十五”期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有的已走在了全國前列。 江蘇光伏產業僅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規模就在全國占據了“大半河山”。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已是世界光伏行業前十強,國內太陽能電池的總產能也不過200兆瓦,尚德一家就占了60%。無錫尚德是第一大硅片生產企業德國SolarWorld的代工企業,即從SolarWorld處購入硅片,生產電池片、電池組件然后反銷給SolarWorld。 但是一個更為重要的數據是:作為新能源的強勢開拓者,尚德的產品近90%出口,遠銷到歐洲、美洲、非洲、泰國、菲律賓、緬甸等地區和國家。天威英利同樣90%產品出口歐洲,其他公司大多如此。 這就是中國光伏產業一個著名的“兩頭在外”現象:九成以上原材料依賴進口,九成以上產品出口。 新能源產業的諸多瓶頸 江蘇省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江蘇的太陽能光伏產業雖然遙遙領先,但“兩頭在外”的現象使得這一產業的成品并沒有真正為江蘇省和全國所用。 如果對于解決江蘇省的能源緊缺并不能起到實質作用,太陽能光伏產業無異于“畫餅充饑”。 而看似強大的江蘇新能源產業似乎仍存在著其他諸多瓶頸。 該負責人透露,目前的江蘇新能源存在著產能較低的問題。現在省內500家新能源產業企業大多數都是民營性質,這些企業對緩解能源緊張狀況功不可沒。不過,其中一些新能源項目由于盲目上馬,缺少整體規劃和前瞻性給行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后遺癥。 他舉例說,太陽能企業,不僅因為投資過快已經出現比例失調的局面,而且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現象。目前太陽能生產企業有300多家,形成1億元以上規模,但真正能叫響的品牌只有揚州華揚、淮安輝煌、連云港太陽雨等為數不多的三四家企業,多數太陽能生產企業由于規模小、產品檔次低尚處在“深閨人不識”的狀態;同樣利用太陽能的光伏產業也面臨著高成本的問題。 原料供給不足、核心技術缺失導致的成本居高不下等一直是制約新能源廣泛利用的“瓶頸”。雖然“十一五”規劃中,新能源已經成為江蘇省大力支持發展的項目,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如果沒有政府強制性的推廣使用或者補貼支持,與傳統能源相比,新能源的成本還明顯偏高。 該負責人指出,當地政府在打商業化瓶頸方面所做的工作還遠遠不夠。比如天津就有鼓勵發展新能源的優惠政策,每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會有400—1000元的補貼。高額的政府補貼也是國外在推廣新能源方面的重要策略。 因此,江蘇省相關部門在發展新能源上,應該統一規劃、統一布置,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政策法規,培育市場主體,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實現新的突破。同時政府也應該通過中間單位如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等開展有關工作。 構建長三角大風電產業 江蘇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顧為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市場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新能源投資在“十一五”期間會是個高潮。而在能源方面有所發展,是江蘇包括長三角經濟健康和諧發展必須突破的瓶頸。從資源和環境的角度考慮,江蘇經濟重點要解決能源的問題,常規能源難以支撐經濟發展,必須走可再生能源的路子。但是太陽能光伏產業并不適合江蘇乃至全國大力推廣。 顧為東表示“兩頭在外”的光伏產業,不適宜大規模發展,因為其消耗的能量和污染,一輩子無法彌補。由于中國只是操作其中技術含量很低的單晶硅、多晶硅切片部分,附加值極低,在生產的過程中消耗能源很大,污染也很大,產生大量固體垃圾、固體廢料。因此西方國家才不愿意在本國完成這一部分的生產,中國對這些國家的出口其實相當于在出口環境、出口資源。 “用市場經濟的杠桿調節國內能源的結構,不僅要研究國內市場經濟環境,還要研究國外的。否則就像總是吃虧的鐵礦石方面一樣,江蘇和長三角其實已經為所謂的陽光產業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顧為東指出,由于太陽能發電價錢很高,只能是點綴,不適宜作為新型電火大力推廣,而秸稈發電的利用率最多20%,因此發展新能源最佳的種類就是風力。 江蘇有954公里海岸線,2000多公里的輻射沙洲,相當于6-8個長江三峽的發電量,而且風力穩定,災害性氣象概率低。具備發展大規模工業風力的比較優勢,風力發電必須要在制造業技術好的用電負荷中心,江蘇也具備這一條件。 顧為東說:“江蘇的風能儲量是水能儲量的10倍。通過技術進步,生產成本已經下降了好幾倍。風力非電網發展方面,風力市場不僅會帶來新的光明,還會帶來新的產業,光、電、機、儀一體化的新型產業。” 據了解,江蘇省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了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要力爭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發展目標。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用“科學發展觀”的思想發展新能源產業,而不是人云亦云,不能跟國外學。而是實施多元化能源供應戰略,大力發展高科技風力發電。由于浙江大規模風力發電已經搞了20多年,具備管理優勢和實踐優勢,而上海具備研發優勢和資本優勢,如果能夠與江蘇區位優勢和比較優勢結合發展,則帶動長三角一大批高新技術產業。 顧為東提出了在長三角發展大風電產業的概念,旨在以長三角建設大規模淺海風電場為中心,構建一個包括風力機制造、風力發電、與風電相關的鹽化工產業與冶金工業、金屬和非金屬原料的精深加工產業在內的大風電產業體系,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對風能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從而在長三角地區形成獨特的綠色能源利用的高地。 大風電產業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風力發電涉及到電機、塔架、風葉、機械傳動、數控、輸變電機組與設備等行業,可以打造一個機電儀光一體化的全球風力機制造與研發中心;(2)建設大規模淺海風電場,并網發電,滿足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3)風電的非并網應用。 顧為東很遺憾地表示,江蘇已批和在建的七個風電廠,沒有一個江蘇人投資,全部是外省投資的。江蘇應該同浙江和上海組成優勢,政府搭臺,市場運行。整合三地比較優勢,有效進行生產力布局,推動三地風電由做企業向做產業的實質性轉變,打造無縫對接產業鏈,形成專業化生產體系,徹底調整和優化長三角的能源結構,緩解長三角地區資源日趨緊張的局面,推動這一區域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長三角雖然有行政區劃,但空氣、天空、環境是沒有區劃的,長三角除了經濟要走在全國前列,更應該攜手造福黎民百姓,應該在自然環境方面也走在全國前列。共同構建中國的綠色能源之都,達到共贏局面。”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