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精品在线观看-岛国精品在线-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岛国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日本老师xxxx88免费视频-日本久久综合网

QQ截圖20140117111534.jpg
熱門關鍵詞: 廣州能源所 百度
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與技術

新能源:13年內10000億市場

文章來源:財經時報 | 發布日期:2006-11-06 | 作者:易強 | 點擊次數:

到2020年,這個市場的規模將突破1萬億元。對于四處尋找機會的國際資本來說,此時介入中國新能源市場,可謂“恰逢其時”

□本報記者 易強

對加拿大華人陳模先來說,10月27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他投資的秸稈發電廠,在西安市周至縣正式運營。

陳是瑞威集團的董事經理。集團位于加拿大烈治文市,主營能源及環保項目的投資。位于周至縣的這個電廠,總投資達4.7億人民幣,是集團全資投入的項目,也是中國最大的秸稈發電廠。

“它每年消耗秸稈30萬噸,能向電網輸送3.5億度電。農民賣給我們秸稈,每年能增收4500萬元。”陳模先說。

10月23日,在加拿大駐華使館,陳接受了本報的采訪。同時接受本報采訪的,還有Vector運營副總裁格雷漢姆,以及其他幾家公司的高層。這些公司都位于加拿大,主營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

“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市場潛力非常大,因此,我們將全力支持加拿大公司與中國的合作。”率領這些公司訪華的約翰·墨儂說。墨儂在加拿大自然資源部任職,是該部能源技術中心總監。

可再生能源圖景

陳模先告訴《財經時報》,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受限于商業化的推動力。就中國而言,其商業化的可能性,到最近兩年才開始。他所說的“推動力”因素,是全球油價高企帶來的影響。

正是受到高油價的刺激,被資源瓶頸制約的中國,正在努力改變能源結構。最終變成了“十一五”規劃的要求。

中央政府確立的目標是,在“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要比“十五”期間降低20%。另外,到了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將從目前的7%左右,提高到16%左右。

巨大的投資機會隱藏其中——國家發改委的資料顯示,2005年,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達到22.25億噸標準煤。按年均3.6%的增幅計,到2020年,能耗總量將達40億噸。如果可再生能源占16%,則相當于6.4億噸標準煤。

目前,每噸標準煤能源的價格,大概在1200元左右。如果不考慮價格上漲因素,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市場,也將達到7680億元。如果考慮價格上漲因素,則整個市場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

商業化機會

陳模先在周至縣的項目,是從去年年初開始醞釀的。去年1月,他跟隨加拿大前總理馬丁,來中國尋找商業機會。他們在訪問西安期間,與當地有關政府部門接觸,并最終簽署了合作意向。

之后,西安市政府開始立項,將其列為2006年重點項目。隨后就是進行諸如環評、用地等程序。

再之后,政策又帶給他好消息。“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相關政策,也正好相繼出臺。比如,去年3月出臺了《可再生能源法》。今年1月,政府又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用生物質發電。”

陳模先所指的“優惠政策”,是《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辦法》規定,對生物質發電項目,其上網電價每千瓦時補貼0.25元。這個政策從今年1月1日起實施。

實際上,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未來有望接踵出臺。

今年3月14日,于“兩會”上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表示,將“實行優惠的財稅、投資政策和強制性市場份額政策,鼓勵生產與消費可再生能源,提高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

同時,《綱要》還提出若干硬性指標,比如,將在2010年之前,并網風電裝機將達到5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達到550萬千瓦。

國際資本搶位

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Vector風能公司運營副總裁格雷漢姆稱,他此次來華的主要目的,除了采購相關零部件之外,就是與有關單位洽談合作。“我們看中一個項目,50萬千瓦的風力發電。”

Dynamotive公司主席林成賢則告訴《財經時報》,國家發改委有關部門,正在就他的生物質煉油項目,進行可行性分析,估計報告不久之后會出來。“煉一桶油的成本,大概是35美元。”

對中國可再生能源市場感興趣的,當然遠不止加拿大這些公司。

10月24日,在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上,英國能源專家米歇爾·里布里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全球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在過去兩年中翻了一倍。2005年達到489億美元。

“今年將再增長30%,達到633億美元。這些資本來自各個領域,既有上市公司參與,也有風險投資機構,以及私營投資機構參與。對于這些國際資本來說,中國當然是理想的投資地”。

陳模先告訴《財經時報》,中國建設新農村的政策,給發展可再生能源帶來機會,同時,也給農民致富帶來機會。“比如秸稈發電廠,農民除了賣秸稈,還可以建立秸稈的打包、運輸、儲存的產業鏈。”

大勢所趨

我們通常所說的“新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不同形式。由能源緊張帶來的“新能源”討論,早已超出了技術范疇,上升為經濟命題。

除技術上亟待完善外,產業化、規模化難度也很高,呈現的結果是,新能源的成本偏高,所以,雖然資本知道這是個大市場,但過去熱情并不高。

這需要政策扶持。在中國,隨著“十一五”規劃中能源戰略方向的確定,這已經不是問題。已經出臺和即將出臺的新能源鼓勵政策,將把這個萬億大市場呈現在資本面前。嗅覺敏銳的人已經開始行動。

大銀行開始介入

可再生能源中的商機,日益受到資本的青睞。2004年,全球在這一領域投資額達300億美元,這個數據不包括大水電。對大水電的投資額,大概為200億~250億美元,大部分在發展中國家。

以上數據來自REN21。REN21的全稱是“21世紀可再生能源政策網”。它是一個全球性的政策網絡,旨在為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向各國政策制定者提供支持。它的總部設在法國巴黎。

它的成員包括美國國務院、丹麥環境部、英國環境部、全球環境基金、氣候變化基金、世行能源局等機構,也包括中國的國家發改委。

REN21提供的數據是,在200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總發電量,達到160GW(1GW=10億千瓦時),占全球發電量的4%。其中,發展中國家發電量為70GW。這個數據不包括大水電。

發展最迅猛的能源技術,是太陽能并網光伏(PV)發電。在2000-2004年,其裝機量年增長率為60%。風能裝機容量排行第二,年增長率達到28%。

據了解,可再生能源的制造、運行和維護,直接創造了170萬個就業機會。其中,90萬個職位由生物質燃料生產提供。

目前,全世界已至少有48個國家,制定了各種可再生能源促進政策,其中包括14個發展中國家。2005年,至少有32個國家和5個地區,施行了強制上網政策。

可再生能源已成為一個大型產業。大型商業銀行開始重視這個市場。其中,有的已將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作為其貸款組合的主流。摩根士丹利、高盛等著名投行也開始涉足。

近年來,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以及相關設備的采購,都發生在業界領先的跨國公司,如通用電氣、西門子、殼牌、英國石油、三洋和夏普等。中國幾大電力設備公司,都已經決定進軍風電市場。

據了解,在可再生能源項目的培訓和市場支持方面,每年約有5億美元的援助資金流入發展中國家。這些資助大部分來自德國復興銀行、世界銀行集團、以及全球環境基金。

2004年,美國和歐洲為可再生能源提供的政府支持,總和達到百億美元量級。既包括提供預算等方式支持,也包括基于市場的政策機制支持。其中,研發費用投入超過7億美元。(水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
中國新能源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新能源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新能源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能 源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新能源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綜合動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