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熱門關鍵詞: 廣州能源所 百度 |
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與技術 |
侯若冰:誰在阻礙中國新能源汽車提速文章來源:科學時報 | 發布日期:2007-11-22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中國汽車的“市場換技術”已成為過去,中國汽車已經無法復制當年日本、韓國汽車工業崛起的經驗——仿制。 從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角度看,當按照常規性的追隨無法超越歐美汽車巨頭時,中國的汽車企業必須趁著技術變革的大趨勢進行非常規性的超越。而新能源汽車恰好可能成就這種超越。 良機論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始于本世紀初。2001年,新能源汽車研究項目被列入國家“十五”期間的“863”重大科技課題,并規劃了以汽油車為起點,向氫動力車目標挺進的戰略。從這一點看,中國與世界是同步的。 在發達國家的汽車巨頭們還沒有將新能源汽車實施大規模的量產化之時,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研制與國外發達國家已處于同一起跑線上。 此前,中國汽車的命運一直把握在別人手里,游戲規則也一直被那些有著百年基業的玩家掌控。如今,中國的汽車政策將企業生產新能源車提到了新的高度。 《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管理規則》的出臺可以看作是一個界碑,其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它將打破世界汽車業的游戲規則,重建世界汽車格局的機會就擺在中國汽車企業面前。中國汽車企業在嘗試擺脫附庸關系的同時,也在學習獨立掌握游戲規則。 方向在哪里 國內汽車廠商和科研機構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熱情高漲,但真正獲準上市的車型寥寥無幾,目前仍停留在樣品和展品階段,距市場推廣和商業化運作仍有很大差距。為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難以“加速度”? 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思路,高層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系統明晰的指導政策。“十五”期間,我國在包括純電動車、混合動力車和氫動力車等在內的電動汽車研究方面共投入24億元,“十一五”期間有望增加到50億元。而2006年政府直接投向燃料乙醇生產企業的資金就高達20多億元,“十一五”期間每年的財政補貼將超過百億元。 然而不久前,燃料乙醇被推到了“汽車與人爭糧”之辯的浪尖之上,乙醇燃料汽車的研發推廣不得不放緩甚至停滯。這種當初為了消化陳化糧的做法已經越來越顯得過時,繼續推行實在爭議太大、動力不足。況且,它與未來的氫動力車在技術層面上并無聯系。 自主品牌的代表之一奇瑞也面臨同樣困惑。2002年12月,奇瑞經國家人事部批準,在全國汽車企業中建起了第一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擔負起國家“863”重大科技課題中純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兩項研究。到目前為止,除了國家的專項補貼外,奇瑞已經投入了上億元資金。 據奇瑞一位內部負責人介紹,早在3年前,奇瑞的純電動車就通過了國家科技部組織的驗收,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但沒有推向市場的考慮。純電動車所需的充電站網絡等基礎設施在短時間內不會完備,無法順利推廣。 某自主品牌企業雖然承擔了純電動車的課題研究,但其負責人卻表示,他們現在已把混合動力車作為研發的重點。純電動汽車為氫動力車提供的技術儲備是有限的,這意味著將來進行氫動力車研發時仍會處于起步階段。 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陳清泰曾說:“政策的最大作用應該是引導,但由于對新能源汽車戰略缺乏研究,現在有了顧此失彼的感覺。” 目前,高層雖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或規定,但政策指向依舊不明確。單純依靠消費者和企業自身的節能環保意識來推廣昂貴的“綠色汽車”是遠遠不夠的。依賴于政府行為的系統激勵政策和明確的發展方向,才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根本保證。 誰在設阻 技術、人才、配套、成本以及消費觀念等因素也在阻礙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加速上路。 第一是技術創新不足。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大多停留在大學或科研機構的實驗室階段,要實現規模化生產和制造還需要等待應用技術的再次創新和突破。目前,全球汽車界在液化石油氣汽車和壓縮天然氣汽車兩個領域已經成功從實驗室走向了市場,混合動力汽車成為比較現實的解決方案。而在醇類汽車、二甲醚汽車、氣動汽車、電動汽車、氫能源汽車等新能源汽車領域,核心技術仍然是眾多汽車企業必須突破的瓶頸。中國與世界最新技術差距不大。 第二,人才缺失的困惑。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相比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對人才的要求更高,對人才基礎相對薄弱的中國汽車來說,壓力和挑戰更大。 第三,成本居高。目前國內研發和推廣新能源汽車往往是以產品為中心,“單一化”的發展模式成本高,剛進入市場導入期的新能源汽車,其生產成本短期內難以大幅度下降,消費者一次性支出很大。國外也面臨相同困境,一款混合動力汽車的生產費用要比相同配置的汽油發動機汽車高4000至5000美元,且在短期內難以通過節油來回收投資。 第四,缺乏配套系統。一款新能源汽車走向市場,市場可行性調查、新能源安全使用標準以及市場配套服務等都需要有完整的系統支持,否則不具有操作性,而這一點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短腿”。典型的例子是,一些地方在推廣乙醇汽油時,連相應的加油站都很難找到;電動汽車都快上路了,卻找不到一座充電站。 第五,中國人對新能源汽車的認識存在偏見。多年來的汽車消費習慣使人們認為新能源汽車價格太貴、性能不穩定、使用不方便和維修太貴等。 由新能源引發的汽車綠色浪潮的最終結局尚難預料,但其影響深遠,畢竟給了中國汽車比肩世界的機會,而沒有了包袱的中國汽車企業,無疑將在新一輪洗牌中開創出環保時代汽車發展的新紀元。(本報記者劉丹/采訪整理)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