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與技術 |
百元油價的思考——新能源利用的現狀和未來文章來源:中國新能源網 | 發布日期:2008-07-18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前言: 國際原油價格已站在一百美元上方,關于能源危機的討論不絕于耳。地球上的人類越發感覺能源危機正步步逼近。本文以“休伯特峰值理論”為出發點,從原油供應減少和全球需求增加兩方面來分析能源危機產生的原因及其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并找出相應的應對策略,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核能,做到未雨綢繆。 國際油價上漲的原因: 原油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商品,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性商品,作為商品就應該符合商品的生命周期理論。根據美國地質學家M.K.休伯特(M.K.HUBBERT)于1956年提出的“休伯特峰值理論”:石油產量從零開始,然后逐步上升,當所預計的最終可采儲量的一半被開采出來以后就到達了頂點,然后會出現報酬遞減現象。這一現象具體表現為: 當大油田發現后,生產迅速加快,產量不斷提高,供應加大,但隨著多年的開采大油田儲量漸漸下降,走向枯竭;同時小油田的發現又比較困難,開發難度和成本較高。這樣一來新油田發現速度不斷變緩,而已有的油田儲量不斷減少,這二者交織在一起,則導致石油生產在到達頂點后逐漸下滑,從而形成石油供應的減少。美國的石油生產在1970年達到了空前的高峰,每天可以開采原油900多萬桶,但是從此以后產量便開始緩慢回落,如今,每天大約可以生產550萬桶。隨后,非歐佩克國家石油產量有所增加,但在1999年,石油領域又出現了另一個重大變化,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產量似乎也達到了極限,而且很可能已經開始下降。目前最重要的石油生產國是沙特阿拉伯,但是沙特阿拉伯到底有多少石油儲量,目前數據不明確。根據兩位地質學家——科林.坎貝爾和吉恩.拉赫瑞曾于1998年在《科學美國人》雜志上撰文指出:“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伊朗等國官方所公布的石油儲量極不可信,他們很可能過于夸大。”因此,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生產可能已經達到了峰值。因此我們應清醒的認識到目前歐佩克成員國之所以將油價上漲原因歸結為投機基金所為,而不認同供應短缺,并拒絕增加原油產量,其背后很可能是蘊涵著其石油產量已到極限的不爭的事實。 在供應減少的同時,國際上對于原油的需求逐年上升,世界的經濟發展要依賴于石油。馬斯引用了世界石油消費方面著名的數據:“2002年時世界日消費石油7900萬桶;2003年是8250萬桶;2004年是8450萬桶。”美國能源部一直在不斷地修正他們對世界石油需求的預測,二年前,他們認為到2010年,世界石油日需求量將達到8970萬桶,而最新的預測已接近9500萬桶。當前的情況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為了要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維持人民的高質量的生活水準就必須得到更多的能源,而石油則是主要的能源資源;同時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同樣需要更多的能源作為后盾。以中國為例,如果中國人均石油消費量達到美國人維持目前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消費量,那么每天要消耗8100萬桶石油——比1994年全球石油儲量還要多1000萬桶。另據《財富》雜志報道:“即使中國,印度等國人均石油消費量只達到韓國的水平,僅這兩個國家就要一天消耗1.19億桶石油,差不多比2000年全球的石油需求量還多50%。” 中國和印度為了保證國內勞動力的就業水平,每年至少要保持8%的經濟增長,而這種增長就意味著對能源需求的增長也是必不可少的,不恰當地減少或限制能源消耗必然會影響經濟發展速度。 國際油價上漲對經濟的影響 在對能源供應減少的擔憂和各國對能源需求加大雙重因素的推動下,原油價格今年以來屢創新高。原油價格上漲必將會對全球經濟帶來負面影響,導致全球經濟滯漲,即通貨膨脹與高失業率和通貨緊縮同時發生,這將令各國政府在經濟調控政策上左右為難, 因為通脹和衰退各自的解決方案是相互矛盾的,政府在應對任何一邊問題時都會感到束手束腳。目前的美國和歐洲都已面臨這種困境。一方面由于原油價格上升,從而帶動一系列商品價格上漲,因為當今眾多產業的生產和流通都離不開石油,所以原油價格上漲將意味著幾乎所有商品成本的提高,而成本的提高則毫無疑問地引起通貨膨脹。這種由于原油價格上漲所帶來的全球通脹,隨各國進口商品的急劇增加,必將引起輸入型的通貨膨脹;另一方面,由于個人和企業必須為原油支付更多資金,因此他們用于消費和服務的錢自然減少,這樣就導致了經濟增速下降和失業率上升。[NextPage] 應對能源危機的相應策略 面對不斷高企的原油價格,我們是否可以要求政府人為降低油價,增加政府對石油公司的補貼費用呢?回答是否定的, 因為這樣一來,人們又將繼續大量地消費石油,從而加速原油的枯竭,只會使我們離能源危機之日更近了一步。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又是經濟發展在起步階段,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如果中國要按目前每年GDP 10%左右的速度發展并希望有朝一日趕上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那么世界是不是能保證中國對原油的需求呢?為了迎接未來能源危機的挑戰,我們要未雨綢繆。 既然世界原油能源具有稀缺性,不可能滿足世界各國無限度的使用來維持各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