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產業信息 |
聯合國秘書長:可再生能源迫在眉睫電池儲能必不可少文章來源: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 | 發布日期:2022-05-20 | 作者: | 點擊次數:
2022年5月18日,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就世界氣象組織《2021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發表講話。 今天的《氣候狀況報告》是一份令人沮喪的清單,它說明人類未能解決氣候變化問題。 海平面上升、海水水溫、溫室氣體濃度和海洋酸化都在2021年創造了令人震驚的記錄。 全球平均海平面以超過以往一倍的速度上升,主要由于冰川加速融化導致。 海水變暖情況在過去20年也顯示出猛烈的增長,正逐步滲透到更深的海域。 在2021年,大部分海域都經受了至少一次強烈的海洋熱浪沖擊。 Taalas教授和世界氣象組織的同事們將以科學的方式對其進行解讀。但我將給出一個底線。 全球能源系統已經崩潰,我們越來越接近氣候災難。 化石燃料在環境和經濟方面都成為了一個死胡同。 烏克蘭戰爭及其對能源價格的直接影響另一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人類唯一可持續的未來是一個基于可再生能源的未來。 我們必須結束化石燃料污染,加速可再生能源轉型,否則我們會焚毀我們唯一的家園。 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為了保持1.5度溫升紅線的生命力、防止氣候危機的嚴重影響,全世界必須在這十年內采取行動。 好消息是,生命線就在我們面前。 改造我們的能源系統是一個低風險的解決途徑。 可再生能源技術,例如風能和太陽能,已經非常成熟,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比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更加廉價。 在過去十年中,利用風能的成本已經下降了一半以上。 太陽能和電池的成本已經迅速下降了85%。 而且我們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比化石燃料的就業機會多三倍。 但我們沒有任何時間可以浪費。 這就是為什么我今天要提出五項關鍵的行動,以啟動可再生能源轉型。 首先,可再生能源技術,比如電池儲能,必須被視為是必不可少的、可自由流通的全球公共產品。 消除知識共享和技術轉讓的壁壘——包括知識產權的限制——對于快速公平地實現可再生能源轉型至關重要。 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存儲問題經常被認為是實現清潔能源轉型的最大障礙。 因此,我呼吁成立一個關于電池儲能的全球聯盟,以快速推進儲能創新和部署——這個聯盟可以由政府領導和推動,匯集科技公司、制造商和金融企業。 第二,我們必須確保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關鍵部件和原材料的供應,擴大其規模,實現多樣化發展。 今天,可再生能源技術和原材料的供應鏈都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 除非我們彌合這一巨大的鴻溝,否則可再生能源很難蓬勃發展。 這需要全世界的努力才能達成一致。 各國政府必須投資于技能培訓、研究和創新,鼓勵建立相關產業體系。 第三,各國政府必須建立框架,改革相關機構,為可再生能源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在許多國家,它們的制度仍然對化石燃料有利。 我們必須防止出現一些瓶頸問題,例如GW級的可再生能源項目被繁文縟節、許可證和并網問題阻礙。 我呼吁各國政府加快和簡化太陽能和風能項目的審批,實現電網現代化,制定宏偉的與1.5度溫升紅線契合的可再生能源目標,為投資者、開發商、消費者和生產商提供確定的環境。 可再生能源政策是降低市場風險和推動投資進入的根本舉措。 第四,政府必須削減對化石燃料的補貼,用于保護弱勢群體和社區。 每一天的每一分鐘,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都能收到大約1100萬美元的補貼。 每年,世界各國政府投入約5萬億美元,人為降低化石燃料的價格,這達到了可再生能源投資的三倍。 當人們在一些領域承受高價時,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卻從扭曲的市場中賺取了數十億美元。 這一行徑必須制止。 第五,對可再生能源的私人和公共投資必須增加到每年至少4萬億美元。 對于太陽能和風能項目來說,前期款項占到整個生命周期成本的80%。這意味著現在的大筆投資將在未來幾年內獲得巨大的回報。 但一些發展中國家支付的融資成本是發達國家的七倍。 我們需要混合融資,提供必要的結構,以彌補現有的資金缺口,這意味著需要調整風險框架,構造更多的靈活性,來擴大可再生能源融資的規模。 多邊開發銀行和發展金融機構的管理層和股東必須承擔起責任。 我呼吁他們,包括他們的私有部門,最遲在2024年使他們的貸款組合與《巴黎協定》保持完全一致,結束所有高排放高污染項目的融資。 這包括創造性地利用他們的資產負債表來加速可再生能源轉型。 這意味著設定目標,通過技術和政策援助等途徑,為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提供大量資金。 商業銀行和全球金融體系需要在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同時,大幅增加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 可再生能源是實現真正的能源安全、穩定的電價和可持續的就業機會的唯一途徑。 如果我們一起行動,可再生能源轉型可以成為21世紀的和平項目。 每個國家、城市和公民,每個金融機構、公司和民間社會組織都可以發揮作用。 但最重要的是,現在是領導者們——無論是公共還是私人——停止將可再生能源作為一個遙遠的未來項目來設想和談論的時候了。 因為沒有可再生能源,就不可能有未來。 正如今天的報告所說的,現在是時候啟動可再生能源轉型了,否則將為時已晚。 謝謝大家。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