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海洋能 小水電 天然氣水合物 |
推廣建筑節能 發展循環經濟文章來源:不詳 | 發布日期:2006-02-13 | 作者:不詳 | 點擊次數:
2005年世博會在日本愛知縣舉行。展館大多采用可拆卸的循環利用技術。如豐田館就采用風力發電提供展館電力;外觀特征明顯的鋼鐵構架在世博會結束后可以解體再利用;墻壁材料是可再生的麻質板材,展覽結束后可用來造紙。我國頒布的 “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辦法”,即于今年一月一日全國開始實施。這標志著我國城市建設進入一個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時期。 循環經濟與建筑節能關系 資源節約型城市,是指節約資源的理念滲透于城市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管理和社會活動的各個領域;通過對資源的高效、綜合和循環利用,使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發揮經濟和社會效益;城市資源利用效率指標接近或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按照循環經濟中的“資源化”原則,是指將廢棄物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資源,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既可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又可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從目前情況看,資源化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再生利用,如廢鋁變成再生鋁,廢紙變成再生紙;另一種是將廢棄物作為原料,如電廠粉煤灰用于生產建材產品、筑路和建筑工程,城市生活垃圾用于發電等。土地、水和能源等是構成城市生活、生產資源的主要部分。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的必然選擇。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主要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目前,我國已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能源消費國,但我國人均能源資源占有量卻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單位建筑面積的能耗卻是發達國家的3倍左右。在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所占比例日益增大。隨著我國城鎮每年以約10億平方米的住宅、商業等民用建筑投入使用,建筑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比例已從1978年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8%左右。上海全市社會能源消費總量已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的能耗水平。上海目前建筑總能耗占全市總能耗的25%。建筑節能已經成為全市節約能源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和提高,這個比例將要超越工業、交通、農業等其他行業,成為能耗的首位。 積極推進建筑節能,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改善居住工作環境,有利于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也有利于減輕大氣污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解地球變暖趨勢。 上海要成為國際性大都市,建設“資源節約型城市”,確立非資源消耗與環境保護型發展道路,是提高上海城市綜合競爭力,實現上??沙掷m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大力推廣建筑節能,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當前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緊迫任務和主要抓手之一。 上海在2005年6月13日正式頒布《上海市建筑節能管理辦法》,2005年7月15日起施行。該《管理辦法》就立法目的、適用范圍、管理體制、節能要求、法律責任等都作了明確規定。上海新建住宅和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筑開始將全部按照節能50%設計建造,并首次推進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試點。市政府要求各有關單位在新建、改建、擴建建筑物時,必須嚴格執行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并鼓勵采用高于現行標準的建筑材料、用能系統以及相應的施工工藝和技術。到2010年,全市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設計、建造的節能率可望達到65%,同時完成20%-30%的既有建筑節能改造。 上海推廣建筑節能的概況 上海建筑節能的基本內容及節能效果 所謂建筑節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設計、施工、安裝和使用過程中,按照有關建筑節能的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以下統稱建筑節能標準),對建筑物圍護結構采取隔熱保溫措施,選用節能型用能系統、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統及其維護保養等活動。推進建筑節能是一項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技興國戰略的重要工作,也是當今世界發展潮流和趨勢。當前上海大力推進建筑節能的重點主要在建筑圍護結構采用隔熱保溫措施、建筑運能設備降低能耗以及再生能源的應用與開發等三個方面。 本市推廣建筑節能工作的特點是:法規上的約束性、政策上的導向性、管理上的綜合性、技術上的創新性、推進上的社會性。目前,本市公共建筑節能工程相繼進入試點示范階段,住宅示范工程初步達到節能效果。一是住宅工程質量整體得以提高;二是住宅居住舒適性也予以有效體現;三是新型墻體的廣泛應用,提高了資源的綜合利用。如:上海春城住宅小區共約35萬平方米住宅,由于圍護結構體系采用外墻外保溫隔熱技術,不僅達到建設部節能標準,而且比一般住宅有著明顯的冬暖夏涼感覺。該工程一、二期已在2002年6月交付使用,經過二年多的時間,許多居民反映:住有保溫房子,開空調的時間少多了。再如:上海首個集五大節能技術為一體的辦公樓群2005年10月在閔行區浦江鎮開工。與傳統建筑相比,這種節能健康型辦公樓群可以節省能耗65%左右。這個名為“浦江智谷”的生態工業服務園區位于上海浦江高科技園內,占地1100畝,首期開發面積約300畝。這里的辦公樓將把當今國際上成熟實用的外保溫墻體、外遮陽窗、100%新風、樓板埋管和地源熱泵等五大節能技術來個大集成。 據有關部門初步估算,采用生態建筑技術,上海每年可節約廢棄物處置費1億元以上,減少水泥用量300萬噸,降低材料成本6億元,建筑節能潛力可達74.78萬噸標準煤/年,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199萬噸,二氧化硫0.46萬噸,煙塵0.19萬噸。 隨著建筑節能工作逐步開展,粉煤灰等工業廢棄物也得到充分循環利用。從1997年起,上海粉煤灰年總產量約4000萬噸,綜合利用率一直達到并超過百分之百。新型墻體材料的廣泛應用也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僅1999年到2002年,就為全市節約土地11804畝,平均每年節土3000畝;節能近68萬噸標煤,平均每年節能17萬噸。上海建材保溫隔熱材料生產及專業施工企業迅速擴大,新一代高效節能產品紛紛推出市場,已初步形成建筑節能的新興產業。僅生態建筑,就能帶動新型節能墻體、節能門窗、新能源利用等30多個產業的發展,市場發展潛力就可達167億元。 推廣建筑節能中存在的問題 上海的建筑節能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建筑能耗及電耗年均增速比全市能耗增速高出8個百分點。新建建筑符合50%節能標準的僅占10%。上海建筑總量大,與國外相比,建筑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相差甚遠,單位建筑面積能耗一般是發達國家的3倍左右。 上海的建筑節能正式起步時間不長。上海建筑物的節能措施和技術還相對落后,相當部分建筑外墻是鋼筋混凝土和混凝土砌塊,其隔熱保溫性能更差。按現行的國家標準,這些建筑都不是節能建筑。另一方面,“九五”時期是上海建筑大發展時期,也是建筑能耗大幅上升的時期,平均增速10%,其中公共建筑增長14%以上,住宅5%以上。預計今后五到十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上海的氣候正逐漸升暖,建筑能耗將呈高速增長態勢。 節能管理的整體與綜合效能還不夠強,部門分割、職能重疊交叉等現象依然存在,管理和推進的力度不大; 推進建筑節能技術支撐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技術研究與儲備力量需要加強,新產品推廣引用需要擴展,科研專項資金需要進一步落實,專業人才需要大力培養; 社會與市民認同感不強,承受度較低,上海建筑節能的基礎比較薄弱; 企業(建筑開發商等)的節能積極性不高,由于使用節能設備或節能建材,一般建造成本要比平常提高10%,往往造成開發商“舍能取利”。 上述問題依然是制約上海建筑節能快速健康發展的主要瓶頸。 上海推廣建筑節能的主要對策和建議 緩解兩大難點 挖掘三種潛力 二是挖掘圍護結構節能潛力。上海早期建筑物外圍護結構總體保溫隔熱性能較差。七十年代推廣使用粘土多孔磚后,墻體熱工性能有所改善。隨著混凝土小砌塊應用和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的興起,又使該部分建筑外墻的外保溫隔熱水平顯著下降。根據標準,目前上海普通建筑的外墻、屋面和門窗的熱工性能均不滿足要求。 三是挖掘公共建筑節能潛力。從2000年起,上海公共建筑能耗已超過住宅建筑能耗。由于上海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和2010年世博會在滬的舉辦,預計2010年前上海公共建筑能耗還會快速上升。據調查,公共建筑能耗以電為主,占總能耗的70%,其中空調耗電量占總能耗量35%。目前上?,F有公共建筑也存在著巨大的節能潛力,如在空調系統設計中,存在著大馬拉小車,冷熱源機組選擇不合理,運行管理不到位,采用技術相對落后等。 緊扣四段環節 立足五重對策 二是立足于市場調節。充分運用價格杠桿和資金調控手段,在上海地區實行拉大峰谷電價和減免節能產品地方稅中的增量部分等措施,建議增收電價的1%作為能源環境稅,設立控制用電負荷的專項基金。 三是立足于科研攻關。推行建筑節能應與新型墻體材料改革相結合,實現節能、節地、利廢同步開展,以利于提高建筑工程質量并實現改善建筑功能的目的。明確新型墻體材料革新專項資金可用于建筑節能科研與推廣應用。 四是立足于機關帶頭。溫家寶總理2002年11月26日在國辦秘書一局《專報信息》第656期“我國政府機構節能潛力巨大”一文上批示:“我國政府機構電力能耗接近全國八億農民生活用電總量,能源費用開支一年超過八百億元,單位建筑面積能耗和人均能源消費總量遠高于發達國家水平。這充分說明我國政府機構節能潛力巨大,急需把節能工作提上議事日程。”上海各級政府機構,包括由公共財政撥款的機關大樓建筑節能改造應當起耐紛饔謾;掛諫璞覆曬旱確矯婕憂可蠛?,争?年內先把機關大樓的建筑節能改造初步完畢。 五是立足于能源再生。將改善環境與能源開發相結合,大力研究和開發、利用再生能源。如,英國計劃至2010年10%的電力將來自再生能源;到2020年上升至20%。德國計劃至2010年10%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到2030年25%;到2050年上升至50%。上海根據城市實際狀況要大力推廣應用太陽能、地熱能等。爭取太陽能熱水器的使用率達城市家庭的20%—30%。利用太陽能發電、采暖與空調的建筑以及利用地下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建筑面積達到300萬平方米。與此同時要積極嘗試燃氣空調的使用和替換,減輕城市用電緊缺壓力。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