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精品在线观看-岛国精品在线-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岛国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日本老师xxxx88免费视频-日本久久综合网

QQ截圖20140117111534.jpg
熱門關鍵詞: 廣州能源所 百度
當前位置:首頁 - 海洋能 小水電 天然氣水合物

建筑節能商機無限建材業房產商受益

文章來源:中國商業網 | 發布日期:2006-04-26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政策名稱:《金華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強建筑節能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政策商機:《通知》要求,到2007年金華市區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達到節能50%的標準;各縣(市)50%的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達到節能50%的標準;到2008年全市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達到節能50%的標準;同時抓好太陽能利用、生態建筑、先進的供能供熱技術;到2010年金華市區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達到節能65%的標準,努力完成高耗能的現有公共建筑的改造任務。

    建筑節能商機在何處

    “無論是建造節能建筑還是改造高能耗建筑,都需要使用節能材料。這對于節能建筑材料生產企業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商機。而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來說,這個政策則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商機,因為建筑節能的要求必然會提高開發成本。”金華市建設局科技與勘察設計處副處長宋海龍說。

    建筑節能的概念非常廣泛,到底哪些方面與商機密切相關呢?

    宋海龍告訴記者,根據《通知》規定,建筑節能主要包括:根據國家有關建筑節能技術標準和規范要求,積極鼓勵和支持開發先進節能技術,重點圍繞建筑物墻體、樓(屋)面、遮陽等建筑圍護系統,空調、照明等設備系統,太陽能、地熱(冷)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統的研究與推廣應用。建筑工程項目,應采用節能型建筑結構、材料、器具和產品,提高保溫隔熱性能,減少采暖制冷、照明的能耗。禁止和限制新建建筑使用粘土磚和高耗能的用能設備系統。在建筑工程基礎以上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燒結磚,積極采用頁巖磚、輕質材料制品、加氣砌塊、保溫復合墻體材料等新型墻體材料。積極開發利用沼氣、太陽能等再生型新能源,特別是太陽能供熱技術的應用。

    與此同時,《通知》還推出了相關扶持政策:金華市經濟主管部門要負責全市新墻體材料在建筑節能中的推廣應用工作,凡符合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建筑工程,要切實保證其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退還比例提高10%。金華市財政每年從新型墻體材料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的經費,主要用于建筑節能的推廣,建筑節能材料生產企業、科研項目、建筑節能示范項目的扶持。稅務部門要按國家有關規定,及時辦理稅收優惠政策。“《通知》中補償資金的具體落實,我們正與相關部門進行商談,實施細則即將出臺。”宋海龍告訴記者。

    建材業房產商將受益

    宋海龍認為,《通知》出臺以及國家建設部對節能建筑重視,會給許多行業帶來商機,其中商機最大的是節能建筑材料生產企業。“節能建筑必須使用節能保溫材料,而企業推出的材料要以節能保溫材料的名義進行推廣,則必須通過省級相關機關的鑒定。當前,金華只有大森建筑節能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企業通過了鑒定,而百年建材有限公司等另外兩家企業,其節能保溫材料正在鑒定過程中。”宋海龍告訴記者,當前金華生產節能建筑材料的企業并不多,而隨著國家對節能建筑的重視,節能材料的市場份額必將進一步增大。

    房地產開發企業是《通知》實行后,獲利可能性第二大的行業。不過,對于節能建筑,大部分房地產開發商并沒有充分的認識。宋海龍告訴記者,由于采用了節能材料,房地產開發商必須增加投資成本,因此,一些開發商并不希望推行節能建筑。他說:“增加了開發成本,就一定可以增加售價。但是,由于消費者對于節能建筑的認識并不透徹,因此,當前節能建筑和非節能建筑的價格沒有拉開。”

    對于節能建筑給居民帶來的效益,相關人員告訴記者,首先,節能建筑能夠給居民帶來經濟效益。經測算,每平方米的節能建筑造價在200元之內,增加的這部分成本一般用7至10年時間就可以通過節能的效益回收,以后節約的能源費用將是居民的直接經濟收益。其次,節能建筑能夠提高建筑的舒適度,減少屋內墻面結露、開裂和長毛等現象,改善室內熱環境,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

    “在2005年建設部組織的建筑節能問卷調查中,有80%以上的居民對建筑節能持支持態度。隨著消費者對節能建筑認識的提高,節能建筑也會受到開發商的歡迎。”宋海龍告訴記者。

    相關背景

    建筑節能改造市場高達26000億元

    推進我國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不僅能夠節約能源,也可以促進消費,帶動產業結構調整,這是擴大內需的一個重要方面。建設部相關人員認為,目前我國有400億平方米既有的建筑,估計至少有1/3、130多億平方米需要進行節能改造,按每平方米改造費用為200元算,僅現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就有高達26000億元的大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
中國新能源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新能源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新能源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能 源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新能源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綜合動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