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熱門關鍵詞: 廣州能源所 百度 |
當前位置:首頁 - 海洋能 小水電 天然氣水合物 |
海洋能源利用技術進展與展望(上)文章來源:廣州能源研究所 | 發布日期:2006-05-11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本文介紹了海洋能源中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海流能和鹽差能的資源、轉換原理和技術研究進展。重 點介紹了近20年來世界各國開發研究的各種海洋能源轉換設備和裝置,通過對海洋能關鍵技術及其進展的 分析,對海洋能利用的現狀進行了評估。根據技術及商業可行性、資源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等要素,預測在 今后的5-10年內,潮汐能將得到更大規模的應用,波浪能和海流能將逐步產業化。作為戰略能源資源的溫 差能將在2020年左右,在海洋開發中發揮重要作用。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建議近期重點研究潮汐發電機組 技術、百千瓦級波浪和海流示范裝置以及溫差能綜合利用試驗裝置。 1 海洋能源的種類與資源 海洋能源通常指海洋中所蘊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主要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溫差 能和海水鹽差能。更廣義的海洋能源還包括海洋上空的風能、海洋表面的太陽能以及海洋生物質能等。究其 成因,潮汐能和潮流能來源于太陽和月亮對地球的引力變化,其他均源于太陽輻射。 海洋能源按儲存形式又可分為機械能、熱能和化學能。其中,潮汐能、海流和波浪為機械能,海水溫差為 熱能,海水鹽差為化學能。 1.1潮汐能 潮汐能是指海水潮漲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勢能,其利用原理和水力發電相似。潮汐能的能量與潮量和潮差 成正比。或者說,與潮差的平方和水庫的面積成正比。和水力發電相比,潮汐能的能量密度很低,相當于微水 頭發電的水平。世界上潮差的較大值約為13一15m,我國的最大值(杭州灣澈浦)為8.9m。一般說來,平均潮 差在3m以上就有實際應用價值。 1.2波浪能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動能和勢能。波浪的能量與波高的平方、波浪的運動周期以及迎波面 的寬度成正比。波浪能是海洋能源中能量最不穩定的一種能源。臺風導致的巨浪,其功率密度可達每米迎波 面數千kW,而波浪能豐富的歐洲北海地區,其年平均波浪功率也僅為20-40kW/m中國海岸大部分的年平 均波浪功率密度為2-7kW/m。 全世界波浪能的理論估算值也為109kW量級。利用中國沿海海洋觀測臺站資料估算得到,中國沿海理 論波浪年平均功率約為1.3X107kW。但由于不少海洋臺站的觀測地點處于內灣或風浪較小位置,故實際的 沿海波浪功率要大于此值。其中浙江、福建、廣東和臺灣沿海為波能豐富的地區。 1.3海流能 海流能是指海水流動的動能,主要是指海底水道和海峽中較為穩定的流動以及由于潮汐導致的有規律 的海水流動。海流能的能量與流速的平方和流量成正比。相對波浪而言,海流能的變化要平穩且有規律得多。 潮流能隨潮汐的漲落每天2次改變大小和方向。一般來說,最大流速在2m/s以上的水道,其海流能均有實 際開發的價值。 全世界海流能的理論估算值約為IQ8kW量級。利用中國沿海130個水道、航門的各種觀測及分析資料, 計算統計獲得中國沿海海流能的年平均功率理論值約為1.4X107kW。其中遼寧、山東、浙江、福建和臺灣沿 海的海流能較為豐富,不少水道的能量密度為15一30kW/m2,具有良好的開發值。值得指出的是,中國的海 流能屬于世界上功率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特別是浙江的舟山群島的金塘、龜山和西候門水道,平均功率密 度在20kW/m2以上,開發環境和條件很好。 1.4溫差能 溫差能是指海洋表層海水和深層海水之間水溫之差的熱能。海洋的表面把太陽的輻射能的大部分轉化 成為熱水并儲存在海洋的上層。另一方面,接近冰點的海水大面積地在不到1000m的深度從極地緩慢地流 向赤道。這樣,就在許多熱帶或亞熱帶海域終年形成20C以上的垂直海水溫差。利用這一溫差可以實現熱力 循環并發電。 全世界海洋溫差能的理論估算值為10“kW量級。根據中國海洋水溫測量資料計算得到的中國海域的 溫差能約為1. 5X108kW,其中99%在甫中國海。南海的表層水溫年均在26℃以上,深層水溫(800m深處)常 年保持在5℃,溫差為2=℃,屬于溫差能豐富區域。 1.5鹽差能 鹽差能是指海水和淡水之間或兩種含鹽濃度不同的海水之間的化學電位差能。主要存在于河海交接處。 同時,淡水豐富地區的鹽湖和地下鹽礦也可以利用鹽差能。鹽差能是海洋能中能量密度最大的一種可再生能 源。通常,海水(3.5%鹽度)和河水之間的化學電位差有相當于240m水頭差的能量密度,這種位差可以利用 半滲透膜(水能通過,鹽不能通過)在鹽水和淡水交接處實現。利用這一水位差就可以直接由水輪發電機發電。全世界海洋鹽差能的理論估算值為10kW量級,我國的鹽差能估計為1.1XI08kW,主要集中在各大 江河的出海處。同時,我國青海省等地還有不少內陸鹽湖可以利用。 2 海洋能利用的基本原理與關鍵技術 海洋能是各種可再生能源中類型最多的一種,其基本轉換原理所涉及的學科較多,包括流體力學與流體 機械,工程熱物理和電化學等。本節將分別介紹各種海洋能轉換的基本原理及研究的關鍵技術問題。 2.1潮汐發電的原理與技術 潮汐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是發電。通過貯水庫,在漲潮時將海水貯存在貯水庫內,以勢能的形式保存,然 后,在落潮時放出海水,利用高、低潮位之間的落差,推動水輪機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潮汐電站的功率和落 差及水的流量成正比。但由于潮汐電站在發電時貯水庫的水位和海洋的水位都是變化的(海水由貯水庫流 出,水位下降,同時,海洋水位也因潮汐的作用而變化),因此,潮汐電站是在變工況下工作的,水輪發電機組 和電站系統的設計要考慮變工況、低水頭、大流量以及防海水腐蝕等因素,遠比常規的水電站復雜,效率也低 于常規水電站。 2.1.1單庫單向型 2.1.2單庫雙向型 單庫雙向型有兩種設計方案。第一種方案利用兩套單向閥門控制兩條向水輪機引水的管道。在漲潮和 落潮時,海水分別從各自的引水管道進入水輪機,使水輪機單向旋轉帶動發電機。第二種方案是采用雙向水 輪機組。 2.1.3雙庫單向型 這個方案采用兩個水力相聯的水庫,可實現潮汐能連續發電。漲潮時,向高貯水庫充水;落潮時,由低貯 水庫排水,利用兩水庫間的水位差,使水輪發電機組連續單向旋轉發電;其缺點是要建兩個水庫,投資大且工 作水頭降低。 潮汐發電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低水頭、大流量、變工況水輪機組設計制造;電站的運行控制;電站與海洋 環境的相互作用,包括電站對環境的影響和海洋環境對電站的影響,特別是泥沙沖淤問題;電站的系統優化, 協調發電量、間斷發電以及設備造價和可靠性等之間的關系;電站設備在海水中的防腐等。 2.2波浪能轉換的原理與技術 波浪發電是波浪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此外,波浪能還可以用于抽水、供熱、海水淡化以及制氫等。波浪能 利用裝置的種類繁多,有關波能裝置的發明專利超過千項。因此,波能利用又被稱為發明家的樂園。但這些 裝置大部源于幾種基本原理,即:利用物體在波浪作用下的振蕩和搖擺運動;利用波浪壓力的變化;利用波浪 的沿岸爬升將波浪能轉換成水的勢能等。經過70年代對多種波能裝置進行的實驗室研究和80年代進行的 實海況試驗及應用示范研究,波浪發電技術已逐步接近實用化水平,研究的重點也集中于3種被認為是有商 品化價值的裝置,包括振蕩水柱式裝置、擺式裝置和聚波水庫式裝置。 波浪發電裝置大都可看作為一個包括三級能量轉換的系統。一般說來,一級能量轉換機構直接與波浪相 互作用,將波浪能轉換成裝置的動能、或水的位能或中間介質(如空氣)的動能與壓能等;二級能量轉換機構 將一級能量轉換所得到的能量轉換成旋轉機械的動能,如水力透平、空氣透平、液壓馬達等;三級能量轉換將 旋轉機械的動能通過發電機轉換成電能。以下分別介紹上述三種最有前途的裝置能量轉換原理及過程。 2.2.1振蕩水柱波能裝置 振蕩水柱波能裝置可分為漂浮式和固定式兩種。目前已建成的振蕩水柱波能裝置都利用空氣作為轉換 的介質。其一級能量轉換機構為氣室,二級能量轉換機構為空氣透平。氣室的下部開口在水下與海水連通, 氣室的上部也開口(噴嘴),與大氣連通。在波浪力的作用下,氣室下部的水柱在氣室內作強迫振動,壓縮氣室 的空氣往復通過噴嘴,將波浪能轉換成空氣的壓能和動能。在噴嘴安裝一個空氣透平并將透平轉軸與發電機 相連,則可利用壓縮氣流驅動透平旋轉并帶動發電機發電。振蕩水柱波能裝置的優點是轉動機構不與海水接 觸,防腐性能好,安全可靠,維護方便。其缺點是二級能量轉換效率較低。 2.2.2擺式波能裝置 擺式波能裝置也可分為漂浮式和固定式兩種。擺體是擺式裝置的一級能量轉換機構。在波浪的作用下, 擺體作前后或上下擺動,將波浪能轉換成擺軸的動能。與擺軸相聯的通常是液壓裝置,它將擺的動能轉換成 液力泵的動能,再帶動發電機發電。擺體的運動很適合波浪大推力和低頻的特性。因此,擺式裝置的轉換效 率較高,但機械和液壓機構的維護較為困難。擺式裝置的另一優點是可以方便地與相位控制技術相結合。相 位控制技術可以使波能裝置吸收到裝置迎波寬度以外的波浪能,從而大大提高裝置的效率。 2.2.3聚波水庫波能裝置 聚波水庫裝置利用喇叭型的收縮波道,作為一級能量轉換機構。波道與海連通的一面開口寬,然后逐漸 收縮通至貯水庫。波浪在逐漸變窄的波道中,波高不斷地被放大,直至波峰溢過邊墻,將波浪能轉換成勢能貯 存在貯水庫中。收縮波道具有聚波器和轉能器的雙重作用。水庫與外海間的水頭落差可達3一8m,利用水輪 發電機組可以發電。聚波水庫裝置的優點是一級轉換沒有活動部件,可靠性好,維護費用低,系統出力穩定。 不足之處是電站建造對地形有要求,不易推廣。 波浪能利用中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波浪的聚集與相位控制技術;波能裝置的波浪載荷及在海洋環境 中的生存技術;波能裝置建造與施工中的海洋工程技術;不規則波浪中的波能裝置的設計與運行優化;往復 流動中的透平研究等。 2.3海洋溫羌能的轉換原理與撿求 除了發電之外,海洋溫差能利用裝置還可以同時獲得淡水、深層海水、進行空調并可以與深海采礦系統 中的揚礦系統相結合。因此,基于溫差能裝置可以建立海上獨立生存空間并作為海上發電廠、海水淡化廠或 海洋采礦、海上城市或海洋牧場的支持系統。總之,溫差能的開發應以綜合利用為主。 海洋溫差能轉換主要有開式循環和閉式循環兩種方式。 2.3.1開式循環發電系統 開式循環系統主要包括真空泵、溫水泵、冷水泵、閃蒸器、冷凝器、透平一發電機組等部分。真空泵先將系 統內抽到一定的真空,接著起動溫水泵把表層的溫水抽入閃蒸器,由于系統內已保持有一定的真空度,所以 溫海水就在閃蒸器內沸騰蒸發,變為蒸汽。蒸汽經管道由噴嘴噴出推動透平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從透平 排出的低壓蒸汽進入冷凝器,被由冷水泵從深層海水中抽上的冷海水所冷卻,重新凝結為水,并排入海中。在 此系統中,作為工作介質的海水,由泵吸入閃蒸器蒸發)推動透平作功一經冷凝器冷凝后直排人海中,故稱 此工作方式的系統為開式循環系統。在開式循環系統中,用海水作工作流體和介質,閃蒸器和冷凝器之間的 壓差非常小。因此,必須充分注意管道等的壓力損耗、且使用的透平尺寸較大。開式循環的副產品是經冷凝 器排出的淡水,這是它的有利之處。 2.3.2閉式循環發電系統 閉式循環系統不以海水而采用一些低涕點的物質(如丙烷、氟利昂、氨等)作為工作介質,在閉合回路內 反復進行蒸發、膨脹、冷凝。因為系統使用低沸點的工作介質,蒸汽的工作壓力得到提高。 閉式循環與開式循環的系統組件及工作方式均有所不同,開式系統中的閃蒸器改為蒸發器。當溫水泵將 表層海水抽上送往蒸發器時,海水自身并不蒸發;而是通過蒸發器內的盤管把部分熱量傳遞給低沸點的工作 流體,如氨水。溫水的溫度降低,氨水的溫度升育并開始沸騰變為氨氣。氨氣經過透平的葉片通道,膨脹作功, 推動零平旋轉。透平排出的氨氣進入冷凝器、在冷凝器內由冷水泵抽上的深層冷海水冷卻后重新變為液態 氨,再用氨泵(工質泵)把冷凝器中的液態氨重新壓進蒸發器,以供循環使用。 閉式循環系統由于使用低沸點工質,可以大大減小裝置,特別是透平機組的尺寸。但使用低沸點工質會 對環境產生污染。 溫差能利用的最大困難是溫差大小,能量密度太低。溫差能轉換的關鍵是強化傳熱傳質技術。同時,溫 差能系統的綜合利用,還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系統工程問題。 2.4海流能利用的原理與關鍵技術 海流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是發電,其原理和風力發電相似,幾乎任何一個風力發電裝置都可以改造成為海 流發電裝置。但由于海水的密度約為空氣的1000倍,且裝置必須放于水下。故海流發電存在一系列的關鍵 技術問題,包括安裝維護、電力輸送、防腐、海洋環境中的載荷與安全性能等。此外,海流發電裝置和風力發電 裝置的固定形式和透平設計也有很大的不同。海流裝置可以安裝固定于海底,也可以安裝于浮體的底部,而 浮體通過錨鏈固定于海上。海流中的透平設計也是一項關鍵技術。 2. 5鹽差能的轉換原理與關鍵技術 鹽差能的利用主要是發電。其基本方式是將不同鹽濃度的海水之間的化學電位差能轉換成水的勢能,再 利用水輪機發電,具體主要有滲透壓式、蒸汽壓式和機協化學式等,其中滲透壓式方案最受重視: 將一層半透膜放在不同鹽度的兩種海水之間,通過這個膜會產生一個壓力梯度,迫使水從鹽度低的一側 通過膜向鹽度高的一側滲透,從而稀釋高鹽度的水,直到膜兩側水的鹽度相等為止。此壓力稱為滲透壓,它與 海水的鹽濃度及溫度有關。下面介紹兩種滲透壓式鹽差能轉換方法。 2.5.1水壓塔滲透壓系統 壓塔滲透壓系統主要由水壓塔、半透膜、海水泵、水輪機一發電機組等組成。其中水壓塔與淡水問由半 透膜隔開,而塔與海水之間通過水泵連通)系統的工作過程如下:先由海水泵向水壓塔內充入海水。伺時,由 于滲透壓的作用,淡水從半透膜向水壓垮內滲透,使水壓塔內水位上升。當塔內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便從 塔頂的水槽溢出,沖擊水輪機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為了使水壓塔內的海水保持一定的鹽度、必須用海水泵 不斷向塔內打入海水,以實現系統連續工作,扣除海水泵等的動力消耗,系統的總效率約為20%左右。 2.5.2強力滲壓系統 強力系統的能量轉換方法是在河水與海水之間建兩座水壩分別稱為前壩和后壩,并在兩水壩之間挖一 低于海平面約200m的水庫。前壩內安裝水輪發電機組,使河水與低水庫相連,而后壩底部則安裝半透膜滲 流器,使低水庫與海水相通。系統的工作過程為:當河水通過水輪機流入低水庫時,沖擊水輪機旋轉并帶動發 電機發電。同時,低水庫的水通過半透膜流入海中,以保持低水庫與河水之間的水位差。理論上這一水位差 可以達到240m。但實際上要在比此壓差小很多時,才能使淡水順利通過透水而不透鹽的半透膜直接排人海 中。此外,薄膜必須用大量海水不斷地沖洗才能將滲透過薄膜的淡水帶走,以保持膜在海水側的水的鹽度,使發電過程可以連續。 滲透壓式鹽差能發電系統的關鍵技術是膜技術和膜與海水介面間的流體交換技術。 3 海洋能轉換技術的研究進展和主要項目 海洋能利用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時期。11世紀在高爾、安達盧西亞和英國沿岸已有原始的潮 汐水車在運轉。波浪能和溫差能的利用設想也早在十九世紀末就已提出。但是,有規模的對海洋能進行開發 研究是本世紀50年代以后,首先是潮汐能,然后是波浪能、溫差能等。以下分別就各種海洋能源的研究技術 進展和主要項目進行介紹。 3.1潮汐能發電技求進展及項目 潮汐發電的主要研究與開發國家包括法國、前蘇聯、加拿大、中國和英國等,它是海洋能中技術最成熟和 利用規模最大的一種。 3.1.1法國 位于法國圣馬洛附近朗斯河口的朗斯潮汐電站工程是當今最著名的潮汐裝置。該電站最早的建議干 1737年提出,1953年由法政府決定興建,實際建設工作開始于1961年:月,第一臺b備于1966年投入運 行,發電站包括24臺每臺裝機容量10Mw的可逆型機組,總計電站容量240MW。其水輪機可用來在水流 流入或流出時發電、泵水和起閘門的作用。這種運行的靈活性使電站在1.5m的低水頭下也能在退潮和漲潮 時發電。由于增加了泵水能力,電站輸出逐步增加,現在年總發電能力約力為6X108kWh。平均潮差約為 8.5m,但最高大潮達13.5m。水庫面積90000m2。 燈泡式裝置的性能非常好,其平均利用率穩定地增加到實際最大值的95%,每年因事故而停止運轉的 時間平均少于5天,燈泡式裝置注水門和船閘的陰極保護系統在抵抗鹽水腐蝕方面很有效。這個系統使用的 是白金陽極,耗電僅為10kW。 這個工程對環境的影響總體是好的。在攔河壩體上修筑的車道公路使圣馬洛和狄納爾德之間的路線縮 短,在夏天每月的最大通車量達50萬輛,這個工程本身對旅游者有巨大的吸引力,每年去那里游覽的人達 20萬人。攔河壩有效地把這個河口變成人工控制的湖泊,大大改善了駕駛游艇、防汛和防浪的條件。 3.1.2蘇聯 蘇聯于1968年在烏拉灣中的基斯拉雅灣建成了一座潮汐實驗電站。這個鋼筋混凝土的站房在摩爾曼斯 克附近的一個干船塢中建好,里面裝了一臺400扛w的燈泡式水輪機。然后整個站房用拖船拖到站址,下沉到 預先準備好的砂石基礎上。用一些浮簡來減少站房結構的吃水,并使其在拖運時保持穩定性。 3.1.3加拿大 加拿大于1984年在安納波利斯建成一座裝機容量為2MW的單庫單向落潮發電站。該電站的主要目的 是驗證大型貫流式水輪發電機組的實用性,為計劃建造的芬地灣大型潮汐電站提供技術依據。安納波利斯電 站的單機容量為20Mw,是世界上最大的機組。采用了全貫流技術,可以比燈泡機組成本低15%。水輪機的 人口直徑為7.6m,額定水頭5.5m,額定效率89.1%,多年運行的結果表明,機組完好率達97%以上。 3.1.4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建造潮汐電站最多的國家,在50年代至7O年代先后建造了近50座潮汐電站,但據80年 代初的統計,只有8個電站仍正常運行發電。江廈電站是中國最大的潮汐電站,目前已正常運行近20年,但 未能達到原設計的發電水平。 廈電站研建是國家“六五干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總投資為1130萬人民幣,1974年開始研建,1980年首 臺500kW機組開始發電,至1985年完成6電站共安裝500kW機組一臺,600kW機組一臺和700kW機組3 臺,總容量3.2MW。電站為單庫雙作用式,水庫面積為1.58X106m2,設計年發電量為10.7X106kWh。 1996年全年的凈發電為5.02X106kWh,約為設計值的。半。其原因主要是機組運行的設計狀態與實際狀態有 差別。同時,機組的保證率、運行控制方式等也都需要提高。但江廈電站總體說是成功的,為中國潮汐電站的建 造提供了較全面的技術,同時,也為潮汐電站的運行、管理和多種經營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3.1.5技術進展 潮汐發電的關鍵技術包括潮汐發電機組、水工建筑、電站運行和海洋環境等。中國60年代和70年代初 建的潮汐電站技術水平相對較低。法國的朗斯電站,加拿大安納波利斯電站和中國的江廈電站屬技術上較成 熟的電站。 潮汐電站中,水輪發電機組約占電站總造價的50%,且機組的制造與安裝又是電站建設工期的主要控 制因素。朗斯電站采用的燈泡貫流式機組屬潮汐發電中的第一代機型,單機容量為10MW,加拿大安納波利 斯電站采用的全貫流式機組為第二代機型,單機容量20Mw。中國的江廈電站機組參照法國朗斯電站并結 合江廈的具體條件設計,單機容量0.5一0.7MW,總體技術水平和朗斯電站相當。“八五”期間,在原國家科 委重點攻關項目計劃的支持下,中國也研究開發了全貫流機組,單機容量0.14MW,并在廣東梅縣禪興寺低 水頭電站試運行。全貫流機組比燈泡貫流機組的造價可降低15%一20%。總的來說,潮汐發電機組的技術已 成熟,朗斯電站機組正常運行已超過30年,江廈電站也已工作近20年。但這些機組的制造是基于60一70年 代的技術。利用先進制造技術、材料技術和控制技術以及流體動力技術設計,對潮汐發電機組仍有很大的改 進潛力,主要是在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 水工建筑在潮汐電站中約占造價的45%,也是降低造價的重要方面。傳統的建造方法多采用重力結構 的當地材料壩或鋼筋混凝土,工程量大,造價貴。前蘇聯的基斯拉雅電站采用了預制浮運鋼筋混凝土沉箱的 結構,減少了工程量和造價。中國的一些潮汐電站也采用了這項技術,建造部分電站設施,如水閘等,起到同 樣效果。 潮汐電站的運行是一項高智力的技術丙妙地利用外海水位和水庫水位的相位差,可以有效提高電站出 力。朗斯電站首先采用了一種稱作泵卿的技術,使電站年凈發電量約增加10%。泵卿技術就是在單庫雙作用 電站中,增加雙向泵水功能,它可以通過使發電機組具有發電或抽水雙重功能來實現,也可以通過增加雙向 水泵來實現。其工作過程是在退潮發電剛剛結束之后,用泵把庫面水位抽低1m左右,從而增加漲潮發電的 水頭。因為泵卿是在非常低的水頭下進行的,而其后的發電是在高的水頭下進行,所以提高水頭增加的發電 量遠大于抽水的耗電,而產生很大的凈能量收益。 潮汐電站的海洋環境問題是一個很復雜的課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建造電站對環境產生的影響, 如對水溫、水流、鹽度分層以及水浸到的海濱產生的影響等。這些變化又會影響到浮游生物及其他有機物的 生長以及這一地區的魚類生活等。對這些復雜的生態和自然關系的研究還有待深入。二是海洋環境對電站 的影響,主要是泥沙沖淤問題。泥沙沖淤除了與當地水中的含沙量有關外,還與當地的地形及潮汐和波流等 相關,作用關系復雜。例如,浙江的江廈、沙山、海山三個電站均在樂清灣內,尤其是江廈和沙山電站,僅颶尺 之隔,灣中含沙量相同,但江廈不淤,而沙山電站前階段有淤積問題。又如山東的白沙口電站庫內淤積不大, 而電站進出口渠道上出現淤積問題。其原因是與進、出口水道的位置安排不當直接有關。總之,潮汐電站的 環境問題復雜,且需對具體電站進行具體分析。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