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海洋能 小水電 天然氣水合物 |
中國南海發現可燃冰發育區 能解人類能源危機文章來源:世界新聞 | 發布日期:2006-06-08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中國科學家最近在南海東沙群島西南部海域新發現了潛在的可燃冰發育區,有可能成為中國未來可燃冰開采的首選區。目前全球蘊藏的煤和油氣等資源僅夠人類今后數十年之用,許多人認為,可燃冰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氣,成為21世紀的新能源。
可像酒精塊一樣燃燒污染很小 可燃冰是“天然氣水合物”的俗稱。它是甲烷類天然氣被包進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溫與壓力下形成的的透明結晶,多呈白色或淺灰色。因為外貌類似冰雪,可以像酒精塊或蠟燭一樣燃燒,故人們稱它為“可燃冰”。 可燃冰的結構很奇特,在1個可燃冰氣體分子周圍,包圍著6個水分子,只要把水去掉,就是一種理想的燃料。它的熱值很高,據專家介紹,1立方米“可燃冰”釋放出的能量相當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氣。 可燃冰像常規天然氣一樣,完全燃燒后只剩下二氧化碳和水,幾乎不留下任何污染,是一種綠色能源。目前,國際科技界公認的全球“可燃冰”總能量,是所有煤、石油、天然氣總和的2~3倍。 低溫高壓下才能形成可燃冰 有天然氣的地方不一定都有可燃冰,形成可燃冰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溫度要低。海底的溫度為2℃至4℃,才適合“可燃冰”的形成,高于20℃就分解。二是壓力要足夠大。在0℃時,只需要30個大氣壓就可形成可燃冰。海深每增加10米,壓力就增大1個大氣壓,因此海深300米就可達到30個大氣壓,越深壓力越大,可燃冰就越穩定。三是要有甲烷氣源。海洋生物和微生物死后,尸沉海底,經過細菌分解后成甲烷、乙烷等可燃氣體。 按上述條件,形成“可燃冰”的區域一個是高緯度的凍土層。如美國的阿拉斯加、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都已有發現,而且俄國已開采近20年。另一個是海底大陸架斜坡。如美國和日本的近海海域,加勒比海沿岸及我國南海和東海海底均有儲藏,估計我國黃海海域和青藏高原的凍土帶也有儲藏。 各國還沒找到成熟的開采方法 盡管“可燃冰”儲量很豐富,但由于“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巖石中,和石油、天然氣相比,它不易開采和運輸。 有關專家認為,在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而可燃冰礦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壞,都足以導致甲烷氣體的大量泄漏。這種氣體進入大氣,無疑增加溫室效應。另外,陸緣海邊的可燃冰開采起來十分困難,一旦出了井噴事故,就會造成海嘯、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災害。由此可見,可燃冰也是一種危險的能源,對其開發利用要非常小心。 目前,國際上對可燃冰的開采仍處于研究試驗階段,科學家還沒有找到非常成熟的開采技術。有人說:“誰掌握可燃冰的開采技術,誰就可以執21世紀世界能源之牛耳。” 各國可燃冰研究開發現狀 迄今,世界上至少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進行可燃冰的研究與調查勘探。 1960年,前蘇聯在西伯利亞發現了第一個可燃冰氣藏,并于1969年投入開發,采氣14年,總采氣50.17億立方米。 美國于1969年開始實施可燃冰調查。1998年,美國把可燃冰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能源列入國家級長遠計劃,計劃到2015年進行商業性試開采。 日本關注可燃冰是在1992年,目前,已基本完成周邊海域的可燃冰調查與評價,鉆探了7口探井,圈定了12塊礦集區,并成功取得可燃冰樣本。日本計劃在2010年進行商業性試開采。 中國從1999年起才開始對可燃冰開展實質性的調查和研究,近年已在南海北部陸坡、南沙海槽和東海陸坡等3處發現可燃冰存在的證據。據有關專家介紹,在未來十年,我國將投入8.1億元對這項新能源的資源量進行勘測,有望到2008年前后摸清可燃冰家底,2015年進行可燃冰試商業開采。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