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農村,通電與否是文明生活與傳統生活的分界線。去年,周至縣花耳坪小水電工程的竣工,使附近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一些農戶做飯用上了電飯煲、電炒鍋;取暖用上了電熱爐、電褥子。家家照明有了電燈,看上了電視。如今巨大的變化村民過去想都不敢想,而這些,全靠我市小水電代燃料工程的實施。
小水電代燃料工程是國家為加快水能豐富地區資源開發步伐,促進貧困落后及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推進農村電氣化建設而實施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西安市的周至、戶縣、長安、藍田等區縣的山區有著豐富的水能資源,為小水電代燃料工程的實施提供了天然條件。據了解,該項目實施以來,我市已建成和計劃修建的小水電站35座,為我市山區農村社會、經濟和生態帶來了巨大變化,給新農村建設注入活力。
據測算,小水電代燃料工程的實施,我市山區每戶村民每年可減少薪柴消耗5500公斤,有效保護森林資源。小水電開發還減輕了農民砍柴勞務之苦,外出打工的多了,搞特種種養的多了,一些村民還搞起了生態旅游,增加了收入。花耳坪村的村民就借助小水電開發帶動了生態旅游和農家樂,在今年五一黃金周期間,接待游客5000多人,實現收入近10萬元。同時,小水電開發還帶動了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以小水電開發為龍頭,把農村水利、交通、扶貧等方面的資金統籌使用,扶持農民修路、改水、改廁、全民推進鄉村環境整治,使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擴大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建設規模和實施范圍”列為農村工作的一項重點,《西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也提出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農村水電開發。按照這一思路,我市將集中力量抓好周至、戶縣、長安、藍田等區縣山區水能資源的開發,帶動山區農村建設,使項目區的鄉村通電率達到100%,戶通電率達到98%以上;用電保證率達到95%以上,使30%以上的農戶使用電炊,40%以上農戶采用以電節柴、節煤措施,用電點亮我市沉睡的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