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精品在线观看-岛国精品在线-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岛国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日本老师xxxx88免费视频-日本久久综合网

QQ截圖20140117111534.jpg
熱門關鍵詞: 廣州能源所 百度
當前位置:首頁 - 海洋能 小水電 天然氣水合物

水博:我國水電開發的可持續發展意義

文章來源: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 | 發布日期:2007-03-30 | 作者:張博庭 | 點擊次數:

前 言
  能源和水資源是21世紀制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兩大難題,而大力發展水電將有助于解決這些問題。

一、概述:水電開發的資源、環境意義

1.1水電的能源作用非常重要

1、我國能源資源絕對數量較大,而人均能源資源相對不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

2、水能是我國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均占有量為世界的平均水平81%,煤炭經濟可采儲量為世界平均量的46%;石油剩余可采儲量為7%;天然氣可采儲量僅為2%。水電是中國的能源最大優勢。

3、能源安全: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供應已逐漸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石油儲量不足,進口困難,而且價格一路攀升;煤炭資源雖然相對豐富,但是產能不夠,運力不夠,礦難頻發,污染嚴重。能源安全形勢十分嚴峻。

4、隨著世界化石能源資源的日益減少,這種能源緊缺的局面將會越來越嚴峻,而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恐怕就在于更多的應用可資生能源。

5、最有效的節能:優先利用可再生能源,能夠把盡可能多的資源留給后代。

可再生能源最顯著的優點就是它可以重復利用,源源不斷,但是,它也有最致命的弱點就是不能保存,如果你不開發利用,它就要隨著時間流逝。在這方面,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各種新型的可再生能源的技術目前還不夠十分成熟,開發成本和效率都還難以滿足大規模電網的需要。水電是目前唯一可以進行商業化大規模應用的可再生資源。此外,水能可再生的特點決定;開發應用無窮無盡,而得不到開發,也不能保存,其實際能源資源量就等于零。

例如;我國目前:一次能源儲量為煤炭占75%,水22%,油氣3%//水電充分開發100年計算:煤炭51%,水能44%,//200年:水能超過煤炭成為第一大能源

在我國當前的還有大量的水電資源尚未開發的具體情況下,開發利用水電就是最大的節能,我們早一天、多一點開發利用水電,必然就是把更多的不可再生資源留給后代的明智之舉。

1.2水電開發的環境作用

水電開發的環境效益非常顯著,除了防洪減災、保證水資源和替代煤炭發電減少污染之外,還有增加濕地、航運、水產養殖、旅游景觀、抑制河口的海水倒灌等等。

水電對生態環境影響是辯證的。不科學的、無序的開發當然會破壞環境,然而,科學的開發可以讓水電對環境的影響向有利的方面轉化。(如:泥沙淤積、水質污染、地質災害、中華鱘、黃河銅魚)

泥沙淤積:一般來說是減少水庫庫容的損失,但是,也有有利的一面。青銅峽水庫淤積造就了大量的農田和近200平方公里的水庫濕地,形成了一片水肥草美、生機盎然的塞上江南。我國山西省依靠水壩淤積造地總量已超過70萬畝。此外,黃河小浪底水庫的作用,就是要利用水庫淤積和調水調砂減輕下游河道的增高趨勢。

水質污染:水庫減慢流速將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和排放,因此,三峽建設,投入400億治理污水,使得長江沿岸的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已經大大高于污水排放量,這種情況就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也是比不了的。從而減少了污水入庫量,使得長江的水質得以保證。

地質災害:水庫水位的波動,容易引發崩岸滑坡等地質災害。但是,如果采取工程措施,不僅可以避免還可以改善這一狀況。例如,三峽建設前后12年的比較,由于在三峽工程中對沿岸上千處危險的滑坡體進行了監測和處理,長江沿岸的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下降了近百倍。建設前的長江地質災害非常頻繁、嚴重。最典型的1985年長江新灘的一次滑坡,造成70米高的過江涌浪,上下10公里內共有96條船沉沒,傷亡損失極大。而三峽建設后,長江干流上的大型地質災害基本被消除了。

水壩對水生魚類的影響也可以是辯證的。眾所周知水壩建成后影響魚類洄游,但是,葛洲壩建設前瀕臨滅絕的中華鱘,通過工程建設中采取的扶助放養措施,現在種群數量已經大幅度增加,并且發現在長江中下游已經形成了新的中華鱘天然繁殖水域,基本上擺脫了瀕臨滅絕的危機。而且,由于數量太多,有的地方中華鱘已經被擺上了餐桌。

另外,由于水庫建成后,河流的水環境擴大、改變,在黃河絕跡20多年的黃河銅魚又在黃河小浪底再現。

這些都說明,即便是水壩、水庫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如處理得當,也會向有利的方面轉化。從環境方面看,水電的減少煤炭燃燒導致的污染排放的效益也是無可替代的。

水電的溫室氣體減排作用非常重要,專章論述。

1.3水電開發的水資源作用

我國水資源問題:水多、水少、水臟、水渾

1、人均占有量少。中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的1/4。

2、空間分布不均。水資源分布與生產力布局不協調,南方耕地占全國的35%,水資源量占全國的80.5%;北方耕地占全國的65%,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19.5%。

3、時間分布不均,降水集中。中國大部分地區年內汛期四個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而且年際間的變化也很大,豐水年的降雨是枯水年的2-8倍。

4、水污染嚴重(水臟)

5、水土流失嚴重(水渾)

由于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造成我國最突出的水資源矛盾就是,水多、水少。以至于在嚴重的洪澇災害的同時,還經常遭受干旱威脅。總體上我國是一個水資源極為短缺的國家,正常年份全國缺水量近400億立方米。全國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10座。全國農田受旱面積年均達3億畝左右,平均每年因旱減產糧食280多億公斤。這些水資源的天然特點決定了中國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區域性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系統較為脆弱的國家,淡水資源的人為調解,在中國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大型水電的水資源調蓄功能

聯合國的2006年《世界水資源報告》,強調設施建設。

明確指出:“水資源的管理、制度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均不足:地球淡水資源盡管分布不均,也還說得上充足。”

很顯然,報告明確地提出了目前世界嚴峻的水資源問題,是由于設施不足、管理不善造成的。其中所謂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就是指發展中國家還缺乏必要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而且,設施是管理的前提,有了設施,管理不到位不行,但是沒有設施,就根本談不上管理。例如,我國的黃河,在我國各條河流中開發程度最高,應該算是有了水利設施,然而,由于以前管理不善同樣會造成斷流,02年以后水利部加強了全流域的管理,就杜絕了斷流的現象。

面對水資源時空分布的尖銳矛盾﹐解決水多﹑水少這個最主要水資源矛盾的最根本途徑,就是要修建大型龍頭水庫﹐在洪水期攔蓄洪水,枯水期提供水資源,變水害為水利。

要建造龍頭水庫攔蓄﹑儲存洪水就要占用一定的土地﹐因此就必須改變一部分地區的生態功能。例如﹕規劃中的虎跳峽水電站,是金沙江上具有調節性能的龍頭水庫﹐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和遷移人口。怒江規劃中的松塔水電站,也是一座大容量的龍頭水庫﹐雖然占用耕地很少,但是由于對原始林地的淹沒﹐也會造成一定的生態環境改變。這兩個工程非常具有代表性,由于需要占用土地儲存水資源,因此,不是要占用耕地可能就要淹沒原始山林。這就是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必須要承受的生態損失。然而,社會各界往往對龍頭水庫的反映也是最強烈的。不了解情況的人們總認為龍頭水庫占用土地多,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大,都不應該建設。現在很多人反對在中國建設高壩大庫。實際上他們不知道﹐中國當前很多嚴重的環境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缺乏必要的龍頭水庫建設。龍頭水庫存儲水資源的生態環境效益是非常顯著的

例如:美國目前建有大小水壩八萬多座﹐水庫總庫容約為13萬億立方米。目前中國雖然水壩數量名義上比美國還多,但是水庫總庫容僅為5800多億立方米﹐如果以人均水庫蓄水量來比較﹐中美差距在一百倍以上。

由于缺乏龍頭水庫的調節能力,我國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十分突出,社會生態環境遭到自然災害的沖擊極大。

由于缺乏龍頭水庫的調節能力,我國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十分突出,社會生態環境遭到自然災害的沖擊極大。一方面洪澇災害頻發﹐另一方面又是干旱嚴重﹐水資源嚴重短缺﹑水污染嚴重。從本質上說﹐這些都是由于可控制的水資源總量不足造成的。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只能通過建立具有調蓄功能的龍頭水庫﹐增加可控制的水資源總量。

例如我國三峽工程的建設,不僅對長江中下游的防洪至關重要,而且也具有巨大的水資源調節作用。今年年初長江中下游就出現了嚴重的枯水威脅,后來三峽水庫加大下泄流量,及時的解除了旱情。可以說重慶大旱,就是因為三峽的存在,所以才制止了旱情向下游的擴散。再看我們應對重慶大旱的措施,我們也只能依靠調度嘉陵江上的幾座水電站來解決水荒。

事實使我們都再次認識到了大型水庫蓄水調節對水資源供應的重要性。

結論:開發水電的是我國必然選擇

因為,所有的龍頭水庫都是大型水電站。如果僅從發電的角度看,由于電力能源的可替代性,中國的大型水電開發似乎也是一種可以替代的選擇。

然而,從目前人類社會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矛盾的手段的唯一性來看,中國的大型水電開發,就是一種無可替代的必然選擇。

二、專題:水電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

概述

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100年氣溫升高2度即可能是危險的變化

變暖程度隨緯度升高而加劇,存在氣候突變的可能性

明顯改變降水分布,水資源短缺加劇

災難性氣候事件強度和頻率增加

生態環境不能適應,森林植被受到破壞

冰川融化后退影響河流徑流,綠洲經濟失去條件

海平面升高沿海地區受淹

海洋環流可能可能出現突變,引起全球性氣候突變

2.1在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上的誤區

熱衷于找出來某種“溫室氣體排放元兇”。實際上這是一種方向性的錯誤。地球表面的碳循環,是一個幾萬年來不斷演變而成的正常的碳循環系統。這個系統中的任何碳排放、轉換都應該是基本平衡的,不會導致地球大氣中的碳含量發生巨大的突變。

但是,地球上還有大量的礦物能源被埋藏在地下。這礦物能源是幾億年以前的動植物軀體沉積形成的,也可以說這些礦物能源是幾萬年以來早已退出了地球表面的碳循環的沉積碳元素。快速的、過量的把這些早已經退出碳循環的地下礦物能源挖出來、燃燒掉,使沉積碳重新回到地球大氣中去的行為,是造成地球表面的溫室氣體不斷增加的真正原因。[NextPage]

2.1.1“牛屁”是溫室氣體的元兇嗎?

所謂的牛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盡管我們發現地球上大量的牛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很高,但是,我們根本就不必擔心。因為牛總是要吃草、吃飼料。每頭牛一生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中的碳含量,總不會超過該條牛一生中所需要吃掉的草料中的碳含量。當我們擔心牛的二氧化碳排放過高的時候,我們不要忘記了維持牛的生命所需要的飼料(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長過程中,需要消耗同樣多的二氧化碳,并在光合作用下把它變成氧氣。正是牛的生長和飼料的生長,一起構成了一次自然界中的碳循環。

自然界中的草料,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為了維持地球的碳循環,這些二氧化碳最終還要有渠道還原回去。如果不是通過牛來還原,就必須要有其它的還原途徑。如果這些草料沒有被牛吃掉,它們也可能被其他動物吃掉,還可能會被燒掉或者在自然界腐爛發酵再變成含碳的溫室氣體揮發。

2.2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碳排放

可循環碳排放:在地球表面的各種動植物正常的碳循環。動植物活動以及各種可再生能源的碳排放,我們可以認為是“可循環碳”的排放。

不可循環(沉積)碳排放:從地下把幾億千年前沉積下來的礦物能源開發出來,燃燒后產生的是“沉積碳”排放。溫室氣體排放的最核心問題,不應該是所觀測到的碳的碳排放量的大小,而應該是碳排放活動所使用的原料的來源。--是可循環碳、還是沉積碳?

2.3水電的溫室氣體減排作用

2.3.1有關水電溫室氣體排放的爭論

有關水電的溫室氣體減排作用,歷來都存在著一些爭議。我國的水庫從來都是要在蓄水前進行清理,所以,某些所謂熱帶水庫淹沒的植物腐敗造成大量溫室氣體排放的現象,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在我國。

所謂某些水電站水庫的溫室氣體排放高于火電廠的傳言,都是一些不敢說明多大的水庫與多大的火電站相比較的結果。

聯合國有關機構委托加拿大調查的結論和瑞士水科學研究所制定綠色水電標準調查結論。

聯合國及有關機構調查的結論

為了澄清“水電的溫室氣體排放高于火電”這種似是而非的傳言,2004年北京聯合國水電與可持續發展論壇之前,聯合國有關機構曾經委托加拿大做過專門研究,基本上澄清了這種錯誤說法。

最近瑞士聯邦水科學技術研究所在制定綠色水電的評價標準時,更加明確地指出了瑞士觀測到每百萬千瓦時水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3到4噸,相應的百萬千瓦時火電排放高達850到990噸。數據說明,如果在瑞士產生同等電力,水電與火電兩種發電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差距,可能高達200到300倍。

2.3.2水庫的濕地作用不能否認

水庫屬于人工濕地,其本質與天然濕地沒有什么差別。即使現在我們為了解決天然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同時包括發電獲取水能資源),需要有意識地建造很多水庫。但是,水庫這種人造濕地的出現,相對于近代人類的社會化活動造成的濕地面積縮小,并沒有從總體上改變地球表面的濕地面積下降的趨勢。

例如,盡管我們進行了包括三峽在內的大規模的水電開發,我國解放以來長江流域的濕地面積,還是下降了20%(約3000Km2 )。

2.3.3正確地認識溫室氣體排放元兇

只有把地下的礦物能源挖出來燃燒,才會嚴重影響碳循環。

不管是“牛屁”也好,水庫也好,無論你所觀測到的溫室氣體排放有多么嚴重,它們都是地球正常碳循環的一部分,不可能構成什么溫室氣體排放的元兇。任何其它所謂的新發現的溫室氣體排放“元兇”,都只能說是局部的,“盲人摸象”的觀測結果,不可能有什么實際意義。

把牛屁與汽車比較,把水電與火電比較的所謂溫室氣體排放“元兇”的炒作、宣傳,完全是一種對《京都議定書》的誤導,只能放松人們控制汽車、火力發電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的警惕,加劇全球溫室氣體的惡化。

2.4我國水能開發的溫室氣體減排潛力

2.4.1我國水電的減排效益優勢極其明顯

我國的水能資源極其豐富,儲量世界第一,而且開發利用程度較低,目前僅為20%左右,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與其它可再生能源相比較,水電能源不僅技術成熟、開發成本低、效率高,電能質量好,而且,就是在溫室氣體的減排方面,也比其他可再生能源有著更大的優勢作用。各種發電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比較

2.4.2當前特別應該優先開發利用水電

目前的各種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合理性和社會承受能力問題,而且,也還有溫室氣體減排的效率問題。所以,即使不考慮發電的成本,僅僅從減排的目標出發,我們國家現階段也應該優先開發利用水電。

當然,風能、太陽能發電技術也必須大力鼓勵、發展,因為,太陽能發電的資源最豐富,很可能是人類未來能源的根本出路。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索,才能不斷地在降低成本和提高發電效率上取得進展,最終讓太陽能擔負起人類能源供應的重任。

然而,從社會承受能力來看,探索、改進除水電外其它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的任務,應該更多交給那些水電資源已經開發殆盡,經濟能力比較強大的西方發達國家去完成。而水能資源豐富而且至今還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利用的發展中國家,應該要加快開發利用水能資源。這才是他們對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做出的最實際、最有效的貢獻。

我國水電開發形勢任重道遠

數據顯示,截止2006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62200萬千瓦,同比增長20.3%。其中,水電達到12800萬千瓦,約占總容量20.67%,同比增長9.5%;火電達到48400萬千瓦,約占總容量77.82%,同比增長23.7%;

水、火電占總容量的比例同比分別下降了2.03和上升了2.15個百分點。

發電量28344億千瓦時,增長13.5%。水電4160億千瓦時,占14.70%,增5.1%;火電23570億千瓦時,占83.17%,增15.3%;核電540億千瓦時,占1.92%,增2.4%。

2006年我國火電增長大大高于水電、核電,全年煤炭又增產2億多噸,減排形勢不容樂觀。

    結  論

因此,在我國當前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認識到:要想達到最佳的減排目的,我國現階段應該優先發展技術成熟的水電和核電。以避免由于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導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急劇增加,以及所帶來的一些列災難性后果。這也恰恰就是當前我國能源電力工業的發展政策。

謝謝大家!

提問:我以前是研究火電的,我有三個問題想請教一下。第一個問題,前幾年我聽一個師兄答辯的時候他提到水電和火電聯合供電問題,具體我們國家有哪些地方已經開始實施了?第二個問題,現在水電站如果建好之后,等它的壽命基本上可以完成使命的時候,現在國家有什么措施保證不會影響環境污染?第三個問題,水電站你估計大概什么時候和火電的電價差不多?

張博庭:第一個問題,水電和火電聯合供電,我覺得這個提的不對,我們國家歷來是水電和火電聯合供電,因為單獨一種確實很難滿足電網的需求。我們現在大量建設抽水蓄能電站是為了調峰,如果沒有水電的話,聯電網一般來說是比較困難的,現在我們國家現在都是水電和火電聯合供電。剛才問何院士的一個問題,確實顯得比較突出,現在我們國家夏季水電比較豐富,冬季水電基本上比較少,供電能力出現很多差距。我覺得這個問題將來會出現好轉,過去我們國家底子薄,沒有經濟能力,建的水電站都是徑流式的比較多,沒有調配能力,我們國家現在都開始建設龍頭水庫,比如像小灣、龍灘,這都是以前早就應該建的水庫,但是以前沒有能力,都沒有建,都是建能發電的徑流式的電站,如果將來這種龍頭水庫建多了,我們國家的年調節能力強了,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這個也是回答剛才問何院士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水電站壽命有好多誤解,如果我們說小水電不敢說,小水電好多都不太規范,做起來很難說具體的影響。大水電,潘院士說上千年沒問題,跟都江堰比,可能兩千年沒有問題,都江堰不是兩千前就是這樣的,它是通過不斷的改造,包括豐滿,有問題就修,水電站的壽命是取決于水,只要這條河不斷,這條水還在,就永遠可以有發電的壽命。就我剛才舉例說青龍峽水庫現在已經瘀積的90%以上,但是瘀積里面發電能力更高,形成一個天然的瀑布,這個壽命問題我覺得大可不必擔心,只要哪兒不好就修哪兒。

提問:第三個問題,水電發電的電價估計幾年之內能和火電持平?

張博庭:實際上現在的水電電價比火電電價低的多,現在國家國家電價能保持這樣的水平,是因為大約有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水電拉下來的,剛才何院士講三峽的電是0.25元一度,像龍羊峽比較大的水庫才0.14一度,豐滿可能才八分錢一度,我們國家現在水電是評議電價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將來可能增加。除了煤炭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增高,水價的經濟優勢永遠存在。

   提問:我想問水電和溫室氣體的問題,在水力發電的過程中,哪一個環節會產生二氧化碳?

張博庭:現在的說法是認為水庫淹沒了一些植物會產生二氧化碳,確實是這樣。因為任何濕地都會產生二氧化碳,尤其我們水庫在變化過程當中,把原來的比如山林、林地,一般山林在成長過程中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作為養分在根系里面儲存下來,周圍有很多有機碳儲存下來,淹沒以后變成水庫以后,有一段時間要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我覺得所監測到的主要是來自原來的這些植物所散發出來的,它是有限的量,到一定程度就會散發完。

    提問: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現在的大型水電站,我們在發展時期非常熱衷于建設大型的水電站,因為我們小流域水資源也非常豐富,為什么盡量多做分布式的水電?我覺得分布式的水電對自然調節能力之內,如果過分地熱衷于進行大型的水電建設,我想以后應該會造成一些不可改變的后果。第二個問題,建設大型水電的移民問題,比如說三峽,百萬移民的工程,這樣的工程,我們國家都是以小家服從一個大局,在以后我們逐步走向以人為本這個思想之后,這個移民問題是不是會造成一些更大的問題?

張博庭:這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大小水電的比較,大水電有大水電的優勢,小水電有小水電的優勢。我們對小水電的認識比較充分,小水電在1996年聯合國世界科持續高峰會上就認定它是可再生能源,這樣從全世界的角度來看,當時大水電沒有認進去,公眾輿論都認為小水電優于大水電。2002年這個情況發生了變化,聯合國世界可持續高峰會上把大型水電站也認為是清潔可再生能源。這個所以我們的宣傳上認識有好多誤解,實際上小水電有小水電的優勢,比如邊遠山區因地制宜開發小水電,也能解決脫貧致富的問題。但是大水電對環境的影響,淹沒、損失這些都不大,但是效益更大。

我今天講的第三個問題,我們國家為什么必須發展發電?就是大水電的作用有一個水資源的調節作用,就是不發電,恐怕也得調節水資源,要不然洪水治不了,到時候來了就想辦法往海里排,我如果能在上游給它存起來,我用的時候拿出來用,現在三峽就已經發揮這個作用了。為什么今年重慶大旱,但是武漢、南京年初的時候還說旱呢?后來都沒有了,為什么?就是因為有三峽,要是沒有三峽,現在的旱南京和重慶應該是差不多的。就是說大水電水資源調節作用遠遠大于它對環境的影響,他對環境的影響是蓄水所必須的,蓄水必然會占有土地,作為這個損失是必須承受的。水利資源的調節作用不解決,任何問題解決不了,因為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儲備水資源的手段,除了水庫,所以我們對大小水電的認識一定要客觀公正,現在國家已經作出很好的例子,我們的小水電開發前一段時間確實有些無序,小水電都是地方管,有一些腐敗現象,給一點錢把規劃改了,說建就建了。確實對環境沖擊最大的這幾年是小水電,而不是大水電,因為我們大水電都是國家控制,開發的比較好,如果對環境不好,我們也不允許開發。我們國家資源量只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是可開發的,可開發實際上我們考慮到它對含量許多太大影響所以才開發的。

第二個問題,關于移民問題。移民問題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但是實際上移民,如果你參加過水電的前期工作,就感覺到到哪兒去,當地老百姓真是特別愿意讓你拆遷,讓你占水庫,我們到哪兒都是建水庫。三峽現在建成以后是110多萬移民,當時很多水利專家都認為要把155米高是比較好的選擇,當時從效益和移民的數量相比,后來為什么提到175呢?主要壓力是來自四川省,當地老百姓迫切要求移民。我們現在確實這樣,他們確實很窮,他們就想靠這個改變命運,這是當時爭論半天,最后是四川省的這些地方干部包括老百姓一直要求淹掉它。他們現在確實能夠產生一些問題,但是我們現在不是沒有錢去補償他們,補償可以做到,但是要考慮到公平。現在我們水電上這么低的價格,拿出一分錢來就能基本上完全解決這個問題。我講一個體會,比如在村里面建一個水電站,到那兒補償高了,有的村只淹了一半,有淹的,有沒淹著的,沒淹著的就找我們說,說村干部平時把這個河邊都占了,今天一建水電站就發一大筆財,老百姓也有意見,補償多了,不見得就公平。

實際上我們國家現在采取什么補償機制呢?采取后期扶植,你有困難我們幫你。所有大型水庫移民基本上等于國家幫你,這比要多少錢給多少錢,這是造成新的不公平。因為我們國家現在還不是土地私有,地也不見得是原來是誰就是誰種,這里面也有公平性的問題。我剛才說的要求移民的,確實是這樣,現在好多地方,潞江沒開發的,為什么老百姓要求開發,就是因為國家沒有批,國家如果說潞江開發,可能老百姓的聲音就聽不見了,他不說了,包括虎跳峽就不說,因為他知道開發就不說了。我說沒開發之前,最能聽到老百姓的民意。包括城市里面的拆遷也是這樣,沒拆遷之前,大家都巴不得進去,真正拆了,他不說了,也不是不想開發。我們水電開發本身運營有個經濟優勢在這兒,有關萬千來資助來你,我們為什么不能大量資助,實際上考慮社會公平性的問題。

    提問:您的材料里面出現一個數據,說中國水能資源占到全世界平均水平的81%,這個數字是怎么來的?

張博庭:一次能源占22%,按照國家一次能源多少,每一種水能都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較,全世界的平均水能,比如說人均水能的百分之百,中國平均資源是按人口是81%。

提問:數字出自什么地方   
  張博庭:第十一屆能源會議,包括人均46%的煤炭,6.8%的石油,1.8%的天然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
中國新能源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新能源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新能源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能 源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新能源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綜合動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