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水電開發,是提高中國水能資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國優化能源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在三峽工程中,如何體現這一目標?如何協調經濟效益與生態的關系? 12月10日14:30,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為大家詳細解讀!
談到尋找新能源對于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時,張博庭說,實際上06年聯合國的水資源報告講的非常明確,世界的水資源本來是夠用的,但是由于管理不善,經常出現水資源的嚴重短缺。其中有重要的一條就是水資源是不均勻的,比如下雨就集中在三、四月份,如果不把雨季的水留起來,枯水季節就會缺水。我國黃河的開發比較好,現在等于有兩倍的靜流量,是能夠儲存起來的,可以相對控制黃河水資源供應,所以黃河就是一個很成功的利用。同時解決能源問題,在蓄水防水的過程當中,本來就是發電的,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所以水電是二十一世紀可持續發展的至關重要的。我們國家目前開發的很少,實際上真正比例只有1/5,20%左右,都不到21%,這是精確數字。這樣的話,我們對于水電和水能的利用遠遠還達不到標準。這對我們國家的發展,尤其是可持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張博庭介紹說,我們國家有嚴格的水電開發規劃,我們水資源的總量大概是7億。技術開發大概是4億,技術口開發大概是3億。如果按發達國家發電量計算來說,我們國家說6萬億是理論值,技術開發是2.4萬億,經濟可開發是1.7萬億?,F在我們國家的年發電量大概是4000億,還有4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