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以前給水電定上網電價是按照成本價以及合理利潤空間來計算,又因水電投資大,建設周期長,成本高,但建成投產后卻被認為幾乎無成本,因此在給水電定價時要明顯低于火電。正是由于水電火電同質不同價,水電企業要求上調水電價格的呼聲由來已久。而在剛剛結束的中國水電發展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表示,今后在調整電價時會認真研究這個問題。張國寶的表態,標志著一直令水電企業頭疼的“水電火電同質不同價”問題有望得到解決。(5月12日《北京青年報》)
倘若水電價格上調,則意味著我國的一部分民眾及一部分企業要用上高價電,這無形中給“如今什么都漲,唯獨腰包不見漲”的民眾增加了壓力。但在煤炭資源面臨枯竭且開采成本上升的事實面前,靠原煤為主要材料的電價上調只是一個遲早的問題,水電價格會不會一路追風地繼續漲下去呢?而這次的水電價格上調,能不能激發我國新一輪的再生能源開發熱呢?這才是民眾最關心的問題。
眾所周知,煤炭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隨著開采進度的深入,煤炭資源終究有枯竭的一天。而隨著煤炭資源的減少,靠煤炭為主要原料的一切物質都面臨著成本上升的壓力,尋找替代煤炭資源為能源的新能源,是全世界都面臨的課題。相對于煤炭資源來說,水能源、風能源、太陽能倒是唾手可得,尤其是風能、太陽能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鼓勵用煤炭的工農業向水、向風、向太陽要能源,減緩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給人類帶來的壓力,是全球人類都想解決的問題。從這一點來說,在我國居民能夠接受的情況下,我國適當的給水電企業提高售價,適當扶持一下水電企業,讓水電與火電同價,能提高水電企業生產的積極性,有助于水電企業的健康發展,有助于激發人類去尋求新的替代能源。
根據張國寶的介紹,我國具有豐富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6.9億千瓦,年發電量可達6萬億千瓦時,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5.4億千瓦時,年發電量2.47萬億千瓦時,經濟可開發裝機容量約4億千瓦時,年發電量1.75億千瓦時,如果按重復使用100年計算,經濟可開發水能資源量約為600億噸標準煤,占我國常規能源資源剩余可采能源40%,是僅次于煤炭資源的我國第二大能源資源。但筆者認為,在風能、太陽能要看天的“臉色”說話的背景下,過分開發水資源,容易造成水環境污染,而且,在全球氣候逐年變暖的背景下,水資源將會越來越金貴,靠水資源轉換的能源也會面臨著漲價的風險,尋找新的可再生資源,譬如利用令人類頭痛的秸桿、污泥來制造新的能源,并將那些變廢為寶的新能源來為人類服務,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