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海洋能 小水電 天然氣水合物 |
中國水電能源開發透視文章來源:解放軍報第7版 | 發布日期:2008-11-06 | 作者:解玉秀 | 點擊次數:
圖為武警水電一總隊官兵夜以繼日奮戰在貴州董箐電站工地上。謝鴻宏攝于國慶節前夕發展檔案 水,維系生命的源泉;電,社會發展的血脈。生命不能缺水,生活不能缺電。化水患為水利,變水流為電流,這是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必由之路,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題記 能源開發利用是當今國際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隨著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快速增加,加大能源結構優化調整,積極發展清潔優質能源已成大勢所趨。今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水電發展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表示,大力發展水電、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已成當務之急。 事實上,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水電能源開發以數量大、成本低、技術成熟,當仁不讓地扛起了減少一次性能源消耗、奉獻綠色能源的大旗,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帶來水電開發的春天 水電是一種重要能源,截至目前占世界電力供應總量的20%左右。世界范圍內的水電資源開發與利用,是伴隨著以電力等技術為引擎的第二次產業革命而起始的。早在1918年,列寧就提出了“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的著名公式。西方發達國家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基本完成了國內水電開發。據國際大壩委員會的統計資料顯示,世界上有24個國家依靠水電為其提供90%以上的能源;有55個國家依靠水電為其提供50%以上的能源;有62個國家依靠水電為其提供40%以上的能源。發達國家水電的平均開發度已在60%以上,其中美國水電資源已開發約82%,日本約84%。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大力開發水電,如巴西水電開發比重一直保持在80%-90%。 然而,改革開放前,我國水電資源開發量還不到10%,人均用電量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排全球第80位。洪災和電荒像兩大幽靈,長期在中國的大地上徘徊,制約著國民經濟發展,困擾著廣大人民生活……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重新調整水電資源開發戰略,不斷加大水電基本建設力度,一項項國家重點工程相繼上馬開工,帶來了水電開發的春天—— 1979年,電力部提出《十大水電基地開發設想》,包括黃河上游、紅水河(含南盤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烏江、長江上游(含清江)、瀾滄江中游,以及湘西和閩浙贛水電基地的布局,總裝機容量達1.7億千瓦。 1987年12月4日,龍羊峽水電站第二臺32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投入運行。至此,我國擁有的發電設備裝機容量已達到1億千瓦以上,其中水電近3000萬千瓦。 1992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同年12月14日,長江三峽工程正式開工興建。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2003年如期實現蓄水、通航、首臺機組發電三大目標。 1999年12月4日,四川二灘水電站最后一臺機組正式投產,總容量330萬千瓦,成為20世紀我國建成的最大水電站。 2000年3月14日,廣州抽水蓄能電站(二期工程)最后一臺機組建成,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240萬千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 2000年11月8日,全國矚目的“西電東送”首批工程——貴州洪家渡水電站、引子渡等七項發輸電工程全面開工。 2004年9月26日,隨著黃河上游公伯峽水電站30萬千瓦1號機組投產發電,我國水電裝機突破1億千瓦,從而超過美國排名世界第一位。 2005年12月26日,金沙江溪洛渡水電站開工建設。該電站僅次于三峽電站,為我國第二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260萬千瓦。 截至2007年,我國水電總裝機容量已達到1.45億千瓦,水電能源開發利用率從改革開放前的不足10%提高到25%,水電事業的快速發展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統籌開發,為經濟騰飛加速 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2000年至2007年,我國GDP由9.9萬億元增長到24.95萬億元,全國發電裝機容量也由3.19億千瓦增加到7.13億千瓦。電力工業的發展速度與經濟發展的速度相一致,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但隨著世界能源消耗的不斷增加,我國的能源消費也在快速增加,2007年我國一次能源生產量是23.7億噸標準煤,消費量是26.5億噸標準煤,居世界第二位,能源問題日益嚴峻。面對這一現實,黨中央提出了西電東送戰略,進一步提升了科學開發、優化資源結構的新尺度。 世界水電在中國,中國水電在西部。西部是中國水能資源最富集的地方,西部十省區市(不含內蒙古、廣西)有著十分豐富的能源資源,水電資源理論蘊藏量約5.57億千瓦,占全國的82%,可開發水電資源約2.743億千瓦,占全國的72%,目前開發程度還不足8%,低于全國平均水電開發程度,也遠低于世界水電資源的平均開發程度。可以說,水電開發應該放在中國未來能源發展的優先地位。 從能源資源分布和用電市場分布來看,我國電力發展將形成西電東送的三條大通道。一是將貴州烏江、云南瀾滄江和桂、滇、黔三省區交界的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水電站,以及云南和貴州坑口火電廠開發出來送往廣東,形成南部西電東送大通道;二是將金沙江干支流(雅礱江、大渡河)水電站開發出來送往華東地區,形成中部西電東送大通道;三是將黃河上游水電站和山東、蒙西地區坑口火電廠開發出來送往京津唐地區、山東、河北南部電網,形成北部西電東送大通道。西電東送將最大范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同時有效地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實現東西部的經濟互補、共同發展。 2007年,隨著龍灘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西電東送已形成南通道1650萬千瓦、中通道1450萬千瓦、北通道1650萬千瓦的輸電能力。西電東送總輸送能力已達4750萬千瓦,不斷擴大的輸送規模,將西部能源通過南、中、北三大通道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東部負荷中心,實現了能源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支撐著東中西部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翻開一幅國家水電能源建設圖,在中國大西南的崇山峻嶺之間,一個世界級的巨型水電站群落已輪廓初現。金沙江下游的烏東德、白鶴灘、向家壩、溪洛渡四大電站總裝機容量達3850萬千瓦,相當于兩個三峽,金沙江中游、上游還有20個梯級電站正在規劃中,總裝機容量達3000萬千瓦以上;長江支流雅礱江、大渡河、烏江,以及與金沙江呈并流之勢的瀾滄江,都有一系列巨型電站正在規劃和建設中。例如雅礱江干流在建的錦屏一級、二級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高達840萬千瓦,大渡河上在建的瀑布溝水電站,裝機容量330萬千瓦;長江、珠江、瀾滄江等大河上游成百上千的中小支流,也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適合進行階梯開發。預計到2020年,我國水電裝機規模將達到3億千瓦左右,蓬勃發展的水電事業將向持續增長的國民經濟注入更加強大的動力。 [NextPage] 綠色水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2008年,我國水電建設繼續呈現良好發展勢頭,隨著三峽水利樞紐右岸電站機組順利通過啟動驗收,龍灘水電站機組投產發電,溪洛渡電站、錦屏二級水電站等一批大項目開工建設,我國的水電開發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金沙江邊,兩岸整齊地盤布著施工營地,裝載車、起重架等現代化機械設備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施工作業;營地四周,滿目都是青山綠樹,在進行了加固作業的邊坡上,到處是綠油油的一片。放眼四方,除了施工區一片繁忙外,碧水青山悠然依依……這是記者近日在溪洛渡水電站工地看到的一幕。 正在這里施工的武警水電官兵對記者說:“剛來這里時特別荒涼,現在到處都是綠蔭草坪,環境美多了。” 水利部部長陳雷在2008年中國水電新春聯誼會上指出,在保護生態基礎上有序開發水能資源,加快水電發展對緩解能源供需矛盾,改善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雖然,水電能源開發也會對環境產生一些不利影響,但這些問題我們都是可以解決的。”中國水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作了如下解釋:對于水庫建設破壞的植被,可以人工恢復;對于大壩阻隔洄游性魚類的洄游通道,如需要可建人工增殖放流站或大壩魚道;對于水庫下泄的低溫水對魚類產生的不利影響,也可以找到解決的辦法。建壩蓄水會淹沒一些土地,但是所增加的水庫濕地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態功能,此外,通過水電站發展灌溉,對于提高我國有限的耕地資源質量,更好發揮我國有限土地資源的作用和效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說,開發水電能源除了發電以外,還有灌溉、防洪、航運等綜合效益,這些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我國水電能源開發突出了“開發中保護、保護中開發”這一根本原則,不斷加強水電能源開發的前期研究和論證工作,進一步加大了環境保護力度,完善了環境保護措施。如今,把水電開發與水資源綜合利用、生態工程建設和地區經濟發展相結合,實現流域水資源的綜合開發,使水電建設有利于環境保護,形成更加優美的生態環境,促進人類經濟社會的進步,已經成為我國水電能源開發中嚴格遵循的指導思想。 涼山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中國水電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更是西南水電開發的中心。在建的溪洛渡、錦屏一級、錦屏二級、瀑布溝等水電站舉世矚目,這些巨型水電站在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上,做到了“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成為西部水電開發的典范。據了解,僅2007年,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兩工程累計完成的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投資就達11.28億元。當地群眾明顯感覺到:從電站正式開工建設到現在,當地的綠化面積不是減少,而是增加了。 作為一種經濟、清潔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水電與燃燒礦物資源獲得電力能源相比較,無論在資源方面,還是在環境方面,都有利于可持續發展。與火電相比較,每一千瓦時的水電電量大約可以減少原煤用量500克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一千克,這對減輕環境污染和酸雨等危害有巨大的作用。以日前竣工的三峽水電建設為例,三峽電站水輪發電機組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平均每臺機組年均發電32億度,相當于一個百萬人口城市的全部用電量。26臺發電機組全部投產發電,則意味著其年均發電量可達到847億度,相當于十個大亞灣核電站,或者十個裝機容量200萬千瓦的大型火電廠。如果用火電作比,相當于燃燒5000萬噸原煤,從中可減少1億噸二氧化碳、200萬噸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的排放。另據國家有關部門對上世紀末建成的二灘電站水庫蓄水前后的生態變化分析顯示:水庫蓄水后,氣溫降低、濕度增加、風速減慢、蒸發量降低,極大改善了庫區周邊環境。 發展檔案: ▲1979年2月15日,中央決定撤銷水利電力部,成立電力工業部和水利部。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基建工程兵和鐵道兵轉隸水電部隊,正式編入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序列,繼續履行江河改造、造福人民的神圣使命。從此,水電部隊成為國家經濟建設前沿的一支雄師勁旅。 ▲1995年12月28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 ▲2008年10月,三峽工程全面完工,具備了175米蓄水條件,標志著長江防洪體系已經形成,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也意味著這個全球最大的水電工程全面發揮防洪、發電、航運、生態等綜合效益。 ▲2008年3月,國家能源局成立。8月8日,國家能源局掛牌正式運行。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