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海洋能 小水電 天然氣水合物 |
“可燃冰”須小心對待文章來源:中國石化報 | 發(fā)布日期:2009-02-25 | 作者:晨瀾 | 點擊次數(shù):
談到能源,人們立即想到能燃燒的煤、石油或天然氣,而很少想到晶瑩剔透的“冰”。可燃冰在地質上稱之為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白色固體物質,外形像冰,有極強的燃燒力,可作為上等能源。天然氣水合物主要由水分子和烴類氣體分子(主要是甲烷)組成,所以也稱它為甲烷水合物,是在一定條件下由氣體或揮發(fā)性液體與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白色固態(tài)結晶物質。 從物理性質來看,天然氣水合物的密度稍低于冰的密度,剪切系數(shù)、電解常數(shù)和熱傳導率均低于冰。天然氣水合物的聲波傳播速度明顯高于含氣沉積物和飽和水沉積物,中子孔隙度低于飽和水沉積物,這些差別是物探方法識別天然氣水合物的理論基礎。 可燃冰是天然氣分子(烷類)被包進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溫與壓力下結晶形成的。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天然氣水合物分布在海洋里,被學者稱為21世紀能源或未來新能源。迄今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陸地層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儲量相當于全球傳統(tǒng)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巖等)儲量的兩倍以上,其中海底可燃冰的儲量夠人類使用1000年。 天然氣水合物在給人類帶來新的能源前景的同時,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全球海底天然氣水合物中的甲烷總量約為地球大氣中甲烷總量的3000倍。如果不慎讓海底天然氣水合物中的甲烷氣逃逸到大氣中去,將產(chǎn)生無法想象的后果。固結在海底沉積物中的水合物,一旦條件變化使甲烷氣從水合物中釋出,還會改變沉積物的物理性質,降低海底沉積物的工程力學特性,使海底軟化,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海底滑坡,毀壞海底工程設施。 天然可燃冰呈固態(tài),不會像石油那樣自噴流出。如果把它從海底一塊塊搬出,在從海底到海面的運送過程中,甲烷就會揮發(fā)殆盡,同時還會給大氣環(huán)境造成巨大危害。為了獲取這種清潔能源,世界許多國家都在研究天然可燃冰的開采方法。科學家們認為,一旦開采技術獲得突破性進展,那么可燃冰立刻會成為21世紀的主要能源。 相反,如果開采不當,后果是災難性的。在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20倍。可燃冰礦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壞,都足以導致甲烷氣體的大量外溢,引發(fā)強烈的溫室效應。另外,陸緣海邊的可燃冰開采起來十分困難。一旦發(fā)生井噴事故,就會造成海嘯、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災害。所以,可燃冰的開發(fā)利用就像一柄雙刃劍,必須謹慎對待。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qū)五山能源路2號 聯(lián)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wǎng)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