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精品在线观看-岛国精品在线-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岛国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日本老师xxxx88免费视频-日本久久综合网

980x86.gif
熱門關鍵詞: 廣州能源所 百度
當前位置:首頁 - 海洋能 小水電 天然氣水合物

可燃冰清潔能源“新寵” 開采不容忽視

文章來源:慧聰化工網 | 發布日期:2010-06-02 | 作者:安朋偉 | 點擊次數: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替代清潔能源產品越來越多,在《中國石油2009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中了解到,中石油推行風能、太陽能、生物能源等清潔能源,可見,企業對節能減排工作腳步加快、時刻在科技創新。近日,慧聰化工網驚喜的發現,可燃冰也是一個清潔能源的理想產品。
    中國是第一個在陸域鉆取可燃冰的國家,2009年6月,國土資源部在青海省祁連山南緣永久凍土帶發現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即可燃冰。初步估算,可燃冰的遠景資源量至少有350億噸油當量。看到這里,相信你會更想了解什么是可燃冰?它的發現,有哪些好處呢?  

 什么是可燃冰?

    是天然氣的固體狀態(因海底高壓),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與水分子。它的形成與海底石油的形成過程相仿,而且密切相關。埋于海底地層深處的大量有機質在缺氧環境中,厭氣性細菌把有機質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氣(石油氣)。其中許多天然氣又被包進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溫與壓力下又形成“可燃冰”。

    可燃冰的發現,讓陷入能源危機的人類看到新希望

    眾所周知,我國是煤炭多、石油少的國家,可燃冰的發現,相信會解決了石油少的問題。

    可燃冰的存儲量:1立方米可燃冰可轉化為164立方米的天然氣和0.8立方米的水。科學家估計,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圍約4000萬平方公里,占海洋總面積的10%,海底可燃冰的儲量夠人類使用1000年。據專家估計,全世界石油總儲量在2700億噸到6500億噸之間。

    可燃冰的存儲數量很誘人,接下來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開采利用可燃冰

    在繁復的可燃冰開采過程中,一旦出現任何差錯,將引發嚴重的環境災難,成為環保敵人——首先,收集海水中的氣體是十分困難的,海底可燃冰屬大面積分布,其分解出來的甲烷很難聚集在某一地區內收集,而且一離開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發生噴井意外。更重要的是,甲烷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厲害10至20倍,若處理不當發生意外,分解出來的甲烷氣體由海水釋放到大氣層,將使全球溫室效應問題更趨嚴重。此外,海底開采還可能會破壞地殼穩定平衡,造成大陸架邊緣動蕩而引發海底塌方,甚至導致大規模海嘯,帶來災難性后果。目前已有證據顯示,過去這類氣體的大規模自然釋放,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地球氣候急劇變化。8000年前在北歐造成浩劫的大海嘯,也極有可能是由于這種氣體大量釋放所致。

   開采方案主要有三種

    第一是熱解法:利用“可燃冰”在加溫時分解的特性,使其由固態分解出甲烷蒸汽。但此方法難處在于不好收集。海底的多孔介質不是集中為“一片”,也不是一大塊巖石,而是較為均勻地遍布著。如何布設管道并高效收集是急于解決的問題。 [NextPage]

    方案二是降壓法:有科學家提出將核廢料埋入地底,利用核輻射效應使其分解。但它們都面臨著和熱解法同樣布設管道并高效收集的問題。

    方案三是“置換法”:研究證實,將CO2液化(實現起來很容易),注入1500米以下的洋面(不一定非要到海底),就會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它的比重比海水大,于是就會沉入海底。如果將CO2注射入海底的甲烷水合物儲層,因CO2較之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因而就可能將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擠走”,從而將其置換出來。

    但如果“可燃冰”在開采中發生泄露,大量甲烷氣體分解出來,經由海水進入大氣層。甲烷的溫室效應比CO2要大21倍,因此一旦這種泄露得不到控制,全球溫室效應將迅速增大,大氣升溫后,海水溫度也將隨之升高、地層溫度上升,這會造成海底的“可燃冰”的自動分解,引起惡性循環。因此,開采必須要受控,使釋放出的甲烷氣體都能被有效收集起來。

    針對可燃冰的開采問題,中國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祝有海博士也指出,我國對可燃冰還只是處于試生產階段,目前開發主要面臨三個問題:一是技術層面上有困難,我國開采天然氣的技術比較成熟,但開發可燃冰要比開發天然氣多一道程序。而且開發不當,會造成天然氣泄露。二是在成本方面,究竟開采合算不合算。假如油價降低,是否會增加開發成本,也是值得考慮的。三是環境問題,假如開發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那它的開發也是沒有意義的。實際上所有的能源開采都會不同程度的對環境造成損害,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可燃冰在可以控制的狀態下開發則是可行的。

    假設可燃冰開采問題解決,對中國清潔能源技術的進步得到了更為深刻的認可,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由于開采成本極高,且屬于戰略性資源,未來的“可燃冰”市場極可能成為大型企業,尤其是國企的“香餑餑”。

分享到:
相關文章
中國新能源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新能源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新能源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能 源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新能源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綜合動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