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海洋能 小水電 天然氣水合物 |
周建平:黃河水電開發不能"因噎廢食"文章來源:中國能源報 | 發布日期:2010-09-15 | 作者:孟祥路 | 點擊次數:
編者按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水能資源豐富,全國十三大水電基地中黃河流域就有兩個。除此之外,黃河上游河源段水電資源也異常豐富,是今后黃河水電開發的重點。 盡管黃河水電開發前景廣闊,但諸多問題卻限制了其發展。黃河水電開發應該怎樣辦,其出路到底在哪里?本報邀請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周建平為您解讀黃河水電開發。 泥沙已經不是制約因素 中國能源報:談到黃河流域水電開發,就不能繞開泥沙淤積,目前黃河水電開發的泥沙淤積情況如何? 周建平:黃河的泥沙問題是非常嚴重的,但也要具體分析。它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泥沙情況就不同。蘭州之前的上游河段,泥沙含量很低,水很清澈,年平均入庫含沙量小于每立方米2千克,基本上與南方河流沒有太大區別。黃河上游的泥沙量僅僅是黃河全部泥沙量的9%。所以這個河段的水電開發中,泥沙問題不構成主要矛盾。 而從河口鎮到三門峽水庫的黃河河段,流經的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也是黃河的主要產沙區。黃河每年輸沙量16億噸的80%以上都是在這里產生的。黃河河口至龍門河段,土壤侵蝕最嚴重,每年每平方公里約有15000噸的泥土被雨水和風帶入黃河,而這樣嚴重的水土流失面積達到4萬平方公里。黃河下游每立方水多年平均含沙量37千克,這是非常驚人的。 要想根本上解決黃河泥沙問題,方法有兩個:一是減沙,即減少黃河水的泥沙含量。具體來說要進行黃河流域的水土治理。但是這個方法需要時間較長,而且工程復雜,短時難見成效。第二個方法是增水,即增加黃河的水量,這樣含沙量就可相對減少,也能減輕淤沙的影響。該方案關鍵要看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進度,目前看來短期內也難以實施。 但是,隨著劉家峽、小浪底、萬家寨等一批具有年調節能力的水電站的建成,黃河自身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流域調沙調水能力,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泥沙淤積的速度,并降低黃河下游河床高程。從2002年起,黃河干流已經進行了十次調沙調水,效果明顯,并取得了許多新的科學認識。通過這種整體的調沙調水,不僅提高了黃河河道的行洪能力,而且還減緩了小浪底、三門峽等水庫中的泥沙淤積,保持了水庫的有效庫容。 我們應該明確,有了黃河50多年水電開發的實踐經驗,泥沙問題目前已經不成為黃河水電開發的制約因素。 三門峽是特殊歷史產物 中國能源報:談到泥沙淤積,就不能不談三門峽水庫。三門峽水庫對于我們黃河乃至全國的水電開發有什么意義和啟發? 周建平:三門峽工程是上世紀50年代我國在黃河上興建的第一座水利水電工程,它以防洪為主,兼有防凌、灌溉、發電和供水等綜合效益。原本設計為具有多年調節的百萬千瓦級的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由于泥沙淤積問題,幾經改造,目前只能作為徑流式電站運行。但是它的功能并沒有完全喪失,就發電而言,每年仍然可以提供12-14億千瓦時電量;對下游而言,它仍然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防洪、防凌、灌溉、供水的重要作用。[NextPage] 三門峽水電站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急需化水害為水利,開發經濟建設所需的電力,三門峽工程就是在這個時期上馬的。客觀而言,當時黃河流域綜合治理開發研究不夠,河流泥沙基礎研究更加薄弱,加上缺乏大型水電工程規劃設計經驗,設計盲從蘇聯專家,忽視了黃萬里等一批專家的不同意見和建議。1960年9月開始蓄水后,泥沙淤積問題隨即暴露,之后被迫進行改造,并降低水位運行。這是規劃設計思想和工程建設決策的失誤,教訓極其深刻。 到目前,三門峽水庫庫容損失大致有一半,但已經達到沖淤平衡狀態,能夠保持這部分庫容長期發揮其綜合作用。三門峽的經驗和教訓是中國水電開發中不能繞開的一個問題。盡管三門峽給了我們慘痛的教訓,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我們要重視問題、研究問題,而不是一味逃避。只有這樣,中國水電才能進步。 庫區污染并非水電自身造成 中國能源報:黃河流域的庫區污染是另外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目前有無更好的解決方法? 周建平:相對于南方河流的開發而言,黃河上游的下段水質污染確實比較嚴重。但這不是說黃河所有的水電站污染都很嚴重,比如說龍羊峽的水質就非常好,劉家峽水庫的水質也算不錯,庫區的水很清澈,應該屬于二類水標準。 黃河流域庫區的污染問題不是庫區本身的問題,水電站運行并不排放廢水廢物,而是整個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環境問題。庫區污染物(廢水廢物)源自庫周集鎮、城市和工業園區,并且以工業污染源為主。由于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黃河干流、尤其是支流的兩岸,存在一些高污染行業,比如說采礦,煉鋁等。同時,還有大量的小作坊企業,這些企業的工業污水排放成為庫區主要的污染源。 在黃河水電開發之初,基本沒有水污染的問題,當時也沒有料到水污染像今天這么嚴重,所以對于庫區的污物處理沒有周全考慮,缺少排漂或清污設施,這也導致了庫區污染的進一步加劇。在庫區污染的治理上,主要應是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要控制工業污染源和生活廢水廢物的排放。同時,庫區自身也要建立完善的排漂清污機制,及時清除壩前漂浮物。這點需要學習三峽管理經驗,建立專業的排漂隊伍,既解決了環境問題,又促進了就業。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