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海洋能 小水電 天然氣水合物 |
解放思想推動中國水電事業科學發展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 發布日期:2011-01-25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一、中國水電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新中國成立前,水電發展之路曲折艱難,1949年我國水電總裝機容量僅36萬千瓦。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通過幾代水電人的不懈努力,中國水電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一是水電開發規模不斷邁上新臺階。截至去年8月,中國水電裝機突破2億千瓦,居世界第一。 二是水電建設技術和管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系列關鍵壩工技術獲得突破。水電設備國產化水平顯著提高。成功建設了三峽、龍灘、小灣、水布埡等一大批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水電工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建立了完整的水電規劃、設計、建設、運行、管理體系。 三是在防洪、抗旱、供水、發電、航運、灌溉、漁業、旅游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綜合效益。以發電為例,100年來,水力發電累計72990億千瓦時,相當于替代27億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70億噸。 我國水電開發進入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在移民和環境保護方面,也面臨許多新的挑戰。 二、解放思想,實現水電事業新的發展 (一)水電開發要以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根本任務 在21世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水資源、能源、糧食、環境等方面的重大挑戰。大力發展水電,對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水既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又是重要的戰略資源。通過筑壩建庫,對水資源的時空分布進行優化和調整,可以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 我國水能資源總量居世界首位,開發總量僅占技術開發總量的35%,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的開發水平。優先發展水電,對于解決我國能源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保證能源供應、確保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實現碳減排目標,意義十分重大。 發展水電事業,充分發揮水庫防洪、排澇、抗旱、灌溉功能,有助于糧食穩產高產。 水利水電工程是有利于改善環境的生態工程。首先,建設水電工程治理河流,是有計劃地進行生態修復和移民搬遷,可以大大減少或基本杜絕洪澇、干旱造成的生態災難和生命財產的損失。其次,水電利用水的勢能發電,不污染水,不消耗水,不排放有害氣體和固體廢棄物,溫室氣體排放量極少。第三,在水電工程建設與運行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工程對環境的有利影響,最大限度地減小不利影響。 三峽工程是我國具有戰略意義的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也是重要的能源和交通工程,又是重大的生態保護工程,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干工程,對保障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需求,改善長江中下游通航條件發揮了重要作用。三峽工程每年生產1000億千瓦時左右的清潔電能,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供給。三峽工程改善了川江河段的航運條件,船舶運輸的單位耗油量降低了2/3,通過三峽壩區的年均貨運量由建壩前的1000多萬噸提高到7000多萬噸?! ?/P> (二)水電開發要以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立足點 我國大部分水電工程所在地區貧困,基礎設施條件差,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有限,經濟發展后勁不足,水電開發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機遇。 三峽工程建設后,庫區的經濟社會事業不斷發展。三峽庫區湖北境內的夷陵、秭歸、興山、巴東4個縣(區)成為湖北省內發展最好最快的地區。重慶經濟發展步入了又好又快軌道,1994年—2009年,GDP年均增長14.7%。2009年城鄉移民人均收入增幅超過10%。庫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49%和70%,教育、衛生、文化事業也有了長足進步。[NextPage] 當前的水電開發體制涉及企業、政府、移民三方。各方都必須以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為出發點,及時化解出現的矛盾和問題。 (三)水電開發要充分發揮現代科技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隨著三峽工程等一大批大型水電項目的建設,我國建壩技術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但也必須認識到,還要提高水電工程的規劃、設計、建設水平,特別是解決好移民與環境等關鍵問題,實現水電開發、移民安置、環境保護之間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三、科學發展,解決好水電開發中的重大問題 在三峽工程之后,一大批世界級的水電項目開始建設,大江大河以及中小流域的治理和開發全面推進,新一代水電人任重道遠。 (一)科學規劃,有序開發 科學規劃是確保水電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要與時俱進,不斷豐富“流域、梯級、滾動、綜合”水電開發方針的內涵,統籌考慮流域之間、同一流域的不同河流之間、同一河流的不同電站之間的關系,做好流域開發的科學規劃,發揮好流域規劃的指導作用。 要優化流域梯級水電開發的布點和開發時序。流域梯級開發能有效降低工程建設成本,發揮梯級補償效益,延長工程壽命,保障電網安全,還有利于共同規避風險、共建和諧流域。 為實現2020年前節能減排目標,我國還需要在2015年前開工建設約1億千瓦水電裝機容量,到2020年水電裝機達到3.8億千瓦,其中抽水蓄能電站5000萬千瓦。為此,需要盡快開展研究,科學規劃,明確“十二五”期間每年水電開工、投產的項目和規模,抓緊開工建設一批大型水電項目。 (二)妥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 在新形勢下,要轉變移民安置思路,創新移民安置方式,實行“先移民、后建設”。其本質含義是以人為本,在總體規劃中,以移民安排為先,工程安排在后,不搞臨時過渡搬遷,不搞水趕人;在移民工程中,以移民安居、產業規劃和與移民相關的基礎設施為先,其他遷復建工程在后,把移民利益放在首位;在移民工作中,通過結合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和推廣新農保、新農合,讓移民有土地,有養老保險,產業發展和后期扶持有保障,真正為移民造福。 (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要把工程功能與社會發展、移民規劃、生態保護結合起來,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和有效的運行方案,盡可能減少對河流生態體系的不利影響,更好地發揮防洪、補水、灌溉、庫區保護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在水電規劃、勘測、設計、建設、運行的全過程中,做到環保項目和工程項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和同步運行。 (四)大力開展水電技術創新 目前我國水電開發的重心正逐步向西南地區延伸,地質條件復雜多變,地下工程規模巨大,壩高和裝機大都位居世界前列,而且生態環境脆弱,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難度達到了新高。要緊緊圍繞水電開發中的重大關鍵技術問題,以科技創新支撐水電事業科學發展。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全面確立技術領先地位,推動我國從水電大國到水電強國轉變。 水電百年,彈指一揮間。在今后的水電工程開發中,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的道路,爭取到本世紀中葉,使我國的水能資源開發達到80%以上,趕上發達國家水平,讓水電事業發展更加和諧,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人民的共同富裕做出應有的貢獻。(作者為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總經理)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