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海洋能 小水電 天然氣水合物 |
中國南海圈定11個“可燃冰”礦體文章來源:外灘畫報 | 發布日期:2011-02-12 | 作者:周一妍 | 點擊次數:
據媒體去年12月31日報道,近日由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完成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鉆探成果報告》(下稱《報告》)顯示,科考人員在中國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鉆探目標區內,圈定11個“可燃冰”礦體,預測天然氣儲量約為194億立方米。 “可燃冰”是天然氣水合物的俗稱,是近20年來在海洋和凍土帶發現的新型潔凈能源。可燃冰的能量密度是煤的10倍,而且燃燒后不產生任何殘渣和廢氣。 在中國地質調查局部署下,我國從1999年起對可燃冰開展實質性的調查。2007年4月至6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租用外國鉆探船在神狐海域實施了鉆探工程,成功鉆獲了“可燃冰”實物樣品。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礦產所副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梁金強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解釋說:“通常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溫常壓下,最高可分解出接近170立方米的甲烷氣體。”梁金強樂觀地表示,此次鉆探發現的可燃冰礦藏面積僅為22平方公里,估算天然水合物氣體儲量約為194億立方米,顯示出良好的天然氣資源潛力。 據悉,此次科考僅涉及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約140平方公里的目標區,發現含礦區總面積約22平方公里。而中國尚待鉆探證實的可燃冰富集區還有很多,我國的南海北部、西部和南部陸坡以及東海陸坡等海域均具有巨大的可燃冰資源潛力,有待進一步加強勘探評價。 海洋“可燃冰”開采第一井 梁金強介紹說,由于可燃冰富集在水深幾百米以上的海底沉積物中,鉆探船除了具備深水鉆探能力外,還需要具備鉆探取心、測井、樣品處理及測試分析等方面的綜合配套能力,特別是針對可燃冰的保壓取心裝備及相關技術,目前僅有極少數的國家掌握。 南海可燃冰鉆探,租用的是荷蘭一家公司的鉆探船“Bavenit”號,它是目前世界上能進行可燃冰鉆探取樣作業的少數鉆探船之一。該船在1985由芬蘭建造,船籍國為俄羅斯,船長85.8米,排水量5300噸,續航能力28天,最大作業水深3000米。主要用于海洋地質工程鉆探調查,曾經作業海域包括北海、黑海、印度洋、遠東、中東、地中海和西非等海域。 然而,海上水合物鉆探,不可預測因素太多,給科考人員帶來極大挑戰。“在鉆探第一口井時遇到的問題特別多,鉆探中出現的情況比我們能想象的還要復雜。”可燃冰取樣成功第一口井原計劃在2007年4月24日清晨5點10分進行先導孔鉆探,但科考人員發現,由于鉆探位置的海底表層沉積物較松軟,造成鉆探基座急劇傾斜,大于允許的傾斜角度,多次嘗試后仍無法平衡鉆探,施工存在安全隱患。于是,現場決定移動井位。沒想到的是,更大的阻礙出現了:鉆探壓力補償系統出現故障,需要停鉆維修。 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鉆探深度已經達到210米,由于沉積物較軟,可以繼續鉆探,達到建議的完鉆深度后再進行維修;另一種意見認為如果繼續鉆探,將會造成該系統完全損壞。經過雙方溝通,為了安全起見,科考人員決定停鉆維修,整整耽擱了12個小時。實際上,在鉆探實施過程中隨時會出現各種預想不到的問題和困難,需要科考人員臨時決策處置。[NextPage] “天然氣水合物取樣是世界性難題,特別是水合物層段取心的成功率普遍較低。所幸通過中外科學家通力合作,終于在第一口井成功鉆取到樣品。” 2007年4月至6月,科考人員分別在3個站位鉆獲可燃冰實物樣品,實現可燃冰資源調查研究的重大突破。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印度之后,第4個通過國家級研發計劃采到水合物實物樣品的國家。 在鉆探完成之后,科考人員大約花了2年時間進行了鉆后綜合研究工作,充分利用鉆探區地質、地球物理以及地球化學等多信息手段,開展水合物成礦地質條件、測井評價、儲層描述及儲量估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鉆探區共圈定了11個可燃冰礦體,礦藏總面積達22平方公里。 尚未成熟的開采技術 “具體到可燃冰開采層面,確實面臨很多問題,包括開發本身技術問題和開發過程中所面臨的環境控制等諸多問題。”梁金強分析說,中國可燃冰的開發,應該遵循勘探評價——開采試驗——商業化開發的路徑,同時,注重相關階段技術研發和創新突破,下階段應進一步開展詳細的勘探評價,并加強開采技術方法及裝備的研發,一旦技術成熟,環境可控,成本又能降下來,那么距離可燃冰的商業開發就不遠了。“根據國內外技術發展趨勢,預計2020年之前有望實現我國海域可燃冰試點開采,最快到2030年有望實現商業性開發。” 國外發達國家的可燃冰發展速度進程表,比中國提早約15年。 目前為止,世界上唯一一個實現水合物開發的地方是位于俄羅斯西伯利亞凍土帶的梅索亞哈氣田,美國、加拿大也已經在陸地凍土帶成功實現試開采,陸上開采技術將逐漸成熟,但是我國至今仍沒有進行陸地可燃冰試開采。相比而言,海洋可燃冰開采從技術層面看要比陸地困難得多,主要差異是在海洋中要考慮海水因素,可燃冰一般分布在水深300米以上的海域,在南海鉆探發現可燃冰的地方,水深大約在1000米左右。由于海水的存在,哪怕是水深相差100米甚至更小,對技術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記者查閱資料后發現,從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發現麥索雅哈氣田至今,天然氣水合物的開發思路基本上都是首先考慮如何使蘊藏在沉積物中的天然氣水合物分解,然后再將天然氣采至地面。一般來說,人為地打破天然氣水合物穩定存在的溫度壓力條件,造成其分解,是目前開發天然氣水合物中甲烷資源的主要思路。此外,目前科學家已經著手開展可燃冰與二氧化碳置換技術研究,其目的不僅可以更加科學合理開發可燃冰資源,而且起到減排二氧化碳,保護地球環境的重要作用。 許多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韓國等正在加緊研究海洋可燃冰開發技術。目前正在進行的海域可燃冰試采計劃有兩個,一個是自2005年開始實施的美國天然氣水合物研發計劃“墨西哥灣天然氣水合物聯合工業項目(JIP)”,另一個是日本“21世紀水合物研究開發計劃 (MH21)”,預計從2009至2015年實施兩口近海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測試井。上述兩個項目至今未見成功試采的報道。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