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精品在线观看-岛国精品在线-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岛国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日本老师xxxx88免费视频-日本久久综合网

980x86.gif
熱門關鍵詞: 廣州能源所 百度
當前位置:首頁 - 海洋能 小水電 天然氣水合物

怒江水電再交鋒:從生態到地質的延伸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 發布日期:2011-04-07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怒江開發的爭議,似乎已經從此前的生態影響交鋒進入到大壩地質問題研討階段。應該看到,對于怒江開發這樣的重大話題,任何交鋒都是有益的。

  正在怒江水電開發的地質討論進行期間,在距離怒江不遠的云南盈江和緬甸短期內相繼發生了兩次地震,再加上日本大地震,這都提升了公眾對于地震威脅的關注,也凸顯對怒江地質問題進一步深入討論的必要性。

  “兩會”前后的密集交鋒

  本輪怒江水電地質探討的源起還要追溯到今年2月下旬。當時,四位中國地質界的專業學者以聯名信方式上書國務院領導,從地質研究的角度發表了對怒江水電開發的意見,一時引起了眾多媒體關注。

  這四位均已退休的專家是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道一、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研究員孫文鵬、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朱銘和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李東旭。在他們所提出的《怒江修筑多個攔江大壩的做法風險太大,不應采納》的聯名信上,四位專家直陳,“怒江處于活動斷裂帶、地震頻發,身處泥石流重災區,卻多暴雨”,“在地震、地質上有特殊的高風險,不應建設大型水電站。”

  正是這封聯名信,將怒江水電開發討論從以往的生態問題延續到了地質問題中。半個月后,關于怒江建設水電站的地震風險另一種地質意見又開始發出聲音。

  那是在3月6日,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舉辦了一場名為“綠色能源-水庫大壩與環境保護論壇——水電開發中的地質和地震問題”(下稱“水電論壇”)的論壇。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大壩協會常務理事、水庫大壩抗震專家陳厚群針對聯名上書的意見回應說,水壩的抗震安全在概念上要區分抗震和抗斷的問題,大壩可以抗震,但是抗斷是很困難的。

  “因此,我們的大壩一般是不允許建立在活動斷層上面的,也就是說大壩可以抗震,但是一般我們不考慮抗斷,對于這些活動斷層,我們采取的是盡量避讓?!标惡袢寒敃r稱。

  “如果水電站壩址區通過地震安全性評定工作,通過活動斷層的填圖,把這些活動斷層的位置確定出來,不讓我們的水壩坐落在活動斷層上,作適當避讓活動斷層,我想我們的水壩沒問題?!蓖瑯訁闹袊卣鹁值刭|研究所副所長徐錫偉則從地質學本身給出一些解釋,“當然合理的抗震設防標準,這是首要的條件,而且必須保證施工質量,我想是可以保證這些水壩安全的?!盵NextPage]

  3月16日下午,在著名環保組織——“綠家園志愿者”舉辦的記者沙龍上(下稱“綠家園沙龍”),徐道一和孫文鵬作為主講人,對3月6日論壇上的地質觀點又進行了回應。

  “公開討論關系國計民生重大工程建設的問題,這開了個好頭?!睂O文鵬對《第一財經日報》說,“水電學會上的專家們認為,大壩原則上不能建在斷裂上,大壩能抗震不能‘抗斷’。在這兩點上與我們的看法相同,這一點‘是今后彼此求得認識統一的基礎’。”

  “除此以外,我們之間的分歧也有不少?!睂O文鵬稱,“一個根本分歧就是水電大壩安全評價應不應該把‘大環境’排除在外。在怒江上建壩,慎重一點沒什么不好”。

  對于孫文鵬的看法,一位曾參與怒江水電勘測的水電專家其后對本報又回應說,出現這樣的理解分歧是因為對方可能不了解情況,怒江水電開發并非沒有對整體環境的考慮,事實上怒江的地質地震評價除了每個具體的電站都需要評價外,還另外有一個關于《怒江的地區整體地質安全評價報告》,這個報告在開展具體的電站安全評價之前,早已經得到了國家地震局批復。

  該水電專家認為,慎重的確非常必要,因為每一個水電工程都容不得一絲一毫的不慎重,任何有利于加強大壩安全的建議,他們都非常歡迎。

  爭議之一:

  如何看待怒江斷層

  發源于西藏唐古拉山的怒江,流經西藏、云南,進入緬甸后稱為薩爾溫江,最后匯入印度洋。在中國境內,這條國際河流全長2018公里,其中下游河段——色邑達至中緬邊界全長742千米,天然落差達1578米,可開發裝機容量約達2132萬千瓦。但與豐富水能相比,處于喜馬拉雅板塊邊緣,這里的地質條件也存在很大的不穩定因素。

  怒江流經范圍內通過了一系列規模很大的區域深斷裂。怒江上游流經班公湖—怒江斷裂帶,下游延伸至緬甸流經龍陵——瑞麗斷裂帶。1976年,怒江邊上就發生了里氏7.3級的龍陵地震。這些斷裂帶上的活動斷層,正是水壩修建需要盡力避開的地方。

  所謂斷層,是地下巖層沿一個破裂面或破裂帶兩側發生相對位錯的現象,地震期間斷層兩盤塊體差異隆升或平移。這個力量簡直是無堅不摧,再堅固的大壩在這個力量面前也是不堪一擊。地震往往是由斷層活動引起的,是斷層活動的一種表現,所以地震與斷層的關系十分密切。其中,與地震發生關系最為密切的是在現代構造環境下曾有活動的那些斷層,即活動斷層。

  由于怒江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歷史遺留的水文地質資料有限,加上當地復雜的環境加大了地質考察的難度,對于怒江詳細的地質情況,學界一直都存在一些討論。怒江斷層究竟如何,“建壩”和“反壩”兩方專家在這一問題上的觀點不一致,也就成為怒江地質問題的第一個爭議。

  在綠家園沙龍上,孫文鵬認為,“怒江斷裂是活動的、切割地殼的大斷裂”,這就是怒江斷裂,這不是哪個人想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的。怒江斷裂是仍在活動的深大斷裂帶,不是新發現,而是我國著名大地構造學家李四光、黃汲清、張文佑、陳國?、張伯聲等的共識。

  孫文鵬介紹說,上世紀8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全球巖石圈計劃,我國著名的構造學家、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原所長馬杏垣教授曾組織我國多學科的一流專家對我國地殼巖石圈的構造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的綜合研究;從重力、航空地磁測量、地震探測等方面再次確認怒江斷裂為活動深大斷裂。

  而且,孫文鵬和徐道一的研究認為,怒江是滇西南諸大江中河床切割最深的一條大江,它的河谷屬于典型的峭壁V形谷,自怒江江面至分水嶺高差3000米以上,說明沿怒江深大斷裂的相對抬升速度、河床下切速度大于本區的風化剝蝕速度;怒江河床的江面比相鄰的瀾滄江低100~300米不等,說明怒江斷裂比瀾滄江斷裂活動更強,巖石破碎更厲害,所以河床下切速度更快一些。

  孫文鵬稱,第四紀以來怒江地區火山噴發、區域地熱異常、溫泉沿怒江斷裂帶呈串珠狀分布,以及頻繁的地震活動等,所有這些特征都說明怒江深大斷裂至今一直處在激烈的活動之中。

  兩位專家的研究還認為,怒江斷裂、瀾滄江斷裂、金沙江—紅河大斷裂是一個更大規模的斷裂系,是康藏滇緬印尼超巨型“歹”字形構造體系的一部分,它控制著我國西南、東南亞和近現代7~8級以上大地震的分布。[NextPage]

  然而,長期研究活動斷層的徐錫偉則提出了另一項地質考察結論。

  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所謂的怒江斷裂帶,確實是一條長期活動的深大斷裂,在鄧起東院士主編的《中國活動構造圖》(2007年地震出版社)上,怒江斷裂帶在云南境內為一條位于怒江西岸的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活動斷層,但對怒江的野外實際調查工作較少,怒江的空間展布和活動性等不確定性也較高;從目前針對怒江各壩址所作的野外活動斷層鑒定和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來看,怒江斷裂帶并不像東昆侖斷裂帶那樣連續,西藏境內主要表現為多條次級活動斷層斷續分布,云南境內也鑒定出具有一定的活動性。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蔣博在水電論壇上進一步補充說,怒江不是一個大的邊塊,也不是塊體之間的一級的邊界;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它并不存在和汶川地震的發震斷裂帶——龍門山斷裂帶那么一種環境。

  “怒江和怒江斷裂也不是一回事,怒江本身有上千公里,而怒江斷裂實際上是局部的地方,斷裂沿江走了幾十公里或者上百公里,只是在怒江周邊走來走去的,不過因為當年的交通等等條件的限制,難以讓外界了解清楚,所以就統稱叫它怒江斷裂”,蔣博說,“因此,人們往往容易形成誤解。認為一講到怒江斷裂就是整個怒江就是一個斷層,實際上不是那么回事”。

  爭議之二:

  斷層是否在活動?

  那么水電建設部門選定的壩址周圍是否存在活動斷層,用什么方法進行判定,這一點又成為兩方專家爭議的焦點。

  據記者了解,怒江水電開發大致規劃了兩庫十三級的開發方案,即包括怒江中下游松塔、丙中洛、馬吉、鹿馬登、福貢、碧江、亞碧羅、瀘水、六庫、石頭寨、賽格、巖桑樹和光坡兩庫十三級梯級電站。

  按照目前的水電開發程序,在水電建設部門初步確定這些梯級電站壩址后,由地震部門按照《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國家標準GB17741-2005)對壩址區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

  虢順民,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已經在云南西部做過一二十個水電站的地震安全評估工作,包括金沙江、怒江、瀾滄江這三江的項目都有涉及。

  用他的話說,地震風險在西南水電開發中不可避免,但有大有小,云南的東部地震危險性小,中部、西部比較大。按照虢順民自己的感受,這三江里恐怕風險性更高的是金沙江,而怒江和瀾滄江,它們的地震風險度可能差不多是同等的。

  “我接觸有怒江六個水電站的資料,在剛才我說的六個水電站的鑒定工作里,對怒江斷層取了33個活動斷層的年齡數據,全部是在10萬年以前的年代,不屬于晚更新世以后的,只有一個在怒江的南邊的水電站,有一個年齡數據是9萬年以來有活動的斷裂數據,其他三十幾個數據沒有一個是活動的,根據我們斷裂活動的標準它不屬于活動斷層,這是一個認識。” 虢順民說。

  虢順民稱,他掌握資料的全部電站的大壩都是避開了怒江斷裂帶,而且在這些斷裂帶上,沒有6級以上的地震歷史記載,只有北邊馬吉水電站周圍曾有5級左右的地震,但是馬吉水電站完全沒落在斷裂帶上,而在斷裂帶的附近。

  對于這樣的判定結論,孫文鵬提出了質疑,因為33個樣品中那一個9萬年以來有活動的斷裂數據,他認為這是一個證明怒江有地質新改造的證據。[NextPage]

  “既然有一個說明就不能否定怒江是一個斷裂,這個大家很明白,有一個,不能少數服從多數,就是新改造運動,是存在的?!睂O文鵬在“綠家園志愿者”的會議上明確表示。

  孫文鵬同時提出,這33個樣品到底用什么方法做的,其精度和范圍是如何的,取樣地點又是如何的,不提供這些數據,那33個樣品做不了物證。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前述水電專家回應說,這33個采樣是針對不同的地點和不同的斷層進行的采樣,其中就因為這一個樣本的差異,怒江六庫水電站以下的抗震裂度設防就比六庫以上提高了一度,地震數據測量是由地震部門來承擔,具體的數據和方法可以隨時提供查閱。

  該專家還對記者補充說,在2000年以后,水電勘測部門花了幾年的時間對怒江進行了系統的、全面的勘探,僅對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馬吉電站的地質探洞范圍就超過了十公里,地下鉆探取樣的也超過了萬米。除了實地勘探外,另外有大量的GPS研究成果相驗證,這些數據和方法也都可以隨時提供查閱。

  爭議之三:

  “安全島”是否可行?

  既然兩方專家都同意大壩不能建在活動斷層上,那能否避開活動斷層找到斷裂層之間的“安全島”來建造大壩?利用安全島抗震的設計可行性是世界水壩建設的一種通行做法。

  在怒江這條河流上,安全島建壩是否同樣可行,這是兩方專家爭論的第三個焦點。

  徐錫偉提出,發震活動斷層的地表跡線決定了嚴重震災帶的空間分布特征,而且近斷層處的強地面運動遠遠大于遠離斷層的其他區域。如果能探明具有發震能力的活動斷層的空間位置,并使重大工程、生命線工程、住宅區等重要建筑設施避開活動斷層一定距離,不僅可以避免活動斷層同震地表錯動對地面建構作物的直接破壞,而且受近斷層強地面運動的影響也會明顯降低,積極而有效地減輕地震造成的危害。

  在汶川地震中,彭州市白鹿小學是地震斷層的途經點,正好位于斷層之上的房屋被損毀,但稍偏離斷層的左右兩棟教學樓卻在地震中裂而不倒或幾乎“毫發無損”,造就了“最牛教學樓”。

  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最大峰值加速度達818gal,接近能把物體從地面上震飛,但在野島小倉村附近即現今地震遺跡天然保存館所在位置,地震斷層穿過處圍墻、道路等地面建筑設施被撕裂,而附近不在地震活動斷層上的抗震建筑物、圍墻基本完好。無論是1999年土耳其伊茲米特地震還是1999年臺灣集集地震中,都能找到相似的案例。

  按照徐錫偉的解釋,如果把這些活動斷層的位置確定出來,不讓符合合理抗震標準的水壩坐落在具有發震能力的活動斷層上,應該可以保證水壩的安全。

  但孫文鵬認為,怒江穿行于怒江主干斷裂與次級斷裂間,在怒江中能找到的“安全島”,兩邊活動斷裂的距離最多在幾米至一、二公里之間,在深部這個距離可能更小,而且這樣的安全島是處于時刻都在動的斷裂帶的夾縫中,沿活動斷裂的相對運動,對“安全島”所施加的壓力和影響是很大的,而且與時俱增,它還會因外界的影響而使相對運動加速,對“安全島”的影響加倍,并且永遠不會減小。

  孫文鵬表示,怒江是活動的深大斷裂,推動其錯動的力量很大,與產于穩定地區內的殼內一般小斷裂不可與之相比的。所以,處在活動怒江深大斷裂帶中的“安全島”很不安全。

  徐道一還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即使壩址不建立在斷裂帶上,但由于次要斷裂帶等原因,危險也無法逃避。

  “什么是次要斷裂帶,我想,他可能說的是規模比較小的斷層?!毙戾a偉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強調,“如果是活動的話,也是應該避讓的,當然,在主斷裂帶之外,會有一些次級活動斷裂層存在,要按照國家標準(GB17741-2005)需要對水電站壩址周圍5公里、25公里和150公里范圍內進行活動斷層鑒定。因此,無論是規模大的還是規模較小的斷層,都已經在鑒定的范圍中。”

  記者注意到,在水電論壇上所透露的水電站壩址中,一些壩址離最近的活動斷層距離的確十分近,屬于近斷層的范圍。一旦活動斷層形成地震,這些近斷層所遭受的破壞程度是否可測可控?

  面對記者的疑問,徐錫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有關近斷層破壞目前國際上也尚處于研究中,因為形成破壞的因素十分復雜,現在在確定活動斷層時會通過挖掘得出活動斷層的歷史累積性變形寬度,通過對這些永久性地質變形帶寬度的統計測算進一步確定斷層離壩址距離對大壩的可能影響,而且此前也有過因壩址地震威脅問題調整壩址位置的先例。

  因此,壩址及其鄰區活動斷層詳細調查與鑒定是水壩選址和建設可行性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當然,地震的震動破壞也是水電站壩址選址、設計和建設經常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涉及到水壩本身抗震能力應如何設防的問題。[NextPage]

  爭議之四:

  能否應對泥石流?

  由于怒江地質環境較為脆弱,孫文鵬和徐道一還提出,建設怒江大壩還要考察怒江的“大環境”。

  孫文鵬認為,怒江兩岸山坡陡峭,怒江流域中段的最窄處只有21公里,從怒江江面至分水嶺高差大于3000米,在怒江狹窄的流域,任一橫斷面上都可見到包括怒江主斷裂在內兩條以上的次級活動大斷裂,它們將兩岸的巖層切割為順江活動的條帶;兩岸南北走向地層因褶皺而產生大批層間破碎帶,也增加了地層的不穩定性。

  孫文鵬還指出,在怒江沿線,元古界和石炭系中的云母片巖、千枚巖、板巖層,其巖石強度低,極易破碎,經風化、雨水浸泡,極易產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在6~8月的暴雨季節,巨大的溪水從天而降直瀉而下,其沖擊、破壞力超強,是泥石流、多種巨大地質災害的導火線。

  “上述諸種因素疊加在怒江中游,使它成為地質災害的頻發區,極其脆弱的地質環境使得外界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地質災難?!睂O文鵬說。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周慶在水電論壇上提出了一個評價意見,即壩址區不存在活動斷裂,但是在存在早—中更新世斷裂的地方有可能發生6級或6級以下的地震。

  周慶也提及,怒江地區屬于高山峽谷區,即使不發生地震,平常下雨也有可能發生崩塌滑坡,有了地震以后,這種發生滑坡的可能性肯定很大。

  如果真發生泥石流,大壩能否進行抵抗,能否抗擊泥石流威脅?

  “其實很多水電站的周圍都是高山峽谷。像怒江這樣的最窄處21公里,高差3000米的情況并不少見。例如,我國雅礱江的錦屏二級水電站的大拐彎處的兩條江之間開鑿了引水隧洞,總長還不到17公里,中間的高山就超過了2700米。無論從哪方面看,它都要比怒江陡峭得多?!敝袊Πl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對記者表示,“比怒江更陡峭的水電站非常多,為什么并沒有發生因泥石流受損的問題呢?因為在設計水電站的時候,我們都要對危險的邊坡、巖體進行處理,甚至必須保證它在地震的情況下也絕不能發生問題。例如在大渡河的大崗山水電站,我們在某一側的山體上布置的深達七十米的預應力錨索就有2000多根。正因為水電建設對邊坡的安全性有嚴格的要求,經過汶川大地震的考驗,震區所有的水電站竟沒有一處經過工程處理的邊坡出現問題”。

  張博庭在接受采訪時認為,泥石流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產生山洪的水量和勢能,因此,即使在同樣的條件下,大壩水庫穩定形成之后反而會極大地減少山洪和泥石流的規模。

  今年兩會期間,怒江水電開發也是一個熱門話題。來自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的怒族全國人大代表丁秀花在兩會期間對本報說,環境保護與發展已經成為怒江的一個突出矛盾。丁秀花提供的數據顯示,怒江州全州58.3%的區域面積納入了國家的自然保護區范圍,但由于國家尚未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保護義務遠遠超出了怒江州的承受能力。加快怒江水電開發是促進怒江領域生態保護和人民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

  環保部原副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汪紀戎“兩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在怒江開發問題上,現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于怒江的水電開發建設,絕對不能操之過急。

  回顧怒江水電開發討論的這8年多的時間,外界對怒江水電開發仍持審慎態度,畢竟這是一項關系到國家能源戰略、怒江的生態平衡、當地的經濟發展、怒江上下游人民的安全與發展等多元目標的重點項目。

  正因為要完成多種目標,不能寄希望于用唯一的道德原則來解決其中所有的問題,只能有所取舍。平衡怒江水電開發的爭議,不管是當代人之間還是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如果為一部分人關上了一扇門,就應該為其打開另外一扇窗。但如何取舍又將是一個慎之又慎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
中國新能源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新能源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新能源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能 源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新能源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綜合動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