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礦物資源機構14日透露,當晚將在該國愛知縣沿岸的近海海底啟動甲烷化合物(也叫可燃冰)鉆探作業,本次鉆探挖掘工作將持續到3月下旬。分析人士認為,由于甲烷化合物有望成為下一代新能源,世界很多國家都在對其鉆探利用進行嘗試性試驗,日本此舉如能成功,對人類有效利用這一資源,優化能源供給結構無疑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承擔本次鉆探作業的是日本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礦物資源機構的深海探測船“地球號”,作業區域位于日本愛知縣渥美半島以南70-80公里的海域。鉆探工作將使用頂端裝有人造金剛石的超高強度鉆頭,從水深約1000米的海底往下鉆探約300米,鉆探到蘊藏可燃冰的地層后,設置4個鉆井,1個鉆井用于可燃冰的實際生產試驗,其余鉆井用于觀測生產前后周圍環境及溫度的變化情況。本次作業是為明年1月至3月將要進行的可燃冰試驗性開采做準備,這將是世界上首次從海底挖掘可燃冰進行生產的實驗,預計挖掘和生產實驗的費用將達到170億日元(約合2.2億美元),而日本在2011財年預算中已為此計劃撥款89億日元(約合1.15億美元)。據估算,該周邊海域埋藏著約1萬億立方米的甲烷水合物,相當于日本十幾年的天然氣消費量。如果能夠穩定生產,有望在2018年度實現商業生產。在明年的生產實驗中,日本將研究是否能夠切實從海底開采出甲烷水合物,并將之成功轉化成天然氣,以及測試開采過程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甲烷水合物是天然氣甲烷的水合物,甲烷在被水分子包圍狀態下,形成的固體冰狀結晶物,因為點火就可燃燒,因此也被稱為可燃冰。將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釋放出來,就能獲得普通的天然氣,因此可燃冰被認為是下一代的清潔能源之一。甲烷水合物是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通常存在于大陸架海底地層以及地球兩極的永久凍結帶。它的形成與海底石油、天然氣的形成過程相仿,而且密切相關。全球大洋底蘊藏著豐富的“可燃冰”,但開采和提取甲烷技術復雜,還可能帶來地質、氣候災害,目前,全球至少已有40多個國家針對可燃冰展開了國家級的資源調查和研究工作,但在技術沒有成熟之前,普遍保持謹慎態度。
但日本對可燃冰的關心遠遠超出其他國家,其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著手研究可燃冰,2001年,日本經濟產業省還發表了《甲烷水合物開發計劃》,正式啟動了為時18年的甲烷水合物的開發性研究。日本為何對開發利用可燃冰如此熱心,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日本一直迫切希望擺脫對能源進口的嚴重依賴。日本對進口化石燃料依賴度過高,而天然氣資源也處在世界各國的激烈爭奪之中,日本急需尋找新的替代能源。其次,改善自身電力供給結構。液化天然氣2009年度在日本發電燃料中占比達29.4%,超過核電、煤炭和石油。由于2011年的核泄漏事故,日本政府決定減少對核電的依賴,如果“可燃冰”能實現商業開采,將有利于保障日本電力供應。三是充分利用自身自然資源。日本作為海洋國家,周圍海域的可燃冰含量十分豐富。根據推算,包括北海道周邊海域和新潟縣近海在內,日本近海共埋藏著7.4萬億立方米的甲烷水合物,能夠滿足日本國內約100年的天然氣消費量。日本曾有專家表示,只要能夠實現可燃冰的商業開發,日本便可一躍成為能源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