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海洋能 小水電 天然氣水合物 |
探訪我國最大的潮汐能發電站文章來源:newenergy.in-en.com | 發布日期:2019-09-10 | 作者: | 點擊次數:
8月23日,雖然已經出了伏天,但浙江溫嶺的氣溫達到34攝氏度,空氣潮濕,白花花的陽光灑在郁郁蔥蔥的樹林草叢間,依然沒有走出盛夏的氛圍。在距離溫嶺市區16千米西南方向的一個狹長港灣里,坐落著我國首個雙向潮汐能發電站——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 國際社會對潮汐發電的重視 潮汐是由于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而產生的海水定時漲落現象,科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海洋的呼吸”,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潮汐發電可以利用海水周期性漲落形成的落差來推動水輪機,再由水輪機帶動發電機進行發電。 從海洋中獲取能源,是各國進行低碳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歐盟很早就提出“藍色能源”戰略,希望到2050年,海洋能源可以滿足歐盟10%的電力需求。海洋能源雖然不能成為主流能源,但其可再生性、環境友好性等特質為其贏得了極高的公眾支持度。一旦技術獲得突破并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海洋能源可成為重要補充能源,同時增強電網穩定性、能源供應安全。 雖然意義重大,但潮汐發電、波浪發電等獲取海洋能源的方式至今仍處于初級開發階段,商業化項目不多,可獲取的經驗更是少之又少。歐盟海洋能源中心總經理尼爾.科莫德表示:“我們嚴肅鉆研海洋能源也不過十年左右,與其他行業相比,這時間并不長。” 在這種背景之下,裝機僅有4100千瓦的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對我國發展海洋能源的經驗積累具有重要意義。 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現場見聞 海洋浩瀚無垠,與海洋相關的能源設施是否一定宏偉壯觀?并非如此,眼前的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的風貌就可用“小而美”來概括。電站并不大,繞其走一周也不過數分鐘時間。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站在電站大壩上,可以眺望到風光秀美的雁蕩山,旁邊是發電廠房、泄水閘,還有水庫里的水產養殖場。 在廠區門口,可以看到退役機組靜靜地陳列著,雖然銹跡斑斑卻莊嚴凜然,像一枚碩大的軍功章,訴說著這座小小電站的先驅意義。 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的副站長王浩平從十八歲開始就在這個電站工作,電站的幾次重大改造他都經歷過,可以說是伴隨著這座電站一路成長。他介紹說,自1985年底竣工以來,電站歷經多年大風大浪的考驗,運轉正常,年平均發電量為720萬千瓦時,已累計完成發電量2億多千瓦時,為當地經濟低碳化發展立下功勞。 社會效益、環保效益明顯 七十年代,為了深入開展有關潮汐發電多項課題研究,也為更大規模開發潮汐能源提供經驗,國家決定建設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 如今,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已經運行了近四十年。電站始終堅持發電生產、科學試驗和技術改造并舉的方針,克服資金、技術等困難,安全生產基本穩定。2007年10月,6號新型機組順利投入運行,實現了正反向發電、正反向泵水、正反向泄水等。2015年8月,1號機組完成增效擴容改造,采用三葉片優化葉輪設計,單機容量由500千瓦增加到700千瓦,項目將目前現有的貫流式水輪發電機設計制造技術與電站實際30多年的運行寶貴經驗結合起來,有力地推動了當今潮汐發電技術的進步。 作為潮汐發電技術的先驅試點,一路走來克服的困難是難以想象的。但他們依然在堅持,雖然目前電站在贏利方面只能基本實現盈虧平衡,但其背后的環保效益、社會效益是巨大的。 王浩平指著不遠處的水庫養殖場說:“那里都是當地居民的養殖基地,養一些貝類魚蝦,收入還是不錯的。潮汐電站的主要任務是發電,兼有圍墾、水產養殖、旅游等綜合利用效益,未來的社會效益會更加明顯。”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