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電臺記者希德夫、通訊員姜峰 馬寶珍報道: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做飯煙熏火燎,糞坑臭氣沖天,污水四處橫流,房屋蒼蠅亂飛”就是不少農村生活的基本寫照。記者日前走進掩映在果樹林中的呼倫貝爾扎蘭屯市成吉思汗鎮古里金村村民焦恒道家的小院時,看到的卻是另外一幅景致:一幢漂亮的磚瓦房隱藏在滿山的蒼翠之中,房前屋后種滿了花花草草和一畦畦青翠欲滴的蔬菜。正在一塵不染的廚房里準備做飯的焦大哥的兒媳王振香,將沼氣灶的開關輕輕一扭,蔚藍色的火苗立刻歡快地跳動起來。“用沼氣作燃料燒菜做飯,不僅干凈、快捷、省工省力,而且還將危險系數降到了最低?!苯购愕勒f。
建有沼氣池的農戶,一般都配套養些豬、牛、羊等牲畜,糞便入池發酵沼氣,沼氣用于照明和做飯,而經微生物作用后生成的沼液和沼渣,則是一種優質有機肥。用沼渣作基肥,用沼液澆灌,種菜菜香,種果果甜。焦恒道告訴記者,一盞沼氣燈除了照明還能解決20平方米的房屋取暖,一畝大棚,30個沼氣燈就能解決取暖問題,沼氣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還能幫助蔬菜生長;沼氣池建在大棚里,冬天照樣產生沼氣,一畝大棚一冬光省煤就達上萬元。
一座玻璃鋼的沼氣池造價3000元左右,國家補貼1200元;一戶農家建一個8立方米的沼氣池,就可滿足4~5口人炊事用火和照明需要,每年可節約薪柴2噸,相當于保護2.5畝森林資源;沼渣沼液的使用不僅解決了土地肥料問題,還提升了農作物的品質;另外,用沼氣一年僅液化氣費就能省下500多元?!?
扎蘭屯市從“豬—沼—菜”開始,經過大膽創新,探索出了 “養殖—沼池—種植—能源”四位一體,種養業就地實現生態循環,走出了一條以沼池為紐帶的循環農業發展新路子。自2007年農技推廣部門開展沼氣試驗示范推廣工作以來,這個市已建成沼氣池近600座,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沼氣技術已成為改善我市農民生活條件,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富民工程。目前,玻璃鋼沼氣池已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哈拉蘇辦事處大興村,成吉思汗鎮古里金村等地的農戶成了首批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