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生物質能 - 技術 |
新農村里的藍色灶火文章來源:荊楚網 | 發布日期:2008-09-22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看著干凈的灶臺上,騰騰燃燒的藍色火苗,仙桃市三伏潭鎮農婦李慧娥,內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高興。“以前燒柴火時,一日三餐圍在土灶前,煙熏火燎的,滿臉熏得漆黑,洗都洗不干凈。用上沼氣之后,日子大不一樣了。”李慧娥說。
她家的廚房里,白瓷磚砌的灶臺,沼氣灶上面是兩個排風扇,屋頂上是一盞沼氣燈,跟城里人家廚房差不多。 李慧娥說,用沼氣不用四處砍柴、捆稻草,而且每天至少節省1個小時的做飯時間。 鄉親們打趣地說,沼氣解放了男人,滋潤了女人。沼氣池建起之后,淘汰了原來老式糞窖式廁所。糞便都被密封處理,以產生沼氣。農家的廁所也像城里那樣,鋪起了瓷磚。 對血吸蟲疫區來說,沼氣池還有特殊意義。它對人畜糞便中的血吸蟲卵的殺滅率在99%以上,有效阻斷了血吸蟲在陸地上的蔓延。 屋內的環境得到凈化之后,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開始平整院落,栽花種樹……一個個和諧美觀的生態院落,出現在荊楚新農村。 600萬噸煤炭和1億噸糞便 雜草、樹葉、垃圾、污泥、人畜糞便、作物秸稈,這些農村隨處可見的廢棄物,經過密封發酵,就能產出沼氣。這對農村能源消費自給率不足60%的我省而言,無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選擇。 千百年來,一個個老式的農家灶,有如一張張血盆大口,啃光一座又一座綠色山頭。 如今,國家執行嚴格的封山育林政策,山上的柴不讓砍了,一些農民轉用煤炭、液化氣,無形中多了一筆不小的開支。 據統計,我省農民人均用能量達到每年0.85噸標煤。全省農村生活用能每年需煤炭600萬噸,液化氣7萬噸,農民為此要掏出近20億元,人均40元以上。 與此同時,我省農村每年產生的3000多萬噸秸稈、上億噸的人畜糞便,只進行了簡單的處理和利用,既污染環境又浪費了資源。而這些秸稈和糞便如果進入沼氣池發酵,每年至少能夠生產70億立方米的沼氣,相當于540多萬噸煤。 為解決這一矛盾,我省把發展農村沼氣作為主攻方向。截至去年底,我省農村沼氣用戶已有近200萬戶,并且今后每年將新增40萬戶。 省農業廳介紹,沼氣是優質的高品位能源,既清潔又便捷,是秸稈和薪柴無法比擬的。目前農村沼氣入戶率約20%,在農村能源消費總量中僅占2%左右,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沼氣池旁的“循環經濟” 建一口8立方米沼氣池,一年增收節支近1000元。這對于普通農戶來說,絕對具有誘惑力。羅田縣駱駝坳鎮河鋪村程志平就是在這一誘惑下,于2005年建起了一個約8立方米的沼氣池,現在他養了兩頭母豬、一頭肥豬、一頭牛、100多只雞。 他算了筆賬:糞肥入池發酵產生沼氣用于炊事,年節約燃料費600元;沼渣和沼液替代化肥,年節支1000元;而他的“養殖業-沼氣-種植業”三位一體的農業發展模式,更是給他一年帶來3萬多元的純收入。而當初他建沼氣池,一次性投入是1000元現金,外加少量投工。 省農業廳農村能源辦也算了一筆賬:全省各級財政每年投入沼氣池建設資金約2億元,以每口沼氣池可為農戶年均增收節支千元計算,全省近200萬口沼氣池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在20億元。 按一畝薪炭林每年可生產1噸薪柴計算,每口沼氣池年可保護約5畝薪炭林,全省200萬口沼氣池每年直接替代了1000萬畝薪炭林資源。 200萬農戶用沼氣取代煤炭,每年還可減排二氧化碳20000噸以上、二氧化硫12000噸以上。 目前,全省沼氣池建設已經形成一個規模不小的產業,提供了近萬個離土不離鄉的沼氣生產工崗位,年務工收入近億元。 沼氣池出現之后,“豬-沼-果”、“豬-沼-魚”、“豬-沼-菜”等多種高效生態農業模式,有效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優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為適應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的現實情況,近年,我省又著手開發鄉村服務網點、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試點項目及大中型沼氣工程項目,旨在通過市場化運作開發我省沼氣建設。(記者 郭習松 通訊員 江繡屏)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