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生物質能 - 技術 |
首個生物質發電實驗室落戶華北電大文章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 發布日期:2008-11-07 | 作者:鄒艷艷 | 點擊次數:
本網訊 通訊員 鄒艷艷 報道 國家發改委辦公廳日前通報了“2008年第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國家工程實驗室項目申報結果”,其中,產業升級領域備受關注的生物質發電成套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經過專家的嚴格評審,最終落戶多年來在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華北電力大學。 根據發改辦高技[2008]622號文件,建設生物質發電成套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目的是針對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需求,建立生物質發電技術研發和工程化驗證條件,開展燃燒、熱解等共性技術研究和燃燒氣化設備、燃氣發電設備等核心設備的研發,開發完整的生物質發電成套技術和裝備,降低投資和運行成本,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適應我國國情的技術與裝備,促進生物質發電產業的發展。 生物質能一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能源,它是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第四位的能源,在整個能源系統中占有重要地位。據專家預測,到下世紀中葉,采用新技術生產的各種生物質替代燃料將占全球總能耗的40%以上。生物質能將成為未來可持續能源系統的組成部分。 我國的生物質資源十分豐富。每年農作物秸稈產量6億噸以上,禽畜糞便總資源干物質數量約1.4億噸,其中可發展沼氣工程的規模化養殖場糞便干物質約4000萬噸。生物質發電是實現我國能源可持續供應的重要保障。 2008年3月3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 》,確定到2010年,全國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5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產業將在我國能源供應體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專家分析,生物質發電基本不增加溫室氣體,對于裝機容量為2.5萬千瓦的生物質發電機組,與同功率燃煤機組相比,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萬噸;生物質發電無二氧化硫排放問題(生物質含硫量低);傳統燃煤電站有大量的廢渣產生,而生物質發電產生的灰中富含鉀等礦物質元素,適當加工可制成高效肥料。因此,生物質發電對于減少不可再生化石燃料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發展迅速,國家電網公司、五大發電集團等大型國有、民營以及外資企業紛紛投資參與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的建設運營。截至2007年底,國家和各省發改委已核準生物質發電項目87個,總裝機規模220萬千瓦。全國已建成投產的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超過15個。隨著生物質產業的蓬勃發展,企業迫切需求低成本、高效、環保型生物質發電技術,與此同時,我國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生物質發電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已經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目的、工作性質的限制,特別是缺少由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化轉化的中間驗證環節,致使大量有價值的基礎研究成果不能及時轉化為生產力,因此整體創新能力不足。 生物質發電成套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建成,將從根本上改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現狀,促進基礎研究成果與工程化、產業化開發的銜接,為行業提供共性關鍵技術,并通過國家工程實驗室這一平臺,促進先進技術的快速擴散和轉移。 生物質發電成套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通過吸引全行業及相關學科的參與,突破生物質直燃、混然和氣化發電等方面的技術瓶頸,可以促進基礎研究成果與工程化、產業化開發的銜接,為行業提供共性關鍵技術,提高產業水平和競爭力。開發適合我國國情、高效、低成本生物質發電技術和成套設備,為我國生物質發電行業提供技術支撐。 此外,國家工程實驗室還將通過若干關鍵技術、前沿性技術創新平臺的建設,不斷為行業提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性先進實用技術,確保我國生物質發電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項目利用華北電力大學現有實驗室資源和在建實驗室基礎設施的基礎上,通過內部資源的優化和整合,建設生物質燃燒實驗室、生物質熱解氣化實驗室,生物質發電設備材料實驗室,生物質發電動力設備實驗室,生物質發電測控技術實驗室,生物質收儲運實驗室,生物質發電仿真實驗室。利用位于北京市平谷區的華北電力大學研發基地現有設施,建設大型生物質發電成套設備驗證性實驗平臺。 作為一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中唯一一所以能源電力為學科特色的重點大學,近年來,華北電力大學在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方面作出重要貢獻。2007年7月,華北電力大學成立我國首家“可再生能源學院”,11月,核科學與工程學院正式成立。兩個學院的先后建立,使得華北電力大學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核能等新能源學科領域展開全方位、深層次的教學與科研,為國家新能源的發展提供人才與技術支持,對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高技術產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