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生物質能 - 技術 |
生物質發電如何實現共贏?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 發布日期:2008-11-17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國家電網公司國能高唐生物發電公司位于山東省高唐縣,是我國最早的生物質發電廠之一。該電廠裝機容量3萬千瓦,總投資2.7億元人民幣,2006年4月開工建設,2007年1月并網發電,目前已經累計發電近3億千瓦時。 作為生物質電廠,國能高唐電廠的最大特點是用秸稈替代了煤炭發電,因此是不折不扣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理論上講,高唐這種生物質發電項目通過對農作物的循環利用,既可以充分利用資源,減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環境保護,又能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那么這家電廠具體的運營情況到底如何? 記者于10月底深入高唐進行了實地調查。 “惹禍”秸稈變為農民新收入 每到深秋,秸稈焚燒都成為令人頭疼的社會問題。由于秸稈焚燒污染空氣,甚至影響航空運輸,不少地方每到這個季節,都要下大力氣加以治理。個別地方為了杜絕這一現象,甚至想出了發放“秸稈收割證”的方法,限制農民燒秸稈,引起輿論嘩然。然而,在山東省高唐縣,這些原本“惹禍”的秸稈,卻成了農民新的收入來源。 10月底的齊魯大地,除了棉花,莊稼的收獲季節已過。但是,記者從濟南機場到高唐縣這一路看到,收獲后的田野上,秸稈堆成一個個小丘,過去這個季節很普遍的焚燒秸稈、狼煙四起的景象卻一處也沒有看到。山東電力集團公司宣傳處處長王敬軍告訴記者:“這兩年山東建了幾家生物質電廠后,焚燒秸稈的現象已經基本絕跡。因為這些過去只能燒掉的秸稈對農民那就是錢,誰還舍得燒呀!” 走進國能高唐電廠,一個碼放著20多個巨大料垛的中心料場,格外引人注目。電廠負責人介紹,該料場占地100多畝,堆放秸稈3萬多噸,可發一個半月的電。公司投產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已累計向農民收購秸稈近40萬噸,按照每噸200多元計算,僅此一項就為周邊農民帶來收入1億多元。 成為負擔的秸稈居然蘊藏著如此巨大的財富,真有點讓人不可思議。為了解向農民收購秸稈的具體情況,電廠負責人帶我們來到高唐縣梁村鎮的一個秸稈收購站。 這座收購站是國能高唐電廠8個收購站之一,聽說要找賣秸稈的農民了解情況,60多歲的站長老胡惋惜地說:“你們來晚了一步,送秸稈的農民剛走。現在還沒有到大規模收棉稈的季節,送棉稈的都是急著收了棉花種麥子的,因此送秸稈的人還不多。” 放眼望去,偌大一個收購站只在角落里堆著一些還有綠葉的棉稈,一看就是剛從地里收來的。老胡說,“你要是再過半個月來,送棉稈的車就都排到馬路上了,棉稈也堆成山了。” 此時已近中午12點,始終不見送棉稈的農民。看記者有點失望,電廠負責人請老胡叫幾個農民來問問。老胡面有難色,“人家走了不好叫的。我這里都有單據,剛才送的單據都在。”于是一個婦女從磅房拿來一個本子給記者看。記者隨手翻開一頁,上面寫著一些送料人的名字、秸稈重量、單價、實際支付金額等內容。 收購站門口又開來一輛拖拉機,上面堆滿了棉稈。老胡說,“又有送棉稈的來了。” 這位農民叫苗長瑞,是3公里外的郭豐村的農民。他告訴記者,家里種了14畝棉花,今天收了一畝半的棉稈,和妹夫以及女婿3個人裝了車送來。 “這14畝棉稈可以賣多少錢?” “七八百元吧。” “沒有電廠時這些棉稈怎么處理?” “當柴燒可以用掉3畝,其余的只能漚在地里,要么就在地里燒掉,很容易惹禍。”苗老漢這車棉稈換了70元,他仔細點了錢,裝進上衣口袋。據他介紹,家里五口人,種棉花一年可以收入兩萬元。自己在鎮上的棉紡廠打工,一年也能掙7000元,這七八百元相當于一個月的工錢。這筆錢雖然不算太多,但是白來的不說,還解決了堆放問題,所以村里人對有人收棉稈很滿意。 秸稈發電創造就業新行當 高唐電廠不僅給苗老漢這樣的農戶帶來了實惠,而且還養活了一個靠秸稈吃飯的群體,這個群體少說也有上千人,這是記者沒有想到的。 原來,由于生物質發電的原料不同于煤炭,它非常分散,真正是分散在千家萬戶。電廠專門負責燃料收購的同志告訴記者,電廠現在每年要消耗20多萬噸棉稈,這就需要有60萬畝棉田。高唐全縣有20萬畝,因此周邊的臨清、夏津、平原、齊河等縣的棉稈也要收購。像苗老漢這樣離收購點近的農民,可以自己把棉稈送到收購站,但是遠的就不劃算了,因此就出現了一批專業收棉稈的農村經紀人。他們把十里八鄉的棉稈集中起來,統一送到收購站,或直接送到電廠。這樣大大小小的經紀人有近千人。 此外,收來的秸稈還必須粉碎。為了運輸經濟,遠一點的還要大載量的專業車運輸,因此加工和運輸又逐步形成了專業的服務隊伍。這位同志說:“20萬噸煤不算啥大數,但是俗話說‘十里不送草’,這些秸稈體積大,全運到廠里可是不小的一個運輸量,因此目前專門給電廠運秸稈的就有四五百人。 梁村收購站的老胡其實也可以算一個大經紀人,他有專門的粉碎設備和運輸隊伍。他告訴記者,他馬上就要雇短工來粉碎他代收的數萬噸棉稈,起碼要10多人。記者問老胡一年能有多少收入,老胡嘿嘿一笑,“二三十萬吧。” 記者在中心收購站還采訪了一位專門為電廠送秸稈的司機李剛。李剛的車是去年買的,花了14.5萬元。拉一車秸稈刨去油錢,可以凈掙100多元,在旺季的時候,一個月純收入能達到七八千元。 “買車的投入一年半就能收回,”這位山東漢子爽快地說。李剛的車是裝載量比較大的柴油車,整個車載滿了樹皮。電廠的同志介紹,目前棉稈收購旺季還沒有來,因此經紀人就開始收購樹皮、玉米芯等其它農作物廢料,這段時間專業運輸隊伍也是以運輸這些原料為主。 果然,又有兩輛農用三輪車駛來,拉的都是玉米芯。司機也是梁村鎮農民。這些司機介紹說,從電廠開工后,他們就以給電廠運送秸稈為職業,家里的地都由老人種了。 不加大政策扶持,電廠難以為繼 一路調查下來,生物質電廠惠農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那么電廠自身的效益如何? 在簡樸的辦公室,電廠負責人說:“到目前為止,高唐這類生物質電廠的效益主要還是體現在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上。比如節能減排方面,國能高唐電廠每年可節約替代標準煤1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5萬噸,這相當于整個高唐縣減排任務的一半。給農民的好處你也看到了,但是企業自身的經營目前還沒有真正達到良性發展水平。” 主管經營的負責人算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