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生物質能 - 技術 |
綠色電力給農民農村帶來的綠色生活文章來源:農民日報 | 發布日期:2008-12-17 | 作者:劉強 | 點擊次數: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在全球化石能源日趨緊張并對環境污染日益加劇的大背景下,具有綠色特質的可再生能源在全世界范圍內開始進入一個發展的高潮期。我國的生物質發電也就是在幾年之內由建設、技術攻關到并網發電,開始走到生物質綜合開發利用舞臺的前沿。所謂生物質發電,是以秸稈(包括棉花、小麥、玉米等秸稈)以及農林廢棄物(花生殼、稻殼、木屑、樹皮等)為原料,通過直燃發電的技術來變廢為寶產生綠色電力。從2006年12月1日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能生物)單縣生物發電項目正式并網發電以來,我國五大發電集團華能、華電、大唐、國電、中電投等大型國有電力集團以及一些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紛紛投資參與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的建設運營。截至2007年底,國家和各省發改委已核準生物質發電項目87個,總裝機規模220萬千瓦。截至2008年11月30日,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已在全國10多個省份核準生物質發電項目40個。其中,已正式建成投產項目14個,裝機容量34.8萬千瓦。今年1-11月,國能生物已完成綠色電量約15億千瓦時,各投產項目今年以來已消耗農林廢棄物約200多萬噸,為當地農民增收約6億元,替代標煤1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70萬噸以上。 作為一個綠色能源標志性的旗幟,生物質發電從它產生的第一刻起就與“三農”和生態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它是工業反哺農業的一個重要舉措,是惠農的一個新途徑,可以促進農民增收,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節能減排,清潔鄉村;同時也由于其尚處于產業的初始階段,以及“三農”效應和生態效應等極強的公益性,生物質發電的良性可持續發展也自然成了人們普遍關注和關切的問題。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下電廠、訪農戶、請教專家、與基層干部算明細賬,對近幾年來蓬勃發展的生物質發電產業進行了一次行業大聚焦。 巧點草木成金,農民增收的新來源生物質發電的“三農”效應之一 一畝棉花或玉米→400公斤秸稈→100元→330千瓦時電→16公斤草木灰 這是記者在采訪國能山東單縣、河南鹿邑等生物質發電項目時得到的一組生物質發電產生的農民增收的直接數據。在山東單縣,過去廢棄在田間地頭的秸稈,如今變成了綠色電能,產生出經濟和環保雙重效益。在該縣楊集村,記者看到家家戶戶都整齊碼放著一排排棉花稈。村民黃起成家廚房墻壁上,常年燒秸稈形成的黑跡清晰可見,現在電飯鍋已替代了柴火灶。他告訴記者,他家4畝地里的秸稈賣給國能單縣電廠能掙400元。而以前秸稈除少部分用來生火做飯外,大多被棄之野外,或是一把火在野外燒掉。 單縣電廠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生物質發電示范項目,裝機容量3萬千瓦,于2006年12月建成投產。該項目一年消耗秸稈約30萬噸,向社會奉獻“綠色電力”超過兩億千瓦時。單縣副縣長王瑞宇算了一筆賬:一畝棉田能產生400公斤秸稈,賣給電廠,能收入100元;這些秸稈可以發出330千瓦時電力;秸稈燃燒后能產生16公斤草木灰,經加工后可以作為高品質的鉀肥回施到田里。 10月底,記者到山東高唐縣采訪國能生物發電高唐項目。從濟南機場到高唐縣一路看到,收獲后的田野上,秸稈堆成一個個小丘,沒有看到一處過去這個季節很普遍的狼煙四起的現象。陪同調研的山東電力集團公司宣傳處處長王敬軍告訴記者:“這兩年山東建了幾家生物質電廠后,焚燒秸稈的現象已經大幅減少。因為這些過去只能燒掉的秸稈現在對農民來說那就是錢,誰還舍得燒呀!” 到了國能高唐電廠,負責人先帶記者參觀了電廠的中心料場,這座占地100多畝的料場整齊地碼放著20多個巨大的料垛。電廠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料場堆放的秸稈有3萬多噸,可發一個半月的電。公司投產的這不到兩年時間里,已經累計從農民那里收購秸稈近40萬噸,按照每噸200多元計算,僅此一項就為周邊農民帶來收入1億多元。[NextPage] 在采訪了數個生物質發電廠后,記者特意把秸稈增收算了一筆明細賬:一畝棉花,產秸稈400公斤,增收100元;一畝玉米,產秸稈400公斤,增收100元;一畝小麥,產秸稈150公斤,增收40元。同時,記者還了解到了一個大賬:以一臺裝機容量3萬千瓦的生物質發電機組為例,一年可為當地農民增收6000萬元。生物質發電對農民增收的巨大帶動作用由此可見! 促進農民就業,帶動經濟發展生物質發電的“三農”效應之二 通過高唐的調查,記者還驚奇地發現,高唐電廠不僅給賣秸稈的農戶帶來了實惠,而且還養活了一個靠秸稈吃飯的群體,這個群體少說也有上千人。原來,由于生物質發電的原料不同于煤炭,它非常分散,真正是分散在千家萬戶。電廠現在每年要消耗20多萬噸棉稈,這就需要有60萬畝棉田。高唐全縣只有20萬畝棉花,因此周邊的臨清、夏津、平原、齊河等縣的棉稈也要收購。離收購點近的農民可以自己把棉稈送到收購站,但是遠的就不劃算了,因此就出現了一批專業收棉稈的農村經紀人。他們把十里八鄉的棉稈集中起來,統一送到收購站,或直接送到電廠。這樣大大小小的經紀人有近千人。 此外,收來的秸稈還必須粉碎。為了運輸經濟,遠一點的要大載量的專業車運輸,因此加工和運輸又逐步形成了專業的服務隊伍。當地的同志告訴記者:“20萬噸煤不算啥大數,但是俗話說‘十里不送草’,20萬噸秸稈體積會大得多,全運到廠里可是不小的一個運輸量,因此目前專門給電廠運秸稈的就有四五百人。”電廠梁村收購站的胡站長就是一個大經紀人,他有專門的粉碎設備和運輸隊伍。他告訴記者,他馬上就要雇短工來粉碎他代收的數萬噸棉稈,起碼要10多人。記者問老胡一年能有多少收入,老胡嘿嘿地笑笑,“二三十萬吧。” 記者在電廠中心收購站還采訪了一位專門為電廠送秸稈的叫李剛的司機,他告訴記者,他的車是去年買的,花了14萬5千元。拉一車秸稈刨去油錢,可以凈掙100多元,在旺季的時候,一個月純收入能達到七八千元。 “你買車的投入估計什么時候能收回?” 這位一臉樸實的山東漢子爽快地說:“一年半吧。” 李剛的車是裝載量比較大的柴油車,整個車載滿了樹皮。電廠的同志告訴記者,目前棉稈收購旺季還沒有來,沒有那么多棉稈可收,因此經紀人就開始收購樹皮、玉米芯等其它農作物廢料,這段時間專業運輸隊伍也是以運輸這些原料為主。 果然,記者又看到兩輛規模小一些的農用三輪車,拉的都是玉米芯。司機是梁村鎮的農民。這些司機告訴記者,從電廠開工后,他們就以給電廠運送秸稈為職業,家里的地都由老人種了。 據統計,一個裝機容量3萬千瓦的生物質發電機組,在秸稈的收加儲運環節可以增加當地1000人的就業,燃料收加儲運所需的農機裝備投資在1200萬元以上。巨大的市場需求,必將大大促進我國農機市場的發展,促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 根據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十一五”期間,我國生物質發電裝機將達到550萬千瓦,屆時每年可直接為農民帶來100億元以上的收入,提供就業機會約18萬個,將會很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節能減排,促進清潔鄉村生物質發電的生態效應 生物質發電最直接的生態效應就是解決了秸稈的焚燒公害,關于這一點因為效果非常直觀,記者就不再詳述。 眾所周知,我國能源結構長期以煤為主,煤炭所占的比重近70%,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而秸稈發電基本不增加溫室氣體,所燃燒的是植物當年或前一年轉化的空氣中的碳,而不像煤炭、天然氣、石油那樣,是幾億年前的碳。一臺標準的生物質發電機組,與同功率火電機組相比,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5萬噸以上。此外,火電廠還大量排放二氧化硫,造成酸雨和酸沉降。而秸稈含硫量極低,且能被植物循環吸收,對自然界基本不增加硫的排放總量。另外,傳統火電廠燃煤后大約有30%的廢渣產生;而生物質直燃發電產灰率僅為2%左右,灰粉中富含鉀等礦物質元素,適當加工可制成高效肥料。 從解決了秸稈焚燒,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灰渣轉化為有機肥還田,生物質發電為清潔鄉村,為營造農民的綠色生活著實出了重要的一把力。正如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能源生態處處長寇建平所說,過去農村的臟亂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糞堆”,一個是“柴火堆”,這些年我們國家通過發展沼氣,以及圈舍和廁所改造等工作,為解決“糞堆”問題找到了出路,下一步就是要通過秸稈發電和秸稈的綜合利用,再來消滅“柴火堆”的問題,為農村環境的改善和新農村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NextPage] 今年以來,國能生物各投產項目已消耗農林廢棄物約200多萬噸,為當地農民增收約6億元,替代標煤100多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70萬噸以上。而在國能高唐項目,一個生物質電廠所減排的二氧化碳竟然占了高唐縣全年節能減排任務的一半,全年的發電量能夠滿足40萬戶農民一年的生活用電。同時記者還了解到,華電安徽宿州生物發電有限公司在離發電廠僅800米的地方正在建設宿州信誠化工有限公司,以后秸稈發電產生的灰渣將被源源不斷地運到這里以作為生產優質復合肥的原料。為延伸產業鏈,加強對秸稈燃燒后所產生灰粉的再循環利用,國能生物與中國科學院等國內知名科研院所及企業合作,成立專業化公司,生產、加工生物質鉀肥等系列農作物復合肥料。目前國能生物在山東單縣已正式建成復合肥生產線,把國能單縣以及周邊的幾個生物質發電廠的灰粉加工成高效復合肥,取得了良好效果,實現了良性生態循環。 黨的十七大,特別是前不久結束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農村的生態文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創造清潔鄉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生活在一個清潔、衛生、污染少的環境里是構建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要求之一,同時還因為農業農村污染已經在悄然間占到了全國污染的1/3以上,請看記者舉出的數據:秸稈焚燒依然屢禁不止;化肥、農藥利用率不足35%,農膜年殘留量高達45萬噸;每年總量高達25億噸的畜禽糞便,相當部分未經有效處理直接排入水體;農村生活方面,每年產生生活污水約80多億噸,生活垃圾約1.2億噸,大部分得不到有效處理,嚴重污染了農村地區居住環境。 第十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邦柱對生物質發電的“三農”意義和生態意義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大力發展生物質發電產業是實現工業反哺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綜合開發的直接載體和重要途徑。生物質發電廠的選址都是在秸稈相對集中的農村地區,生物質發電廠的投資對于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來講,是極大的經濟發展動力,能夠有效促進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小康社會的實現,是縮小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構建城鄉一體化的一個有效措施。生物質發電產業通過解決農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進而能夠有效提高農民的購買力,可以一定程度地繁榮農村經濟市場。 政策激勵,財政扶持歐美國家的經驗帶給我們的啟示 近些年來,生物質發電在我國取得了一個良好的發展開端,但實事求是講,生物質發電畢竟在我國尚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為了我國生物質發電事業的快速和良好發展,記者為讀者介紹一下走在生物質發電前沿國家(主要是歐美)的一些情況。 上世紀七十年代石油危機以來,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受到了各國的關注,生物質發電技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并廣泛應用。國外經過十幾年的探索研究,以高效直燃發電為代表的生物質發電技術在技術上已經成熟,丹麥率先研發的農林生物質高效直燃發電技術被聯合國列為重點推廣項目。農林生物質發電產業保持持續穩定增長,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但印度、巴西和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也積極研發或者引進技術建設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 在美國利用生物質發電已經成為大量工業生產用電的選擇。2004年美國生物質發電裝機720萬千瓦,占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的41%。美國能源部提出了逐步提高綠色電力的發展計劃,預計到2010年,美國將新增約1100萬千瓦的生物質發電裝機。 在國土面積只有我國山東省面積1/4強的丹麥已建立了15家大型生物質直燃發電廠,年消耗農林廢棄物約150萬噸,提供丹麥全國5%的電力供應。同時,丹麥還有100多臺用于供熱的生物質鍋爐。近十幾年來,丹麥新建的熱電聯產項目都是以生物質為燃料,還將過去許多燃煤供熱廠改為燃燒生物質的熱電聯產項目。 芬蘭本國沒有化石燃料資源,因此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目前生物質發電量占本國發電量的11%,居世界第一位。 德國對生物質直燃發電也非常重視,在生物質熱電聯產應用方面也很普遍。截至2005年,德國擁有140多個區域熱電聯產的生物質電廠,同時有近80個此類電廠在規劃設計或P設階段。 據報道,到2020年,西方工業國家15%的電力將來自生物質發電,而目前生物質發電只占整個電力生產的1%。屆時,西方將有1億個家庭使用的電力來自生物質發電,生物質發電產業還將為社會提供40萬個就業機會。[NextPage] 國外的生物質發電是在不同的政策激勵和財政扶持下逐漸發展起來,并形成了目前蓬勃發展的生物質發電產業。國外鼓勵生物質發電產業發展的政策主要體現在價格激勵、財政補貼、減免稅費等方面。具體做法可參見圖表。 不能讓生物質發電賠本賺吆喝關于生物質發電良性發展的政策建議 作為一個廣惠“三農”、友好生態的綠色產業,生物質發電在創造了巨大社會效益的同時,自身卻一直處在虧損的邊緣,業內人士對此憂心忡忡。 江蘇國信淮安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純軟稻麥秸稈為燃料的發電企業,該公司副總經理王慶華告訴記者,上半年,他們虧損了2000多萬元,國家發改委還就秸稈發電企業虧損的情況到公司調研過。“我們的邊際成本達0.7元多,電價也只有0.7元多,國家再不提價,企業的虧損將進一步加大。”王慶華表示,雖然國信生物發電的電價已獲得新能源電價的優惠,即每度電獲得財政補貼0.25元,但由于原材料價格高漲,公司仍然無法盈利。 “其實并不只是我們虧損,整個秸稈發電行業都在虧損。”王慶華表示,前不久,江蘇的一些秸稈發電企業一起商談過行業現狀,大家對秸稈發電的前景憂心忡忡。“由于是新技術,在運作方面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王慶華舉例說,在秸稈的切割上就碰到比較頭痛的問題。如果用薄的刀切割,可以切得比較均勻,燃燒效果好,但是刀片磨損快;如果厚刀切,切割不均勻,會影響燃燒效果。“更困難的是秸稈的存儲和收集。”王慶華表示,秸稈輕,占地面積大,特別是在雨季容易霉變。此外,現在農村青壯年農民大多外出打工,勞動力缺乏也是個問題。“我們一天200元錢也難雇到人來收集秸稈。”王慶華頗為無奈地表示。“價格不能太低,太低會打擊農民收集、存儲秸稈的積極性。” “我們希望電價能提高到1元/度。”王慶華表示,只有電價提高到這么多,企業才有可能盈利。 據相關業內人士分析,我國利用農林廢棄物規模化發電尚處于起步階段。從目前情況來看,生物質發電項目造價高,總投資大,運行成本高,盡管國家給予了電價優惠政策,但從盈利水平看還不如常規火電。主要原因有:一是單位造價高,目前單位造價為1萬元左右/千瓦,是常規火電單位千瓦造價的2倍以上;二是燃料成本高,電價成本中的燃料成本約為0.4元/千瓦時,遠高于燃煤發電,但秸稈的收購價格又不能隨便降,因為要惠農,要踐行工業反哺農業的承諾,就理應讓農民得到更多的收益;三是生物質發電項目執行與傳統發電行業一樣的稅收政策,而且生物質發電企業增值稅進項抵扣操作困難,企業實際稅率約為12%,高于常規火電6%—8%的實際稅率,也高于小水電3%的稅率。根據《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規,農林廢棄物生物質發電應享受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但相關政策和措施尚未出臺。 正如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秘書長孟憲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有政策的推動。“生物質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需要全社會在電價問題上給予支持,最根本的是實行上網電價分攤制度。” 在采訪許多業內專家后,記者概括了促進生物質發電的政策建議: (一)建議加大對生物質發電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根據項目的投資和運營成本,合理調整生物質發電的上網電價。同時,加快出臺有利于促進生物質發電發展的財政稅收政策,例如稅收減免、財政補貼、貼息貸款等。建議國家將生物質發電列入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扶持范圍。建議按照《關于企業所得稅若干優惠政策的通知》的有關規定,給予生物質發電企業3年-5年所得稅免征的優惠;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機部門應將生物質發電燃料收儲運相關設備納入農機補貼計劃。 (二)建議加強規劃指導和項目管理。國家以及各省應根據區域總體規劃及生物質能資源分布特點,在資源評價和環境評估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結合農業生產和農業發展規劃,制定生物質能發展規劃,促進生物質能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同時要加強項目管理,完善技術標準、檢測和認證體系。嚴格市場準入制度,提高市場進入的技術和資金門檻,強化技術監督,優化產業結構,防止“一哄而上”。 (三)建議完善生物質能利用產業鏈。加大科研投入,促進技術進步。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重點支持研究開發適合于生物質燃料收集、加工、儲存、運輸的裝備,支持重點鍋爐制造企業提升設備制造能力和工藝水平。完善生物質能利用相關的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支持相關領域的人才培養。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