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生物質能 - 技術 |
探訪德國生物能第一村——云德村文章來源:國際在線 | 發布日期:2009-08-28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位于德國下薩克森州哥廷根市的云德村,是一個典型的德國村落——環境優美、生活悠閑。然而,與其它村子不同的是,這個只有約700多村民的村落,在德國卻有著很大的名氣,因為它是德國乃至歐洲的第一個生物能村。在云德村,人們把農作物、牲畜糞便等可再生物轉化成電能和熱能,并利用木材碎屑燃燒取暖,這樣基本就能實現全村能源的自給自足。無論是從節約成本,還是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云德村都是利用新能源方面的先行者和成功者. 2004年底,云德村通過村民集資、政府補貼和銀行貸款的方式,投資約520萬歐元,開始生物能村的項目建設。他們首先成立了云德生物能村注冊合作社,接著在村子里集中建設沼氣池、發電廠,約四分之三的村民還在家里改造或者新鋪設了輸電供熱管道。村民們將農作物,比如玉米、向日葵等,混合牲畜的糞便,集中發酵,然后通過燃燒沼氣發電。沼氣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熱能,一小部分回收用以確保發酵過程的順利進行,而絕大部分則用于村民住宅的供暖,徹底改變了以前靠燒煤、油或者液化氣來獲取熱量的方式。 方邁爾是云德生物能村注冊合作社監事會的成員。他對建設德國第一個生物能村感到自豪。他說:“項目實施以來,村子里有了很大的變化。村民們都以能在云德居住而感到自豪,因為云德不僅僅在德國,乃至在整個歐洲來說,都可以算得上是生物能第一村。村民們的社會意識、環境保護意識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都為能參與這樣一個項目而感到驕傲。” 云德村擁有約1300公頃耕地和800公頃森林,其中約250公頃耕地主要用來種植獲取生物能需要的農作物。除此以外,村里還飼養了近800頭奶牛和2000頭豬。2008年,云德村僅僅消耗約9千立方米的牲畜糞便和1.2萬噸的廢棄農作物,就發電500萬千瓦時,產生熱能400萬千瓦時,大大超出了全村約200萬千瓦時的用電量。不過,與充足的發電量相比,發電過程中所產生的熱能在冬天用熱的高峰期來臨時,還是會略顯緊張。所以,村民會收集森林中的殘枝斷葉或將枯木劈成碎木屑,以此來給鍋爐燒水而補充熱能。此外,村里還備有燒油的鍋爐,以供冬天最冷時的不時之需。 年近80的博朗登博克當了20多年的村長,現在是云德生物能村注冊合作社監事會的主席。云德村成為全國文明的生物能試點村與他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他回憶說:“2005年9月27日,云德村生物能村的項目正式啟動。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哥廷根大學一直在研究通過別的途徑促進農業的發展。最后他們決定在哥廷根地區建立試點,在21個被選上的村子里,有17個村子愿意參與試點。” 哥廷根大學的有關專家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就產生了建設生物能村的想法。因為諸如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生能源儲量有限,而且在能量消耗過程中,不可避地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從而影響全球的氣候變化。目前情況看來,云德村的模式較好地解決了以上的問題。 云德生物能村注冊合作社監事會成員方邁爾說:“在云德試點成功之后,德國很多別的地方也開始仿效云德模式,生物能村的建設迅速在德國發展起來。現在,經常有很多人來云德實地參觀考察。我每天也收到來自德國其他地方甚至別的國家的很多電子郵件,接到很多咨詢電話。” 村民克拉默一家世居云德,在云德村算得上元老級人物。如今他的3個孩子先后成家后,也仍然留在了這片養育他們的土地上。當得知云德村成為生物能村試點后,克拉默和孩子們聽取了哥廷根大學方面的詳細介紹,并積極參與了村民們間的討論。除了改造家里供熱管道的支出和每年432歐元的基本使用費以外,他們還一次性繳納了1000歐元的參與費。不過比較下來,克拉默覺得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他說:“四年時間過去了,參與生物能村建設這個項目確實讓我們每年節省了300到400歐元的支出。我們很高興能參與這個項目,它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好處。另外,通過這個項目,我們也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在保護環境方面也做出了我們的貢獻。” 事實上,生物能村的成功建設,既保護了日益稀少的礦藏資源,還減少了約百分之六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外,農民種植生產生物能所需的如玉米、向日葵等農作物不需要大量使用農藥,這就減輕了對土地和地下水造成的負擔;農民在生產糧食、蔬菜和飼料的同時,也逐漸成為了能源提供商,有效地促進了地區性經濟的良性循環。 云德村的模式無疑是成功的,不過云德人并沒有滿足于當前的狀況,他們還有更加遠大的目標。方邁爾說:“未來我們計劃把目前這種生物能的利用,這樣集中供電供暖的模式進一步升級擴大,也就是說,不僅僅是像現在這樣從農作物中獲得能源,我們還要發展比如太陽能等新的可再生能源。”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