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熱門關鍵詞: 廣州能源所 百度 |
當前位置:首頁 - 生物質能 - 技術 |
非糧液體燃料產業化“破曉”文章來源:糖網 | 發布日期:2009-09-21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對比美、歐、日、韓等發達國家對待新能源的態度,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曾警告說:“如果我們再不重視,不能從一個更高的視野審視新能源發展問題,預計再過10年,將會突然發現,我們又落到別人后面了。到時候,我們即使想追也追不上了”。 警告并非危言聳聽。國家能源局發布的《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09》預計,2009年中國原油產量1.93億噸,增長2.1%;石油進口量2.07億噸,增長2.1%。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50%。這意味著,我國每天需進口567萬噸石油才能維持社會經濟正常運轉。 因此,開發新能源成為應對能源危機的不二選擇,而能以液態方式替代化石能源的,又非生物能源莫屬。近年,生物能源在國內有一定發展,但是原料、技術已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在產業尚處幼年期,企業對國家的扶持尤為渴望。 6月出臺的《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若干政策》(以下簡稱《政策》)讓企業看到了希望。《政策》再次明確:對經批準生產的非糧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質熱電等重要生物能源產品,國家給予適當支持。 針對《政策》的出臺,本刊廣泛采訪了生物能源的領軍企業中糧集團、河南天冠集團、山東生物柴油集團、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華北制藥集團以及中科院研究員馬延和、北京化工大學副校長譚天偉、國家發改委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主任王仲穎等生物能源專家。我們試圖探尋:哪些生物能源最適合解決未來的能源危機?哪些應該得到重點支持?加快產業發展的最佳路徑在哪里? 纖維素乙醇展望 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掀起了對生物液體燃料替代石油的研究熱潮。美國和巴西分別利用玉米和甘庶生產燃料乙醇獲得成功,歐洲各國使用植物油生產生物柴油也達到規模化生產。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燃料乙醇起步晚,2004年才開始大規模產業化生產,不過,中國燃料乙醇發展迅速,短短3年間,中國就成為繼美國、巴西之后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生產國。當下,燃料乙醇已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安徽、廣西6省及湖北、山東、河北、江蘇4省的27個市試點車用乙醇汽油,實現封閉運行。 在目前國家核準的4套糧食乙醇和首套木薯乙醇生產裝置中,有4家為中糧集團直接或間接投資。中糧集團生化能源事業部副總經理郝小明告訴《中國投資》,2008年全國燃料乙醇產量超過160萬噸,中糧產量過半。經過系統有序試點,燃料乙醇在政策法規、市場銷售及技術服務方面均取得寶貴經驗,國內燃料乙醇市場銷售良好。油價高企時,銷售商希望銷售更多的乙醇汽油。為保證燃料乙醇生產企業合理利潤,除免征生產企業5%的消費稅,企業增值稅先征后返外,當糧價波動給生產商帶來風險時,國家以彈性財政補貼予以支持。 隨著糧食燃料乙醇的快速發展,原料問題成為產業快速發展的瓶頸。2007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提出,發展燃料乙醇“不得占用耕地,不得大量消耗糧食,不得破壞環境”,堅持發展非糧燃料乙醇。 “根據中國的國情,未來燃料乙醇發展將因地制宜,重點發展纖維素、木薯、紅薯、甜高粱等非糧原料乙醇”,中糧科學研究院生化研究中心武國慶博士說。 郝小明認為發展非糧乙醇有兩條路可行:近期可因地制宜,資源互補。因各地氣候、環境差異大,原料生產周期和原料保存等問題,難以滿足工業化連續生產的穩定供應,此時迫切需要國家采取靈活政策,在非糧原料欠缺情況下,用少量糧食補充,以保證生產線的正常運轉,否則開數月,停數月,企業無經濟效益,做不下去。 遠期可行之道,也是最重要的路徑,就是突破纖維素乙醇的技術瓶頸。纖維素乙醇也稱第二代生物液體燃料,利用先進技術從包括玉米秸稈、麥稈、干草、木材等農林業廢棄物中獲取燃料乙醇。因技術難度大,國際上已研究幾十年,因成本過高,至今未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 對于掌握纖維素乙醇生產技術,美國志在必得。小布什時期,2007年美國能源部(DOE)宣布對生物燃料研發投入10億美元,同年斥資3.85億美元計劃在未來3-4年支持6個商業生物煉制示范工廠發展纖維乙醇商業化技術。200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對纖維素生產燃料乙醇的生產商實施稅收優惠的新政策,確定每加侖燃料乙醇免稅1.01美元。這意味著未來纖維素乙醇補貼為目前糧食乙醇補貼的2.24倍。奧巴馬上臺后簽署了一項發展先進生物燃料總統指令:對于已成熟或基本成熟的技術和工藝,政府大力支持,盡快實現產業化的突破。同時在2007年的基礎上,DOE計劃再度出資4.8億美元資助10—20個中試示范規模的項目。[NextPage] 美國政府對纖維素乙醇研發企業的鼎力支持,讓郝小明他們極為羨慕。他說,目前高昂的生產成本迫使纖維素乙醇的生產多處于中試階段,許多關鍵技術有待突破。尤其原料預處理技術和高效纖維素酶低成本的生產技術是核心難題。 為突破技術難關,中糧與中國石化、世界著名的酶制劑公司諾維信進行戰略合作。2006年4月,中糧在黑龍江肇東正式啟動建設500t纖維素乙醇中試裝置。截至目前,中糧、諾維信等已投入1億多研發資金。據郝小明估計,纖維素達到工業化生產,至少還需要4-5年時間,這期間研發投入的總數還不可預測。 在短期技術無法突破情況下,中糧管理層已倍感壓力。據郝小明透露,研發資金上目前中糧僅得到財政部貼息補助近千萬資金,其余全為企業投入。國資委鼓勵企業研發,但每年對管理層的業績考核是剛性的,在未取得技術突破前,研發投入不算成績。所以,作為國企高管,即使想為企業長遠謀劃,通過研發作重大戰略技術儲備,在當前管理體制下也有難度。看到國外企業在政府支持下,跑得快,郝小明內心焦急,但也很無奈。 河南天冠集團總工程師杜風光也有類似心聲。他告訴《中國投資》,希望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設立纖維素乙醇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支持纖維素乙醇產業化攻關。同時希望科技部在“十二五”重大項目安排上能優先設立推動纖維乙醇產業化項目,爭取在2012-2015年初步實現纖維乙醇的產業化。 據杜風光介紹,天冠集團計劃今年年底完成萬噸級工藝、設備的定型工作,為纖維素乙醇規模化復制做好前期工作。 對纖維素乙醇這種影響國家能源未來發展的重大技術,中科院研究員馬延和認為,決策者要借鑒國外經驗并結合本國實情,以市場為主,提高宏觀調控水平,建立財稅政策保障體系和彈性虧損補貼機制,同時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把培養引進人才作為突破口,提高創新能力及科技成果轉化率。否則,過去失敗的教訓會重新上演。 尋找生物柴油新原料 發展生物柴油,技術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