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能源進展 - 研究動態 |
強生光電:手套商“觸電”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發布日期:2008-06-20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美國國家工程院最新的研究報告確認,工程科學在新世紀面臨14項最重大的挑戰,其中,更加容易地獲得太陽能被列在第一位。”沙曉林,南通強生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對太陽能發電的市場前景自信滿滿。 然而,由于硅料緊張,國際硅價從三年前的每千克12美元一路飆升至目前的300至400美元,直接造成太陽能發電成本的急劇攀升。目前,多晶硅光伏電的成本是每度5-6元,比普通電價貴了10多倍。 “相對于多晶硅5元1度電的成本,利用非晶硅薄膜電池,可以在三年內把成本降到1元1度電。”沙曉林表示。“1元1度電”基于兩個前提,一是提升薄膜電池的轉換率;二是進一步降低未來建設電站的成本。 “非主流”生存 早在上世紀70年代,非晶硅薄膜就被研制出來,雖然成本低,但由于其轉換效率只有多晶硅的一半,一直未得到普及。硅原料價格飛漲,而薄膜電池的硅原料消耗量僅為硅料電池的1%,發電成本是其1/3,該技術又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目前,非晶硅市場份額僅占整個太陽能電池的8%,屬于“非主流”技術。 對于去年剛成立的強生光電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把握目前較好的機遇,盡快地搶占市場”。據了解,強生光電隸屬于南通強生輕工集團,該集團是一家專業出口勞保手套和配套原料產品的出口型集團企業,2007年的出口額達8000萬美元,是全球手套領域的“隱形冠軍”。考慮到手套行業規模有限,沙曉林便開始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在去年,他決定由集團投資10億元,成立強生光電。 除了最核心的成本優勢外,非晶硅電池還具有諸多長處,首先是 “弱光效應”,在早晚、雨霧等弱光條件下,非晶硅的發電能力明顯高于晶體硅電池,每年的發電量比多晶硅增加15%左右。此外,多晶硅電池在25度以上時的轉換率會急劇衰減,而非晶硅的衰減曲線則不明顯。“在一些陽光好的荒漠地區,氣溫大都超過25度,有的甚至達到50度,這對多晶硅電池方陣或電站會有很大影響,而非晶硅則較少地受到干擾。” 值得一提的是,多晶硅在生產過程中還是個耗能源大戶,打個簡單比方,“做1塊1瓦的多晶硅電池,如果用20年的話,其中有10年的電必須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掉”。換言之,太陽能雖是個清潔能源,但在生產過程中卻會產生不少污染,而非晶硅生產的耗電量僅為多晶硅的7%到8%。 非晶硅最致命的弱點就在于轉換率較低。強生的電池轉換率在6%左右,僅為傳統電池的一半。當前,強生和國外的研究機構正在開發一項雙層微晶疊加技術,力求使光線的反射更加完全,沙曉林認為,隨著該項推進,這個轉換率在未來三年內有望提升至8%至10%,屆時,成本可以再降40%。 目前,強生第一條25兆瓦的薄膜電池生產線已順利投產,公司計劃在今年底前再上三條生產線,達到130兆瓦的產能,“進入世界前十位”,到了2010年底,達到550兆瓦的產能,“進入世界前五位”。據了解,第一條生產線的投資額在2000萬美元,公司今年的投資額約為6500萬到7000萬美元,“目前正和各個PE基金和國際投行接觸”。 電站供應商 除了使用自身生產的薄膜電池外,強生還和瑞士、德國、荷蘭、意大利等國的控制系統供應商及設計部進行合作,對國內外光伏電站的配套技術進行整合。同時,從薄膜電池板、配件生產到地形勘察、設備引進、施工培訓等,強生將采取一條龍服務,成為“交鑰匙工程”的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 今年3月,沙曉林宣布公司將在江蘇如東洋口港建設國內首座普及型的光伏電站,總投資2800萬元,計劃今年8月前完成。 該模式也吸引了海外的關注。韓國DAE工程公司已與強生簽訂協議,計劃今年10月建成韓國首座2兆瓦的非晶硅光伏電站,“示范項目成功的話,明年要建設 16兆瓦的光伏電站”。此外,強生還與西班牙歐洲聯合技術公司簽訂協議,將在今年年底前建成西班牙首座1-2兆瓦的光伏電站。 在沙曉林看來,建設光伏電站的一大好處就是能有效降低成本,據悉,在國外,運用多晶硅建設的1兆瓦電站,成本在800萬美元左右,國內的示范項目大約在6500萬人民幣。針對這一狀況,強生此次提出了“普及型”的概念,所謂普及型電站,就是利用公司生產的低成本電池組件來建造的光伏電站。以洋口港項目為例,成本為2800 萬元,較多晶硅電站下降了60%,沙預計,隨著薄膜電池轉換率的提升和生產成本的進一步降低,兩年后1兆瓦電站的成本有望降至2000萬元以下,三年后則可降至1500萬元,發電成本降至1元1度電。沙曉林稱,“強生的最終目標是把成本降到5毛,接近火力發電。” 除此之外,光伏電站還有另一個奇特功能——防止沙漠化,“荒漠的光照一般都比較好,光伏電站建在荒漠上,就等于給荒漠覆蓋了綠色屏障,能減少水資源的流失”。 盡管每度電的成本有望降至1元,但強生的利潤空間還不可知。目前,發改委對太陽能項目制定了“一事一議”的政策,具體的電價補貼并沒有一個明確數字。據了解,再生能源協會去年向人大提交了報告,建議太陽能的補貼電價為3.75元,之后,發改委在內蒙批了一個0.3兆瓦的小電站,給的電價是2.93元。眼下,強生的發電成本大約在2元1度電,“如果能爭取到3元或2.9元的電價補貼,那么電站的投資回收期就在11至12年”。 不過,由于業內普遍認為硅料供應在未來兩年會得到緩解,也有人質疑薄膜技術的未來,“以世界最大的薄膜組件供應商FirstSolar為例,1瓦的組件賣2美元,轉化率最多10%,壽命是10年,現在硅組件1瓦賣4美金,硅料價格正常之后,至少可以降到3美元,轉化率16%,能用25年,你會選擇哪一個?”一位業內人士如此反問道。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