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能源進展 - 研究動態 |
“綠色”建筑不比“容貌”比實用文章來源:新華社 | 發布日期:2008-10-24 | 作者:郜婕 | 點擊次數:
“綠色”建筑由于具有環保、節能和不影響人體健康等特點而備受推崇。但美國《新聞周刊》文章指出,媒體宣傳可能把“綠色”建筑吹捧得太過美好。一方面,實現“綠色”過程復雜,廣告中所謂“綠色”建筑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另一方面,“綠色”當屬建筑的實用功能,與外觀無關。因此,人們大可不必過于看重“綠色”建筑的“容貌”,它也可以是丑陋的。 建筑紛紛披“綠衣” 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2000年設立“綠色”建筑評估系統“能源和環境設計先導”(LEED)時,總共有573個建筑項目報名參與評估。這一數字如今超過1.6萬個。 有意參與評估的建筑項目中,數個項目涉及在“賭城”拉斯韋加斯建造“綠色”度假場所。這些建筑全部建成,總占地面積至少達464.5萬平方米。 拉斯韋加斯帕雷諾度假酒店去年1月建成開業,占地77萬平方米。這座酒店今年4月通過評估,成為美國占地面積最大的LEED認證“綠色”建筑。酒店開發商因此獲得內華達州當局35%財產稅減免優待。 酒店官方網站介紹說,酒店建筑在節約水電、采光通風、建筑裝潢材料選擇和顧客服務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達到“綠色”建筑標準。 酒店建筑所用鋼筋95%為再利用鋼材,混凝土26%成分為熱電廠燃燒煤炭產生的浮塵,施工產生的建筑垃圾則有70%左右得到再利用。另外,建材采購地限定在距離酒店施工地805公里范圍內,以避免運輸對環境產生過多負面影響。 這股“綠色”潮流并非僅限于休閑度假場所,同時滲透到住宅領域。 真正要“綠”不容易 美國《新聞周刊》高級編輯凱思琳·麥圭根說,“綠色”建筑項目數量大增主要緣于媒體的“爆炸性”宣傳,但事實上,要讓建筑真正達到“可持續”,并非如媒體所宣傳的那樣簡單。 百科知識網站“維基百科”把“綠色”建筑定義為一種建筑實踐方式,即在一座建筑的整體壽命周期中,通過改進選址、設計、建造、運營、維護及拆除各個環節,提高建筑對能源、水和建筑材料等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它對人體健康和周圍環境的不利影響。 麥圭根指出:“‘綠色’建筑廣告自鳴得意地列舉一些‘綠色’特征,以為以此就能把一幢普通建筑變為伊甸園。但如果500名員工每天必須開車趕40英里(64.4公里)路前來上班,那還能有多‘綠色’呢?” 麥圭根認為,人們對“綠色”住宅感興趣,部分原因在于它貌似“一件很酷的新鮮事物”,但實際上,“綠色”住宅在人類世代發展歷程中早已存在。例如,愛斯基摩人用硬雪塊砌成的圓頂小屋、印第安人的圓形帳篷、蒙古游牧民族的蒙古包等,就地取材而建,適應當地特殊氣候環境,可謂“綠色”。 適應環境很重要 一座“可持續”的住宅,首先應具備保護居住者的功能,如在冬季保證日照、抵御寒風。然而,人們如今為追求房屋外觀亮麗,有時可能忽略這一根本。這在2005年遭受“卡特里娜”颶風肆虐的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得到印證。 新奧爾良低九區的住宅在“卡特里娜”颶風中損毀最為嚴重。這些基座較低的低矮平房原本根據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亞州氣候設計,卻被“挪”到墨西哥灣沿岸的新奧爾良。 新奧爾良傳統盒式房屋取材于當地一種較易干燥的木材。這種房屋基座較高,有助于抵御洪水。同時,室內天花板較高,通風順暢,能夠緩解夏日悶熱。與低九區的房屋相比,盒式房屋雖然樣式老舊,卻能在“卡特里娜”和今年的“古斯塔夫”等颶風中挺立不倒。 可見,適應所在地環境,應該成為比外形美觀更為重要的“綠色”建筑設計原則。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宣布把這一點補充作為LEED評估標準之一,得到業界認同。郜婕 相關鏈接 “能呼吸的建筑” 著名科學博物館加利福尼亞科學院位于舊金山金門公園內(見下圖),上月底對外開放。設計師倫佐·皮亞諾把建筑與氣候環境相協調作為設計的中心原則,這座建筑有望成為美國最為“綠色”的博物館。 科學院原有建筑1989年因地震毀壞。現有建筑在原址上重建。為使科學院風格與公園的綠草小山相協調,皮亞諾基本保持原有建筑的高度,并且以一片面積大約1萬平方米的起伏綠地作為建筑頂部,巧妙地把天文館和熱帶雨林展示廳藏在兩座人工小山之下。另外,皮亞諾選擇在科學院頂部種植40種當地植物,這些植物外觀雖不搶眼,但適應當地氣候,易維護打理。 建筑內配備感應裝置,能根據天氣情況調節室內燈光明暗。頂部還裝有數千枚小型太陽能電池。建筑內沒有空調設備,它的起伏屋頂和中央露天廣場能把來自太平洋的氣流自然引入室內,形成微風,被譽為“能夠自然呼吸的建筑”。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