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能源進展 - 研究動態 |
國際經驗:中國CDM簽發量緣何少之又少?文章來源:新聞稿在線 | 發布日期:2008-11-17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據全國高科技節能減排促進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清潔發展機制(CDM)現狀研究報告》顯示,一方面,在我國政府獲批的CDM項目中逾八成尚未在聯合國注冊成功,獲得簽發的項目更是少之又少,這給我國CDM項目合作的開展帶來了嚴重影響;另一方面,我國很多自行投入的節能減排項目,卻因為不了解國際CDM運行機制,失去了獲得國際資金補貼的機會,對于我們這個正處于發展中的國家來說,失去了一大批可利用的國際資金和技術資源。 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作為可以推動我國節能減排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對我國的環保事業和能源行業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可以使我國節能減排項目獲得國際經濟和技術支持,這正符合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總體來說,我國的CDM市場潛力巨大,發展速度也比較迅速。其原因有三:一是國際上對CER(經核準的減排量)的需求增大;二是隨著CDM項目在國內實踐的深入,國內項目開發商、咨詢公司和研究機構越來越熟悉CDM項目開發流程,對項目設計文件(PDD)編制、項目申報和審批程序逐漸形成了一套規范的開發模式;三是我國在“十一五”規劃中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對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視,以及出臺的相關政策措施對CDM項目在國內的實施都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我國CDM項目發展現狀 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至今,清潔發展機制(CDM)在我國的推廣已獲得了一定的進展。據《中國清潔能源機制(CDM)現狀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截至到2008年9月10日,我國政府批準了CDM項目共達1539個,通過聯合國注冊的有269項,占批準項目數的17.48%;簽發65項,僅占總數的4.22%,占注冊項目數的4.14%。由此不難看出,獲批項目中逾八成尚未在聯合國注冊成功,獲得簽發的項目也是少之又少,這給我國CDM項目合作的開展帶來了嚴重影響。從宏觀層面分析,它制約了我國CDM的總體發展進程;從微觀層面分析,它也拖延了項目參與方和咨詢方獲取CDM開發經驗的寶貴時間,同時更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業主和咨詢機構的信心。 目前,中國的非優先領域的CERs在世界市場上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主要是因為非優先領域的CERs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比如HFC-23(三氟甲烷:是導致氣候變化最強勁的溫室氣體之一,其溫室效應潛值是二氧化碳的1.17萬倍)和N2O(氧化亞氮:溫室效應潛值是二氧化碳的300倍左右)分解項目,這兩種均屬高收益率的CDM項目,以其低成本、低風險、可產生大量CERs,投資回收期短,贏利大的特點,而備受開發商的青睞。但這些領域的減排項目盡管經濟效益顯著,社會、環境效益甚微。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一些提高能效的項目,因其減排主體為二氧化碳,經濟價值沒有三氟甲烷、氧化亞氮高,盡管應用面更廣,對環境和社會影響更大,但卻不受開發商青睞。 因此,我國相對忽視了那些可持續發展意義更大的CDM項目的發展。相比之下,印度、墨西哥、巴西這些主要的CDM東道國比較重視社會和環境效益。印度的大部分CDM對當地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改善帶來了積極影響,墨西哥的CDM項目主要集中在甲烷回收和動物廢棄物管理,巴西的CDM項目集中在水電、垃圾填埋氣、甘蔗渣利用、生物質能發電、動物廢棄物管理這些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在中國CDM項目市場上,優先領域(例如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節能和提高能效的項目)在項目數量上占據優勢,非優先領域(三氟甲烷,氧化亞氮分解項目)項目在CERs數量上占據優勢。優先領域項目社會和環境效益顯著,而非優先領域項目經濟利益顯著。因此,基于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我們應積極尋求能兼顧經濟利益、社會利益、環境利益的CDM項目。 許多存在巨大節能減排潛力的企業沒能意識到利用CDM促進自身的發展,例如能耗高、污染大的化工行業,是節能減排的重點領域。目前國內化工領域的CDM項目相對來說較少,除了在方法學等技術層面上尚存難度之外,很多企業對復雜的流程規則和較長的項目周期望而卻步。但CDM項目作為一種市場機制的環保措施,無疑在未來具有很強勢的發展前景,盡早介入項目將可以獲取更多的收益。例如氯堿行業的余熱回收,電石渣制水泥的原料替代等,都具有很大的可自資用的潛質。而在國家發改委審批的此類項目,這些項目卻寥寥無幾,截至9月10日的數據,燃料替代的項目18個,水泥替代1個,通過回收造紙過程中的堿減少電力消耗1個,燃料轉換1個,利用不含碳鈣源生產水泥熟料1個,電石渣替代石灰石1個,制造業1個,電石渣建設1個,水泥生料替代3個,廢棄物處理1個,溫室氣體的分解1個。因此,亟待業內人士與企業溝通來消除企業的質疑,盡快實施CDM項目。 通過CDM項目引進國外的資金與先進技術,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從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降低單位GDP的能耗與溫室氣體的排放。這有利于改善我國部分重污染型行業資金短缺及環保設施缺乏的現狀,有利于保障生態環境安全。 全國高科技節能減排促進中心專家委委員、CDM研究專家席寶山教授認為:“我國應該快速建立以政府為主體的CDM項目發展機構,設立CDM基金,通過政策與資金支持兩種手段,刺激CDM項目的發展,提高我國利用國際CDM資金,加快節能減排項目實施的步伐。”[NextPage] CDM與GDP 據國際排放交易協會2007年12月中旬分析,2007年碳交易市場超過700億美元。中國在這一年占據了40%以上的市場份額。根據日本AIM經濟模型測算,在日本境內減少1噸二氧化碳的邊際成本為234美元,美國為153美元/噸碳,歐洲國家為198美元/噸碳。當日本要達到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6%溫室氣體的目標時,將損失GDP發展量的0.25%。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減排成本僅幾美元至幾十美元,如果是在中國進行CDM活動的話,可降到20美元/噸碳。發達國家減排成本高,強行的減排會影響發達國家GDP的增長,因此通過清潔發展機制幫助發展中國家減排,從而獲得發達國家的排放權,被公認為是一項“雙贏”的機制,不但解決了發達國家的減排成本瓶頸,也解決了發展中國家的持續發展問題。 中國的GDP要實現在2020年翻兩番,資源環境面臨巨大壓力,迫切需要提高能源利用效。在我國“十一五”規劃中我國對環境保護的投資預算要達到13750億元,占到GDP的1.6%,這極大有利于環保節能產業的發展;同時提出到2010年單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要減少10%。那么要實現這一目標,除了大力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努力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外,必須開發大量的CDM項目。 2006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54.2億噸,平均每萬元GDP排放了2.4噸二氧化碳。我國的萬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好幾倍。我國政府已經提出到2010年萬元GDP能耗指標必須降到2.1噸。因此,我國應盡快形成低碳經濟模式、實現碳交易,降低能耗引發的碳排放。 據預測,中國通過CDM項目引起的外國投資凈增加額到2010年時將達到每年4.75億美元,這些資金的引進,可以加快國內能源使用和發電部門效率改進的速度,從而帶來較高的資源利用率和生產效率。國際CDM投資將導致對GDP年增長率的貢獻,預計在2005-2010年間,總的新增17.8億美元CDM投資將導致GDP相應增加21.3億美元,即每1美元的投資將帶來到2010年GDP增加1.2美元,這主要得益于技術轉讓本土化和效率改進,預計這種倍數效應還會繼續增加。 國際經驗可期學習 在我國CDM項目迅速發展的同時,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也都在緊鑼密鼓的開展CDM項目。利用清潔能源機制,通過碳交易市場獲得資金與技術的支持。如果我國不能及時的做出相應的反映,改變現狀的話,將會丟失我們應得的利益,不利于企業的發展。那么我們可以借鑒哪些國家的成功經驗呢,下面列舉幾個國家在開展CDM方面采取的有利措施。 1南非:與其他發展中大國相比,南非獲得的碳信用額數量可謂微乎其微。認知不足、稅收的不確定性及對CDM的常見誤解只是妨礙南非進入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碳信用額市場的障礙中的一部分,很多人不了解CDM,進而反對整個概念。對此,南非政府通過推出一系列的研討會,嘗試教給人們關于CDM的知識,讓他們了解CDM如何運作,同時界定政府的角色,成功的解決了這一問題。作為一個富產煤炭的國家,南非CDM項目的增長主要將來自可再生能源及能效項目。政府已經向可再生能源發電提供了補貼,這將鼓勵項目開發商拿出計劃來,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領域。 2印度:自《京都議定書》生效起3年后,印度已經成為出售溫室氣體排放權數量最大的國家。該國的能源、建材、鋼鐵甚至鐵路、林業等行業都積極采取更加環保的措施,也從該機制中獲得了最大的經濟收益。印度在《京都議定書》還未生效的時候,就看好并著手CDM項目,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管理CDM項目開發的部門,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持企業和中介服務機構發展CDM項目的政策。 自該項目2005年實施后,印度的許多行業都積極參與。從風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行業,到傳統能源行業技術改造、工業行業流程改進、固體肥料排放,再到建材、鋼鐵、鐵路等行業,乃至農村邊遠地區植樹造林等,參與的行業和參與形式多種多樣。 除了私人企業外,印度的大型國有企業也積極參與該機制。印度更看重在節能和環保方面獲得的技術支持。甚至連印度邊遠山區的農民也在申請CDM項目。印度政府內,還設立了專門的CDM局負責該項目的推進工作。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機制方面走在了發展中國家的前列。 印度CDM市場的運作管理、政府作用等有如下特點:1)印度政府積極尋求適合本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CDM持非常積極的態度;2)為推動CDM項目發展,建立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管理機構(包括CDM主管機構及許多中介咨詢機構)和較完善的體制框架,注意加強部門之間和各種機構之間的聯系,提高各部門的專業水平,促進私人部門積極參與印度電力部門為解決環境問題,將能源部門(包括新的能源技術,發電廠的改造等)確定為優先發展CDM項目的部門;3)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積極支持,使得CDM咨詢機構非常活躍,為企業做中介和包裝。 3拉美:拉美在實施CDM減排項目方面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拉美溫室氣體減排項目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和巴西等經濟大國,巴西還是建立碳交易市場的第一個發展中國家。智利、秘魯、哥倫比亞和哥斯達黎加也非常活躍。拉美國家政府越來越重視CDM減排項目,減排項目一般由各國政府進行協調安排,并向私人投資者、地區政府和相關機構全面開放,積極推動CDM減排項目和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4韓國:據路透社報道:2008年9月17日表示韓國將成立國內首家碳交易公司,以資助能源工程項目,鼓勵在廢氣排放交易中的投資規模,并與世界各國一道致力于搞活640億美元的碳交易市場,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韓國能源部表示,韓國碳金融投資額約50億韓圓,由韓國證券投資公司和數名私企提供資金資助。該公司將交易國內公司所產的碳抵消信用額(CERs),吸引私募股權基金對碳衍生物和溫室氣體建設工程的投資。在價值130億美元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市場上,發動國家可能在發展中國家投資清潔能源工程,以換取碳抵消信用額,該信用額可以被用來兌現他們的減排目標,或者作為商品出售。[NextPage] 加快我國CDM項目實施的五大推手 從國際經驗上來看,目前各發展中國家都積極推動本國CDM項目的發展,努力形成與國際CDM市場接軌的體制。因此,盡管目前中國在CDM市場占據著優勢,但是相信在未來的3-5年中,隨著其他發展中國家資源市場的不斷成熟,中國的資源優勢將不再明顯。因此,采取多種手段推進我國CDM項目的發展速度,將是中國從CDM項目中獲得持續發展動力的關鍵因素。 1.出臺明確的鼓勵政策 制定明確的政策鼓勵私營企業投資者的信心。成立專門管理CDM項目開發的部門,出臺鼓勵、支持企業和中介服務機構發展CDM項目的政策,在政府內部,設立專門的CDM機構負責項目的推進工作。政府應積極尋求適合本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CDM持積極的態度。 2.建立完善的CDM體制機制 建立CDM項目開發培訓組織,制定相關從業人員從業標準和規范,形成職業培訓、資格考試、資格認定制度,從總體上提高從業人員標準;整頓中介機構,建立資質系統,給符合條件的中介機構和各級省級CDM開發機構頒發資格證書;發改委建立國內混合評審制度,評審公開公正,允許有旁聽,允許其他有資質機構進行評論;建立中介機構淘汰體制;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規范行業,并成立專門的民間行業機構,設立行業準入壁壘。通過這些手段,解決目前CDM從業機構水平參差不齊、從業人員素質不高、項目執行能力差的局面。 3.重視“三效益”結合的CDM項目,促進可持續發展 CDM項目應重視社會和環境效益,尋求能兼顧經濟利益、社會利益、環境利益幌钅俊2斡氳男幸島托問接Χ嘀侄嘌司美嬙猓Ω粗丶際醴矯嫻鬧С幀L乇鶚嵌暈夜肪秤跋煜災募際躋ぷ鰨ψ魑狢DM項目發展的重要方面。 4.做好項目宣傳工作 開展各式各樣的宣傳活動,讓地方政府和企業了解CDM如何運作,消除企業實施CDM的質疑,進行正確的引導。加強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通過培訓或提供一些技術交流會,促進CDM技術服務中介的能力提高,組織專門機構對中國CDM項目在EB注冊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給中國CDM項目的開發人員提供借鑒。最終形成全社會對于通過CDM項目提升我國社會經濟環境發展的普遍意識。 5.盡快設立碳基金 在中國建立和運用CDM基金勢在必行,且時間迫切。中國是世界上減排項目儲備最多、CDM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根據CDM交易規則估算,在2012年之前中國的碳交易潛力達數十億美元,約占全球市場份額的50%。同時,中國的外資環境好、基礎設施完善,對實施CDM計劃非常有利。碳基金的具體組成結構、項目選擇標準、項目開發流程和合同制定,可以參照國外已有的碳基金成熟模式進行。從眾多國家碳基金的使用效果來看,碳基金對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從客觀上驗證了碳基金的有效性和影響力。中國應該學習和借鑒這些經驗,建立自己的碳基金,將其作為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一環。 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但關鍵是你得抓住它。既然我們已經確定了目標:利用清潔發展機制為我國的企業、人民謀福利,那么我們的政府、企業、各界人士就應該行動起來,創造一切條件去實現我們的目標。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