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能源進展 - 研究動態 |
綠色能源發展要突破技術瓶頸文章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 發布日期:2008-11-27 | 作者:赫然 | 點擊次數:
金融海嘯席卷全球。在這場危機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肯定發展綠色能源的重要性。 近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提出了“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概念,呼吁全球領導人在投資方面轉向能夠創造更多工作機會的環境項目,以修復支撐全球經濟的自然生態系統。美國《新聞周刊》指出:“金融海嘯將加速潘基文提出的‘綠色新政’的實施。”事實上,這項“綠色新政”已經得到了法國總統薩科齊、英國首相布朗和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等人的支持。各國政府在為應對金融危機所出臺的刺激經濟計劃中,“綠色”、“能源”的身影頻頻出現。 在英國,政府將花費1000億美元投資風力項目;在法國,政府力圖使溫室氣體排放在2020年降至目前的60%。法國大約25%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建筑能耗,因此大量資金被專用于家庭、辦公樓以及政府為低收入者建造的房屋中所需的絕熱材料上,以更有效地利用能源。 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的“綠色能源計劃”更為引人矚目。奧巴馬在其能源計劃中提出:未來10年大幅減少美國對中東和委內瑞拉進口石油的依賴,投入1500億美元資助替代能源研究,并為相關公司提供稅務優惠;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在2012年達到總發電量的10%,2025年達到25%。奧巴馬表示,政府向風力發電和智能電網等諸多領域投入巨資恰恰是促使美國經濟復蘇所必須的。 目光投向國內。我國政府日前出臺總額約4萬億的救市政策之一便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體現了“綠色”因素。在首批核準的投資項目中,近千億元的核電建設投資更是體現了國家發展綠色能源,調整能源結構的策略和決心。英國《每日電訊報》此前曾評論說,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綠色能源投資國。 可見,金融海嘯的蔓延促使各國加快向綠色經濟、低碳經濟方向謀求發展。專家表示,雖然低碳經濟目前還不能在實質上改變金融危機,但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綠色能源也必將在未來的能源結構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金融海嘯的波濤中,我們更應該冷靜、理性地用科學發展觀看待綠色能源的發展。要使我國的綠色能源真正得到“綠色”發展,筆者認為有幾個方面必須更加以重視。 第一,綠色能源發展機會來臨,但風險并存,必須警惕。 盡管綠色能源發展呼聲高漲,但對此持悲觀態度的人也不在少數,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Fatih Birol便是其中一員。他認為,國際油價大幅下跌讓“綠色新政”變得前景黯淡。國際油價自7月11日創下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以來,已經累計下跌了63%。11月18日,紐約市場油價一度跌破每桶54美元。中海油首席執行官傅成玉近日稱,全球國有石油公司都預計油價將繼續下跌,油價將跌至每桶40美元左右。Fatih Birol表示,在經濟蕭條時期,所有商品的消費都在削減,能源價格也在下滑,這必然會大大阻礙新的能源替代品的發展。核能工廠、大量的太陽能發電基地、風力發電基地、乙醇生產、電力或氫燃料動力汽車的研發以及支持這些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巨大的投資,而這些投資在短期內難以收到回報。 綠色能源的倡導者也存有這樣的擔心。如果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持續下跌,鼓勵公用事業機構和消費者購買昂貴可再生能源的激勵因素將減弱。這樣的情況上世紀80年代曾發生過,由于當時常規能源價格的不斷下降,推動替代能源擴展的努力最終失敗。 第二,綠色能源發展要依靠該領域技術的突破,要重視相關技術研究。在我國,技術瓶頸更是綠色能源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以我國風電產業為例。近幾年,在全球能源趨緊和節能減排的雙重壓力之下,風力發電這股“旋風”從我國東南沿海刮到北方內陸,成為了發展最為迅速的綠色能源之一。在這種大踏步的發展形勢之下,我國風電設備生產技術的局限更多地出現,甚至成為了風電場未能達到預期發電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風電機組整機生產企業已達50家,有10家企業的樣機已經下線,并在風電場安裝運行。然而,大批兆瓦級新型風電機組產品匆忙投入規模化生產運行,造成質量和運行可靠性問題突出,增加了技術和經濟風險。中國風能協會調研中發現,各整機制造企業的產品在運行和試制過程中均出現過質量問題,也為此付出了代價。另外,風電設備行業一直以來存在著“重整機輕零部件”的現象,造成國內風電設備一些關鍵零部件目前還依賴進口。 在這一方面,奧巴馬的能源政策值得我國借鑒。他強調鼓勵能源相關技術的研究應用,并計劃在未來10年投入1500億美元資助替代能源研究。無論從全球范圍內綠色能源的發展狀況看,還是從我國目前的綠色能源技術水平看,從政府層面加強和保障相關技術的研究都應該是支持綠色能源長期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 第三,發展綠色能源更要“以人為本”,以專業人才的培養為長遠使命。 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董事長王炳華告訴記者:“核電人才短缺,不僅是我們面臨的問題,而且是整個世界核電發展面臨的問題。”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核事故后,影響了整個國際社會的核電發展,這個寒冷的“低迷期”長達20多年。王炳華認為,在未來5年的時間內,核電事業面臨著培養人才的考驗。 在風電領域,專業人才短缺同樣是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我國風電發展20多年來,培養的中高級技術人才較少,且層次偏低。人才的匱乏,致使不少風電場重建設輕管理,配套的維修服務跟不上,設備效益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在裝機容量不斷擴大的情況下,風電專業人才的缺乏已成了極為突出的問題。 缺少了人才的操作執行,再先進再“綠色”的能源產業也只能是一堆缺乏生命力的機器。因此,在各種新能源的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與之相關的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 機遇往往伴隨著挑戰。能源狀況對一個國家的興衰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綠色能源的發展我們更應該兩只眼睛看世界,用科學的、發展的手段,使我國的綠色能源產業在金融海嘯的漩渦中能夠健康地、穩定地、“綠色”地不斷成長壯大。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