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能源進展 - 研究動態 |
探索農村能源建設新模式文章來源:中國太陽能產業資訊 | 發布日期:2008-12-08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近年來,合肥市把農村能源建設與清潔能源開發利用、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發展循環農業結合起來,探索了一條具有合肥特色的“秸稈變氣、秸稈過腹變奶、秸稈制菌變菜、秸稈還田變肥、秸稈加工變材”的農村能源建設新模式,加快了農村能源建設步伐,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
農村沼氣工程建設速度加快。以戶用沼氣國債項目建設為抓手,強力推進農村戶用沼氣建設,帶動農村改廚、改廁、改圈。自2002年以來,全市共爭取戶用沼氣國債資金1233.56萬元,農村戶用沼氣戶達3.1萬戶,年產沼氣930萬立方米,可替代標煤約8000噸。同時,進一步加大對沼氣技工培訓力度,基本上實現了專業化施工、物業化管理的建管模式。 秸稈綜合利用取得重大突破。合肥豐寶公司、朝暉農林、天都公司等食用菌企業利用農作物秸稈生產食用菌;合肥九牛牧業等奶牛企業(小區)1萬多頭奶牛及全市9萬頭耕牛,每年消化秸稈18萬噸;秸稈覆蓋還田、機械粉碎還田以及通過農機、農藝技術結合,油菜(小麥)—水稻輪作秸稈還田,實現了培肥地力和增產雙目標。 農業和農村生產生活節能不斷推進。一是測土配方施肥成為種植業新時尚。二是開發應用了“控失”肥料。紅四方集團引進中科院技術,開發生產“控失”肥料,可節約20%肥料成本。三是高效節能噴霧器得以大力推廣,同時,免耕技術、節水技術等也得以大力推廣。 清潔生產成為種植、養殖業必然選擇。種植業方面,著重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鼓勵興建標準化種植小區,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養殖業方面,推廣標準化養殖小區,把污水處理工程與小區建設同步規劃、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實現污水達標排放。 太陽能開發利用領域逐步拓展。全市太陽能熱水器生產企業35家,年產太陽能熱水器42萬臺,約56.4萬平方米。截至2007年底,合肥市約5%左右的農戶用上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43萬平方米。太陽能—住宅一體化已成為強制性規范標準在我市推廣,已建示范工程100多處,年節標煤150萬噸。 加快農村能源發展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促進生態保護、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必須結合合肥農村的實際,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核心,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改善農民生產和生活條件、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根本目標,突出沼氣建設、秸稈、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和以節肥、節水、節地、節藥、節電、節油、節煤技術推廣為重點的生態循環農業工程,進一步加大投入,狠抓工程建設與管理、運行機制創新、社會服務體系建設,推動我市農村經濟、社會、環境協調、健康、可持續發展。 堅持政府扶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則。把農村能源建設納入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政策,加大扶持,鼓勵有關部門和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的原則,重點發展戶用沼氣、養殖企業沼氣工程和農村生活污水凈化沼氣工程,秸稈綜合利用和太陽能利用以及以節水、節地、節肥、節藥、節電、節煤、節油為重點的生態循環農業工程。選擇不同的建設類別和模式,建設一批標準高,質量好,綜合效益突出的生態循環型園區(示范村)。 按照“群眾自愿,政策引導”的總體思路,積極爭取戶用沼氣國債項目,穩步推進戶用沼氣建設,配套改廚、改廁、改圈舍,同步規劃建設農村能源服務體系,保證沼氣池建成后正常發揮作用。大力推廣“畜禽—沼氣—作物”模式,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結合實施生態家園富民工程,以規?;笄蒺B殖場糞污治理為重點,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治理規模畜禽養殖場糞便污水和農產品加工廢水。因地制宜推廣“能源生態型”、“能源環保型”不同模式沼氣工程和“三沼”綜合利用技術,實現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進農畜結合的高效生態農業發展,促進農業增效。 在新農村示范村、整治村,利用沼氣技術集中或分散處理農村生活、生產污水,加快推廣“屋頂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地下建設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農民炊事使用沼氣等清潔能源”能源生態模式,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以開發利用沼氣、太陽能、秸稈利用等可再生能源為重點,開展沼氣入戶、發電、太陽能集中供熱和光電應用工程建設,扶持秸稈還田、青貯氨化、制板、生產食用菌等秸稈綜合利用工程,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提高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