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能源進展 - 研究動態 |
丹麥:綠色產業的雙重表情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發布日期:2008-12-08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GDP增長45%,能源消耗僅增長7%,同時二氧化碳排放削減13%。"這是丹麥人引以為豪的丹麥發展模式,也是作為2009年聯合國環境大會主辦國,丹麥將著力介紹的模式:它證明節能減排非但不是負擔,反可助推經濟發展。 在金融危機之下,世界各國能否按照巴厘島路線圖,在2009年達成全球氣候協議,以代替將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丹麥模式也是丹麥駁斥這個疑問的堅定論據。 丹麥環境和能源部長Connie Hedegaard說,“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解決的不僅僅是氣候問題,還是能夠創造國家經濟增長的措施?!?/P> 經濟引擎 從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驅車向南將近3小時,便到了一個名叫羅蘭島的小鎮。10年前,在歐洲產業結構東移的大背景下,羅蘭島關閉了鎮上所有的重工業企業,失業率一度高達22%;但10年后,這里的失業率僅有1.6%。 是清潔能源風能和生物質的發展幫助羅蘭島走出了困境。 該鎮的工作人員Leo Christensen回憶,“當時正值歐盟東擴,我們預計在未來20年中,新入盟國家為達到歐盟環境標準將投入大量資金,這對我們是巨大的機遇?!彼f。 現在,羅蘭島是丹麥人均發電量最高的地區,風電是其最主要的來源。在這個僅有不到5萬人的鎮上,分布了500座風車。在過去10年內,風車發電量增長12倍。 生物質能源則主要用于當地地區供暖,取代了以往的主要供暖能源石油。 羅蘭島鎮可說是丹麥能源消費的一個縮影。 丹麥能源署副署長Anne Simonsen將丹麥的發展模式歸因于三方面:以風能和生物質為主的可再生能源,區域供熱和熱電聯產,以及能源效率。 1973年的石油危機迫使丹麥決定進行能源戰略轉型,當時丹麥能源99%依賴進口的石油和天然氣。石油危機甚至迫使丹麥政府頒布臨時法令,禁止私人車輛在周日行駛。 丹麥外交部貿易委員會副秘書長Svend Road Nielen介紹,當時政府決策必須改變丹麥的能源結構,基于自身資源條件,風能成為主要替代性能源。 為促進技術成熟,丹麥政府為每臺風能發電機投入相當于成本30%的財政補助;另外,政府保證風能發電可直接上網,并且實行價格固定制,為期10年,之后完全進入市場。丹麥風能協會首席運行官Jakob Lau Holst解釋,這主要是保證投資可以收回成本,吸引私人投資的熱情。 根據丹麥能源署提供的數據,到2007年,風電占丹麥總發電量的20%,10年間增加了一倍,而成本比1970年下降了70%。 Holst希望到2025年,50%的發電量來源于風能。 改變能源結構的同時還帶來了一項副產品,一個在世界上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風能產業。2007年,風能渦輪機產業為丹麥創造了28000人就業,銷售額達7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為出口,當年丹麥風能渦輪機占全球市場份額的30%。 其他能源技術也表現不凡。據丹麥工業聯合會統計,丹麥2007年能源技術出口額為580億克朗(約合98.6億美元),年增長率8%,是總出口增速的4倍。能源技術的出口是10年前的3倍。 “能源技術是過去30年內,丹麥出口表現最好的部門。”環境與能源部長Connie Hedegaard說。 新技術的孵化場 2007年初,羅蘭島小鎮又找到一項新的商機:將自己的城鎮作為新技術的試驗室。 Leo Christensen說,現在每一座風能發電廠、污水處理設施都可用來試驗最新的能源技術。這項業務每年可帶來5000萬丹麥克朗的收入。 例如,目前當地最大,也是北歐地區最大的糖廠正在與當地的沼氣生產廠合作,試驗利用糖廠富含營養的廢水養殖水藻,并以此為原料生產生物氣體。氣體可以提供糖廠日常所需能源的8%。 他認為,這項業務成功的原因是為科研成果提供全面實地試驗的機會,加快其市場化的速度。 這是丹麥發展模式的另一個成功訣竅。丹麥外交部貿易委員會副秘書長Svend Road Nielen說:“如果你無法做到足夠前沿,也就意味著你將要被市場淘汰了。” 盡管丹麥能源署等相關部門在答復本報記者的提問時都表示,在當前金融危機下,能源技術作為丹麥出口的一大支柱,目前為止并沒有出現外部需求放緩的跡象。不過,已經腰斬近一半的石油價格已經讓節能技術和清潔能源的吸引力相對變弱。 以風能產業為例,石油價格達到每桶50美元,是風能產業的盈虧平衡點。石油價格越高,風能就越有競爭力;反之則相反。 丹麥正通過加大對研發的投入應對這場危機。據當地行業雜志報道,2008年丹麥政府對能源和氣候變化研發的投入達到7.5億丹麥克朗(合美元1.275億),4年內翻了一番。該雜志還預測,到2010年,政府投入將突破10億克朗。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