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能源進展 - 研究動態 |
中國石油報:發展新能源須從國情出發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報 | 發布日期:2009-01-04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不可否認,國外的新能源產業走在我們前面,在某些領域甚至遙遙領先。比如煤層氣,美國、加拿大等國一馬當先,技術體系已經相當成熟。我國發展煤層氣,基本上采取“拿來主義”,把先進的技術工藝買過來,或者直接把外國公司請進來搞合作。 這種開發模式顯然有不少好處,不用搞自主研發,成本也比較低。實踐證明,至少在短期內,這是條捷徑。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基本都在走這條路,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始終沒有大突破。究其根源,主要是對國外技術的消化吸收即“本土化”不夠。 比如,在美國應用最為成功的井下爆破技術和多分支水平井技術,引進我國后,效果大打折扣。不是技術本身有問題,而是“水土不服”。地質研究人員告訴我們,中國的煤層氣地下情況跟美國很不一樣。我們的地下情況要復雜得多,資源品質沒人家那么好。所有在北美行之有效的高科技,到了我們這里,就不是那么高了,甚至還不如我們的傳統技術。正可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可見,技術也要講國情,“拿來主義”不是照搬照抄,也需要聯系實際,加以改造、消化、吸收。那種認為只要把國外的技術拿來就可以用的觀點不可取,也正是在這種觀點主導下,我國煤層氣產業走了一段彎路。 中國煤層氣產業是從近兩三年開始突圍的。2004年之前基本無產量,2006年產量0.3億立方米,2007年1.8億立方米,今年有望突破5億立方米,發展勢頭迅猛。其最大推力也是技術的突破,即是將國外先進技術工藝的本土化上的突破。以目前在國內大范圍應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分支水平井技術為例,就是本土化的突出成果。科研人員多年來孜孜不倦,將在北美應用成功的水平井技術,結合我國實際反復試驗,終于成功,找到了一套適合國情的開發模式,進而推動了產業的迅速發展。 正反兩方面的事實證明:國外的技術體系只適應國外的煤層氣開發。我國煤層氣賦存條件與國外存在巨大差距,低壓、低滲、低飽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建立自己的技術體系,探索適合地層實際的獨有技術。這是實現煤層氣經濟有效開發的前提。 技術本土化的成功,不僅為今后煤層氣開發技術的進一步突破明確了思路,而且為煤層氣產業的開發模式和商業化運作提供了啟示。目前我國煤層氣產業依然面臨諸多瓶頸,例如主體不清、秩序混亂,政策落實不到位,商業化運作舉步維艱等等。這些問題,當然可以借鑒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但,僅限于借鑒而已。因為,我們跟他們,不僅地下情況不一樣,地上情況也很不一樣。中國石油報江書程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