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能源進展 - 研究動態 |
農村能源消費結構及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文章來源:中國發展觀察 | 發布日期:2009-01-10 | 作者:楊宇 虞華 | 點擊次數:
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生產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質基礎。加快發展農村能源,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內容,是促進生態保護、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鹽城農村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現狀卻并不樂觀,大量農村生物質能源被棄置不用,甚至白白燒掉,既嚴重浪費了稀缺的能源,又造成環境污染,還增加了農民的經濟負擔。 農村能源利用現狀和問題 鹽城市沒有常規能源資源,農村可供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質能源,此外還有太陽能和風能,鹽城市生物質能源資源可分成四類:即人畜糞便、草類、農作物秸稈和薪柴。目前農村能源主要包括薪柴、秸稈、小水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煤炭、燃料油、電力等商品能源。2006年鹽城市農業普查資料顯示:鹽城農村居民生活用炊事能源有較大改變,使用天然氣和液化氣的農戶越來越多,但由于鹽城位處蘇北地區,經濟仍相對欠發達,許多農戶仍以柴草為主要炊事能源。第二次農業普查對1785114戶在農村居住1年以上常住戶的炊事能源使用情況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2006年末,農村居民家庭主要炊事用能源以柴草為主,輔助炊事用能源以電為主;不同地區農村居民家庭炊事能源的使用差異較大。 (1)以柴草為主要炊事能源的農村居民家庭超過八成。2006年末,使用柴草作為主要炊事能源的農村居民家庭有1467766戶,占82.2%;使用煤的38112戶,占2.1%;使用液化氣或天然氣的262092戶,占14.7%;使用沼氣的戶數占0.7%;使用電的戶數占0.9%;使用其他能源的戶數占0.01%。分地區看,使用柴草作為主要炊事能源的農村居民家庭的戶數比重超過80%的有6個縣(市、區),其中阜寧縣戶數比重占89.7%;使用煤作為主要炊事能源的戶數比重超過4%的有建湖縣;使用液化氣或天然氣作為主要炊事能源的戶數比重超過15%的有4個縣(區、市),其中亭湖區的戶數比重最高為22.8%。[NextPage] (2)以電為輔助炊事能源的農村居民家庭達到五成以上。2006年末,鹽城全市農村使用輔助炊事能源的常住戶有1525756戶。其中:使用電作為輔助炊事能源的有866454戶,占56.8%;使用液化氣或天然氣的有530332戶,占34.8%;使用煤的有50245戶,占3.3%;使用柴草的有66600戶,占4.37%;使用沼氣的占0.2%;使用太陽能的有6300戶,占0.4%;使用其他能源的有2437戶,占0.16%。分地區看,使用電作為輔助炊事能源的農村居民家庭的戶數比重超過50%的有7個縣(市、區),其中阜寧縣的戶數比重最高,達77.5%;使用液化氣或天然氣作為輔助炊事能源的戶數比重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3.2%)的有7個縣(市、區),其中大豐市的戶數比重最高,達57.5%。 30多年來,盡管政府對農村能源進行了有計劃和有組織的開發, 但是直接焚燒薪柴、秸稈的狀況未得到根本性改變。無論從整個農村能源消費總量還是從農村生活用能的角度,薪柴、秸稈所占比重都相當高,浪費極大。而且生物質直接焚燒, 將產生的大量煙塵和余灰,嚴重污染生活環境并損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另外, 農藥、化肥的不正確使用和垃圾等隨意堆放, 使得大氣、地下水、土壤等受到了嚴重污染, 加之砍伐、植被破壞和農民環保意識不強等, 致使農村污染高于城市。開發農村可再生能源,做好農村能源節約,不僅有利于改變農民傳統生活能源消費模式,減少農民對商品能源的依賴,而且能夠有效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沼氣的開發利用是解決農村能源和環境問題重要途徑 為了徹底解決農村能源和環境問題, 沼氣開發利用就成為農村居民使用能源的一條切實可行的重要途徑。 1、沼氣是適合鹽城農村資源環境的清潔環保能源。沼氣是有機物在厭氧條件下經微生物的發酵作用而生成的一種可燃性氣體。沼氣的熱值:5500-5800大卡/立方米。主要成份是甲烷和二氧化碳。發展農村能源不僅開發沼氣、太陽能、秸稈氣化等可再生能源,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而且治理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具有較好的開發前景和發展潛力。 沼氣的發熱值相當高,一般為20934——25121千焦/立方米,燃燒最高溫度可達1400℃,高于城市液化氣的熱值,是一種優質燃料。沼氣是一種可再生無污染的能源,只要有太陽和生物的存在,就能不斷的周而復始地來制取沼氣。微量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雖有毒性,但經過氧化燃燒作用,可解除毒性,所以制取沼氣不會產生污染,相反傳染疾病的病源——人畜糞便以及城鎮有機廢物,經過沼氣池厭氧發酵、沉淀作用,能殺滅病菌和寄生蟲卵,有效防止了疾病傳染。沼氣原料來源廣泛,可以就地取材,人畜糞便、作物秸桿、植物的枯枝落葉、污泥垃圾、含有機物的工業廢渣、廢水等均可作為制取沼氣的發酵原料,不需要特殊的生產條件,池溫穩定在10℃以上就可產氣。江蘇省屬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3℃—16℃,只要注意沼氣池的越冬管理,一年四季均可產氣。 [NextPage] 2、沼氣工程可為生態農業、農村環境建設做貢獻。沼氣不僅是一種優質高效清潔燃料,而且所產生的沼液、沼渣也有非常廣泛的用途。沼氣余渣的肥效是普通農家肥的三倍多,可有效地促進作物增產,提高產品質量;沼液可以用來施肥、養殖魚蝦、浸種。通過走“豬——沼——果”、“豬——沼——魚”、“豬——沼——菜”等種養業生物鏈模式,改善了土壤長期使用化肥出現的板結情況,有機肥成分明顯提高,農村水體污染現象得到有效控制;同時使農產品品質得以提升,可見沼氣不僅能解決農村能源問題,而且將農戶的生產、生活、種植、養殖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農業資源的再生增值和多級利用,改善農村環境,引導農民脫貧致富,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帶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3、沼氣是技術發展成熟的可靠能源。經過20多年的摸索,農村沼氣技術已經發展成熟,且為了保證建設一個使用一個,保護使用農戶的利益,鹽城規定農村沼氣項目建設必須執行相關國家或行業標準。統一采用“一池三改”模式,要求各地嚴格按照這些規程和標準,逐村調研,逐戶設計,統一施工,做到建一個用一個,切實為改善農民生活和促進農業生產發揮實效。鹽城組織開展的農村沼氣工程建設,具體包括三個方面:農村“一池三改”(建沼氣池、改廁、改圈、改廚)戶用沼氣、大中型畜禽場沼氣治理和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 4、沼氣開發利用成為可能的成因。鹽城是農業大市,畜牧業生產是鹽城的傳統產業。據第二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06年鹽城生豬飼養量達819.37萬頭左右,家禽飼養量達2.16億只左右,羊的飼養量達138.19萬只,牛的飼養量1.82萬頭。多年來,鹽城畜牧業生產在全省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位置:2006年,全市生豬的產量占全省20%,家禽的飼養量占全省27.2%。在全省的生豬飼養量前10名中,鹽城的阜寧、東臺、濱海、大豐等四縣(市)榜上有名,其中阜寧縣多年來一直位居第一。 目前每年產生數以萬噸的糞便絕大部分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通過建設沼氣工程,可以化廢為寶,生產大量的優質燃氣,代替燃燒秸桿和煤,可大大改善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農戶建一口八立方米的沼氣池,可年產沼氣300立方米,可基本滿足一家4-5人的生活用能需求,節約燃料和電費500元左右。目前全市已新建有農村“一池三改”戶用沼氣工程近3.43萬戶,其中2007年新建1.24萬戶,不僅給農民帶來生活質量的提升,而且節約了大量能源支出。 沼氣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及其根本原因 農村新能源,無論是生物質能源還是太陽能、風能、沼氣等,并不是什么全新的、重新創造的能源,實際上是最為傳統的能源,一直是人類特別是傳統農業社會賴以生存的最重要能源。但農村新能源的“新”表現在農村可再生能源的“工業化式”利用上,即規模化(集中化)、技術化和裝備化。所謂規模化(集中化),就是將農村可再生能源(特別是生物質能源)集中到一起,集中處理、加工、轉換、傳輸和使用。所謂技術化,就是農村可再生能源利用不再是順手用材、靠天吃飯,而是借助一定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技術,實現可再生能源的有效轉化和貯存。所謂裝備化,就是農村可再生能源的轉化、貯存、傳輸和使用往往需要一定裝備和工具。農村新能源規模化、技術化和裝備化需要新型農民和新型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但是,目前作為農村新能源的沼氣在推廣使用中遇到一定的困難。[NextPage] 1、畜禽養殖排泄物治理任務十分繁重,沼氣建設工程量很大。有關資料表明:在正常情況下一個百頭牛場年排糞尿量達1100噸。一個千頭豬場年排糞尿量達2000余噸,一個萬只雞場年排糞便達360噸,可以說一只畜禽就是一個污染源,一個規模養殖場就是一個大的污染場,鹽城規模以上豬場、雞場、肉牛場、奶牛場幾千家,就有幾千個污染源。一個千頭豬場年排泄污水約7000多噸,污水不加處理直接滲入地下,造成地下水中的硝酸鹽含量過高,給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此外畜禽養殖還對周圍空氣產生嚴重污染,空氣中的氨氣、硫化氫氣體及其他有毒有害氣體直接對畜禽和人群產生污染,影響人畜健康。據2006年第二次農業普查資料顯示:鹽城生豬年末存欄286.15萬頭,羊存欄51.53余萬只,家禽存欄6876.1萬只。全市養殖污水排放量上幾千萬噸。但目前列入省級治理項目的生豬和牛存欄量僅占鹽城2006年總量的個位數,并且鹽城畜禽散養戶只有很小一部分建設戶用沼氣池。從目前畜禽養殖排泄物治理的情況看,主要以沼氣化進行處理。因此,在養殖業污染治理中,沼氣建設工程量還很大。 2、農村生活污水尚未得到有效處理,推廣農村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技術任務非常艱巨。據測算,鹽城全市鄉村人口601.81萬人,以每人每年100公斤的污水量計算,農村生活污水年產生量達6億噸,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才剛起步,農村生活污水還處于無序排放的狀態,推廣農村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技術的面很廣。 3、農戶勞動力外出打工規模大。目前,農民占有耕地比較少,難以容納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的兼業行為就比較突出,特別是通過外出打工獲得收入就成為許多農村勞動力的重要選擇,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亮點。近年來,全市農民工資性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日益成為農民收入不可或缺的重要來源。2006年全市農民工資性純收入人均2117.7元,占農民收入的比重達39.3%,比上年增加4.5個百分點。本地就業吸納能力逐步增強,直接增加了當地農村勞動力就業機會。農村勞務輸出繼續增加。2006年,全市外出從業人員122.3萬人。由于勞務輸出人數不斷增加,農民外出勞務收入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2006年,農民外出打工得到的勞務收入人均1271.42元,占農民純收入的23.6%。外出打工的勞動力基本上是以擁有較高文化水平和較強體力的“精英”農村勞動力為主,而農村新能源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需要一定的知識水平和勞動強度,這些“精英”農民的外出無疑會使農村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缺少必備的人力資源支持。 4、農村內部出現社會分化。當前,我國農民更像是一個身份的象征,農民已經被分化為具有相當差異的社會階層。不同農村社會群體的收入不同、就業方式不同,就造成他們對發展農村新能源具有不同的態度和不同的支付能力。[NextPage] 5、資金短缺,全面推廣有一定困難。沼氣工程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民心工程和富民工程,之所以目前尚未全面推廣,建設資金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建設一個沼氣池需費用約為3000元左右,對蘇北尤其是鹽城農村居民而言是筆不小的開支,需要政府將沼氣建設工程作為農村基礎建設工程來加以扶持。2004年開始,江蘇通過農村沼氣國債項目,為蘇北五市爭取了800萬元,同時江蘇通過小型公益設施農村能源項目也拿出800萬元,扶持試點縣的沼氣池建設。但分到每個試點縣的資金只有10萬元,按照1戶補助1000元的標準一個縣最多只能建100個沼氣池。鹽城“十一五”規劃新建“一池三改”戶用沼氣池7萬個,需要建設資金達2.1億元之巨。如此巨額的資金需求,如果不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投入必將對鹽城的沼氣事業產生嚴重制約。建設資金短缺,培訓專項經費更加捉襟見肘,經費短缺影響了技術的推廣與普及。 6、媒體宣傳不夠,群眾認識不充分。在開發利用農村能源上,突出存在的是比較忽視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尤其是對以沼氣為重點的農村能源建設功效缺乏了解,僅僅停留在“省柴節煤、點燈燒飯”的層次上,沒有足夠認識到農村能源利用在新的發展階段對生態環境改善、農民增收致富和促進農村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沒有把農村能源開發利用作為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一項重要舉措來抓,沒有真正把農村能源建設列入到新農村建設的議事日程。目前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的社會宣傳不夠,使廣大干部、群眾對農村能源建設重要性認識不充分,能源利用新產品、新成果信息沒有完全深入到村、組、農戶。 推進農村新能源開發利用必須立足長遠,多策并舉 1、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我國農村新能源的推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推廣、接受、再推廣過程,才能夠使廣大農民認識和接受新能源。在這個長期的過程中,新能源的發展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但不能因此產生消極和懷疑情緒。 2、當前農村新能源推廣利用的重點是農村高收入水平群體。從收入水平的人群分布來看,2006年鹽城農村人均年收入在1萬元以上的農戶占全部農戶的比重為20%,2006年鹽城平均每戶常住人口為3.59人。這樣計算,大約20%左右的農戶家庭年收入在2.5萬元左右,按戶均農村新能源固定資產投資2500元計算,農村新能源固定資產投資占家庭收入的比重為10%左右,應該是在可承受范圍之內。因此,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當前階段我國農村新能源推廣應首先著力于這些收入水平比較高的農民群體。增加農民收入水平就成為農村新能源長遠發展的基礎。農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不僅可以提高農民利用農村新能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農民收入水平提高可以使其更加注重能源使用質量,從而提高農民利用農村新能源的意愿。[NextPage] 3、農村新能源利用要盡量采用勞動力節約型技術。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特別是比較富裕的農村勞動力的機會成本比較高,如果農村新能源利用所耗費的勞動力數量比較大、勞動強度也較高,就會抑制那些最具有利用新能源能力和意愿的農民進入農村新能源領域。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婦女在農村生產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農村新能源利用技術也應根據農村的這一發展趨勢來進行技術推廣。 4、加強教育、宣傳和培訓。農村新能源不僅技術含量較高,還需具備一定的安全知識,這對許多農民(特別是農村婦女)來說,無形中就存在一個門檻,使得許多農民對新能源望而卻步。因此,通過對廣大農民對農村新能源的教育、宣傳和培訓,可以提高農民利用新能源的自覺性。 5、加強農村新能源服務體系的建設。當前,我國農村能源在科學研究、技術推廣、產業開發、社會化服務等方面都沒有形成自己的發展體系。鄉級服務站已基本上沒有了,縣級農村能源辦公室的級別也很低,而且一般以提供沼氣技術的咨詢和服務為主,服務范圍窄,工作力度小。要發展農村新能源,必須加強農村新能源的科研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農村新能源利用要與村莊整治相結合。目前,我國許多地區正在進行以“歸村并點”為主要方式的村莊整治,村莊整治不僅可以為農村新能源的規模化利用提供條件,還可以通過新能源管網建設與村莊整治相結合,降低發展農村新能源的固定資產投資,吸引更多的農民利用新能源。 6、把發展生物質能源作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一個嘗試。通過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引導企業與農村、農民之間形成更緊密的經濟聯合體。這不僅能有效解決生物質能資源分散性、易變質性與大工業生產集中性、連續性的矛盾,還能促進農村新興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7、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要優先考慮農村能源的需求,為新農村建設服務。建議國家設立專項資金,加大投入,實施農村生物質能源利用惠民工程,從農民需求入手,以提高傳統生物質能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農林剩余物能源利用為重點,著力加快省柴節煤爐灶的升級換代,大力普及沼氣使用,積極開發秸稈氣化、秸稈致密成型等小規模、分散性、直接為廣大農民群眾服務的生物質能源產業。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