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能源進展 - 研究動態 |
徐錠明:能源發展要轉“危”為“機”文章來源:中國企業新聞網 | 發布日期:2009-01-22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2008年,對于中國乃至全球來說都是不平凡的一年。當前,國際金融危機開始加速向實體經濟侵蝕,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國內經濟環境隨之不斷惡化,2009年中國經濟形勢如何?如何面對2009年的經濟,已經成為熱門話題,中國能源企業如何在此次危機中化險為夷、尋求新的機遇?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徐錠明日前在“突破與領跑·百年經濟論壇”上指出,2008年我們的能源在挑戰中奮勇前進,2009年將化風險為機遇,繼續前進。他認為,這次經濟危機是我們遇到的第一次波及全世界范圍的經濟危機,所以我們必須真正面對這樣的經濟危機。危機時期是戰略重組時期,危機之后重獲新生。“有兩種人可以重獲新生,一種是本來強大的,經過危機后,脫胎換骨,形成非常強大的企業;還有一種是有先進的眼光,主動洗牌,避免被淘汰。” 徐錠明引用溫家寶總理的一句話“信心比黃金重要”。同時,他又借用毛澤東主席的詩詞“無限風光在險峰”加以補充。他說,作為企業,現在就是“心要熱,頭腦要冷”。中國有一句古話:大道至簡。真正的道理很簡單,不會很復雜。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 “反周期調節”,徐錠明認為能源經濟、能源周期也有一個反周期的問題。前十幾年我們在煤炭、電力上都犯過類似的錯誤。所以,為了確保能源發展,均衡平穩,防止大起大落,在能源建設中也要堅持“反周期調節”,少的時候要防多,多的時候要防少,否則就容易出現“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的錯誤。他指出資源企業在新的一年里不能放慢步伐,國家也會支持開發新能源的利用,不能冬眠。 能源發展要轉“危”為“機”。在冬天過冬的時候,怎么才能轉“危”為“機”?徐錠明指出,能源企業一要深化體制改革、二要加快結構調整、三要促進產業升級。他認為現在我們還沒有完善的能源市場,能源同樣有產業升級的問題,要發展低碳經濟、低碳能源基礎,所以能源產業要從高碳技術走向低碳技術,建設能源生態體系,促進能源產業升級。“因為我們要過好冬天,冬天要干好冬天的事情,不要違背規律,否則就會出問題。” 對于能源工業今后的發展方向,徐錠明說:“認為能源發展規律告訴我們,能源將從能源資源型社會走向能源科技型社會,有什么樣的科技就有什么樣的能源。” 當前一場歷史罕見的金融危機正在蔓延加劇,給全球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帶來很大沖擊,歷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機常常伴隨著一場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經濟的復蘇,都離不開技術創新,通過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創造新的社會需求,催生新一輪的經濟繁榮。徐錠明說,在這樣的冬天,我們要加強科技研究,部署好我們的戰略,在春天來了,我們就可以加速起跑。所以要過好冬天,我們必須要尊重規律。 石油從147美元跌到40多美元,高得讓人驚心動魄,低得同樣讓人驚心動魄。對此,徐錠明認為其中有產品規律,同時也有金融規律在里面,“石油是金融產品”。 徐錠明分析,與美國金融危機相對比,此次危機和 1929年的完全相似。1929年的經濟危機也是從美國開始的,也是從金融開始的,也是從股票開始的。石油價的上漲和下跌,帶動4到5個循環,石油的循環、美元的循環、利潤的循環、財富的循環,財富在轉移。“石油是金融產品,是金融變化的風向標”。 徐錠明認為金融危機以后,根據黨中央的要求,能源建設和各大公司都將有相應的政策,三五年以后,中國能源供應保障體系,將會在清潔、安全、可靠、穩定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能確保中國以能源的安全保障國民經濟的安全。在他看來,這也是我國3到5年需要加強的方面。 對于未來能源的發展方向,徐錠明頗為看好新能源。他解釋說,第一次能源革命,從木材時代走向煤炭時代,人類用了200年時間,從煤炭時代走向石油時代人類用了100年時間,現在進入到了第三次能源時代,也叫后石油時代,專家們預測需要100年。在研究了許多專家的研究結論后,他認為將需要50年的時間。如果從第一次石油危機開始,2040—2050年將是新能源有重大突破的時期,所以中國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能夠在科技方面為未來的發展創造更新的、清潔的、安全的、可靠的能源保障。 太陽能、風能、光能、生物質能等都屬于新能源,但是哪幾個可以走在前面?徐錠明表示需要科技做基礎。“太陽萬能之母,開創風能、光能,包括生物質能。”如果可控制核聚變解決了,我們人類的能源是用不完的,沒有新能源,我們可以創造它,“我相信科技可以創造新能源。” 同時,徐錠明呼吁政府多支持民營企業對新能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希望國家要加強政策支持。他說,不能因為冬天來了,我們就放松科技的研究,畢竟未來取決于科技。( 李元友 陳瑋英)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