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能源進展 - 研究動態 |
新能源能否抵御“寒冬”文章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 發布日期:2009-01-22 | 作者:周勇剛 | 點擊次數:
非常規油氣項目“瘦身” 非常規油氣資源主要是指油砂、頁巖油、水合物等。 近兩年,在石油價格不斷高企的推動下,這些開采成本較高的非常規油氣資源快速地進入了商業開發,bp、殼牌等國際石油巨頭爭先投入,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開發熱浪。 而重返40美元低油價區位,對石油巨頭在這一領域的運營造成了不小的打壓。加拿大Suncor公司、加拿大Petro-Canada公司均推遲了油砂項目投資,而道達爾也因超過了80美元/桶的盈虧平衡點,將最終不得不選擇放棄這一項目。 據最新研究表明,世界油砂的可采資源量為1200億噸,約占世界石油資源可采總量的34%,僅次于可采資源量為1514億噸的常規石油。而世界范圍內的頁巖油儲藏量可達到4000多億噸、全球天然氣水合物中甲烷資源量為(1.8-2.1)×1016立方米。 而屬于常規范疇的深水石油項目、液化天然氣項目也受到波及。據了解,一般深水區域采油的邊際成本,在每桶60至90美元區間。從去年下半年以來,開發風險連續上升,大大超出盈虧平衡點,不少跨國公司紛紛作出延期的決定。 替代能源成本劣勢凸顯 替代能源,它包括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液體燃料和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 原本開發成本較高的生物質能源業,在國際油價持續走低之下,早已壓的氣喘吁吁。據調查,在生物柴油開發中,其原料價格占到總成本的70%到80%。而不能獲取廉價且充足的原料供應,一直在制約生物柴油發展。 據統計,目前,中國生物柴油年產能已達到300萬噸。而受到原料短缺及價格高漲等因素影響,近兩年中國生物柴油產量僅為30多萬噸,產能利用率只達到了10%。 “擠出效應”正在擴大。按專業機構的測算,當前,生物柴油項目盈虧平衡點大致在35美元/桶,即國際原油價格只有維持在這個價格之上,方有贏利可能。 風能、太陽能開發應用也遭受沖擊。據了解,近年來國內一些企業加速投資風力發電裝備制造業,其產品基本上是大路貨、技術含量不高,且關鍵技術和部件還要從歐美國家引進。 迄今國內風力發電機實際利用率僅為8%,而歐洲是40%。困擾風力發電相關企業尚有資金鏈緊張之癥結。無錫一家企業研制樣機已投入6000余萬元,再運送到蘇北沿海僅運輸費就需要近百萬元。 生產運行成本如此昂貴,在國際油價處于低位格局下,無疑收益已受到重創。 回歸正常理性發展軌道 在過去十多年間,亞洲金融危機、IT泡沫等的上演,讓全球經濟歷經了周期性調整。而每一次危機過后,全球經濟進一步融合,市場經濟進行有效的自主發展與自行調整。 值得關注的是,此番經濟危機及油價下跌,除去新能源成本劣勢被拉大、新能源項目進展被延緩以外,由資金鏈斷裂而導致企業破產,從而引發這一行業本身的洗牌也即將到來。 近幾年來,在國際油價高企的格局下,中國出臺系列新政,助推能源提速發展,加上沒有壟斷形成的高門檻,一時間,新能源市場的投資呈現了井噴的態勢,國有、民營、外資爭先上馬,以使自己在競爭中占有更有利的地位。 令企圖通過“圈地”漁利的投機者沒有想到的是,風云突變讓新能源市場迎來了寒冬。而實際上,在去年下半年國際油價大跌之前,新能源領域已經出現某種信號。數據顯示,全球新能源領域的投資額在2008年夏季(4-6月)快速滑落至2007年冬季(10-12月)一半的水平。 能源專家舟小剛強調指出,無論是從國家能源政策考慮,還是從國際原油的不可再生性、稀缺性等方面考慮,有效的政府政策加上投資者的理性回歸,可以把新能源經濟拉回到正常發展的軌道。 而危機也給新能源行業發展帶來了另一個機遇。由于經濟不景氣,使得市場需求不旺,涉及鋼材、玻璃等諸多原材料價格已大幅下滑,從而降低了新能源的生產成本,有利于促進新能源產業的快速拓展。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