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能源進展 - 研究動態 |
石油進口突破警戒線發展新能源迫在眉睫文章來源:資源網 | 發布日期:2009-01-22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眾所周之,我國是一個依賴于石油進口的國家。下面的一則消息我們看了以后會有很大感受,因為,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從國際上來看,石油對外依存度50%是一條警戒線。現在,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到55%,實際上已突破了這條警戒線。 據2008年12月26日《上海證券報》的報道,國家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08年1至10月份,全國石油產量同比增長2.21%,石油加工量同比增長5.6%,這顯示國內石油生產與需求增速的差距進一步拉大,而我國的石油進口依存度也已增加到55%。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認為,不必對此過于緊張,依存度取決于一國的產油煉油能力。 自2002年我國繼美國之后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導致能源資源需求空前放大,石油對外依存度正在逐年攀升。從1993年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家起,15年時間,對外依存度就達到了55%。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從國際上來看,石油對外依存度50%是一條警戒線。現在,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到55%,實際上已突破了這條警戒線。目前我國的石油進口依存度已經接近50%,進口、內產石油各占一半天下,很難說進口石油是國內自產石油的補充了,如果進口在10%、20%還可以說是補充,但50%的權重就很難說了。 筆者認為,石油進口突破警戒線提示發展新能源迫在眉睫。要降低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需要采取一切行動來爭取少用油,使能源需求偏低:一是開展節油行動,改變當前的消費習慣,目前我國小汽車增長過快,追求大排量的消費方式不可提倡,在這方面中國還需要向日本、歐洲學習,爭取在排量上實現低排量;二是燃油替代,進行技術攻關,進行非常規石油的提煉,這是相當有潛力的,例如非糧原料生產的可再生能源液體燃料,此外還包括天然氣替代,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通過國內天然氣、進口天然氣兩條途徑來有力推進。 只要經濟需要如此多的石油,就要進口石油以保證供應。目前我國建的戰略石油儲備,就是一個短期的防控體系,不過還需要一段時間發生作用。當然,現在突破警戒線似乎對國內市場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其負面作用卻不能低估,意味著我國能源環境已從“比較安全”向“比較不安全”轉移。這并不是聳人聽聞的說法。在未來10年,石油的凈進口需求仍將按年均10%的速度增長。中國經濟要持續發展,對石油需求必定增加,目前來看,對石油的消費是難以降低的。這是由于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對石油具有很強的剛性需求。 世界石油市場的出口要依靠中國石油穩定的進口。發達國家的經濟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了,對石油的消耗基本處于飽和狀態;而中國目前的石油消費量,主要是經濟發展的需求,這是任何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必要經歷的一個過程,無可回避。日本經濟發展時期,石油需求的增長也很快,甚至超過中國目前消耗的石油量,只不過日本趕上的是低油價時代,中國卻趕上了高油價時代。當然,進口量不斷攀升,也會對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帶來較大風險。但這是我們無法規避的,只能盡量弱化其影響。解決我國的進口安全,我們不能操之過急。隨著中國國力的提高,海軍、空軍實力的增強,海運安全方面也會得到好轉,只要能夠拿到油源,我們都會過去。另外,石油儲備要盡快付諸行動,不能中斷。只是,這些事情都不是一兩天就能解決的。 [NextPage] 中國的石油進口量不斷增加,造成中國對國外能源的依賴程度增強,也涉及國內石油供應的安全。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的一部分,中國石油市場也是世界石油市場的一部分。因為中國經濟是外向型經濟,不僅僅是石油,還包括其他方面,諸如礦石、礦物等。作為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略物資,55%對外依存度所帶來的石油供應風險不容忽視。隨著我國石油進口量的迅猛增加,必須考慮建立戰略石油儲備作為保障石油供應的手段之一,它是國家整個能源安全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55%對外依存度使國內長期存在的資源短缺問題更加清晰:我國的能源供應不可能滿足無節制的消耗需求。 按照目前國內石油探明儲量和各大油田生產能力估算,今后國內原油產量增長有限,約為1.8至2.0億噸/年,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對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長,2020年前,我國石油消費量將增至5億噸,屆時將有3億噸需要進口。一旦國際石油市場發生不可預料的變化,將會對國內經濟產生嚴重影響。2008年初以來,國際原油價格一路攀升,從100美元/桶漲至147美元/桶。在油價一路飆升的情形下,我國原油進口仍保持增長,不僅增加了國家外匯支出,而且嚴重影響和波及工業、農業、交通動力以及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國民經濟整體運行成本的增加,嚴重影響國內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甚至危及國家經濟安全。 應該看到,石油資源是有限的,由于人類需求的不斷增加,在不遠的將來將面臨枯竭的危險。專家預測,盡管國際油價現在處于低位,但這只是暫時的現象。隨著石油資源的逐漸減少,國際油價將會越來越高。那么,石油逐漸減少或者沒有了石油以后怎么辦,是坐以待斃還是另辟蹊徑?為了減少對石油的依賴,一些國家提出結束使用石油的設想,瑞典就是其中之一。 瑞典政府2006年2月提出減少石油依賴的計劃,該計劃旨在推進全國使用可再生的能源來替代礦物燃料,對石油的依賴將在2020年結束。瑞典經濟曾在上世紀70年代遭受油價上漲的打擊。此后,瑞典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如今該國幾乎所有的電力能源都來自于核能和水能,僅在交通上依靠石油。今后10年內,瑞典還將所有取暖方式轉換為依靠地熱能和廢熱。 瑞典結束對石油的依賴的計劃無疑是大膽,但又是具有可操作性的。這對我國減少石油依賴提供了新鮮的經驗。事實證明,一個國家要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就必須開發可再生能源,建立高效率的電廠,降低車輛油耗,開發新的動力來源,在節約能源上作出更多的努力。目前,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的消費比重為20%左右。因此,現在乃至今后較長時間,應對石油安全挑戰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控制石油使用量的增長速度。 有專家認為,一旦國際石油市場發生不可預料的變化,將會對國內經濟會產生影響。油價高企,進口量持續增加,外匯支出也會增加。雖然我國的外債風險并不一定會發生,但其發生風險的可能性會加大。國際油價變化、來源地石油供應中斷等等,雖然不一定會發生,但其發生的可能性,誰都無法預測。這種可能性,對我國經濟造成傷害的風險性會增強。此外,另有權威專家這樣表示,美國原油進口的3/4來自西半球的加拿大、墨西哥、委內瑞拉,這對美國來說是安全的;余下的1/4來自中東、非洲、東南亞等,一旦中東爆發戰爭,美國不會面臨石油危機,而中國則首當其沖,我們絕大多數進口原油來自中東,這是不得不面臨的嚴峻形勢。造成我國石油進口風險指數居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目前我國的石油進口通道過于單一,主要依賴于海上油輪運輸,其中90%左右要依靠外籍油輪運輸,而且80%的石油進口需要通過馬六甲海峽。雖然馬六甲海峽由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三國共管,但也受到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海軍布防。因此,如果美國向伊朗開戰,波斯灣的霍爾木茲海峽將封鎖,要不了多少天,中國大街上的汽車便會寂靜無聲,這不是聳人聽聞,更不是杞人憂天,因為我們基本上沒有石油儲備。 [NextPage] 現實逼迫我國必須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全面開展節約能源活動,將節約能源提升到我國基本國策的高度。著力開發利用新能源、替代能源,我國在太陽能熱水器、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地熱采暖和地熱發電、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等方面已經具備與常規能源競爭的能力,只要適當給予政策支持,有望成為替代能源。 上世紀70年代發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使世界各大石油消費國深刻認識到建立石油儲備的重要性。石油儲備已經成為有效防范和應對突發事件、保障石油安全的重要手段。2003年,我國首次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制度,規劃了四個儲備基地即浙江的鎮海和岱山、青島的黃島、大連的新港。一期建設計劃形成儲備相當于30天石油凈進口量的能力。其中浙江鎮海的石油儲備基地已基本建成,儲存量520 萬立方米,年底即可投入使用。根據國際經驗,統籌考慮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我國石油儲備能力建設,近期目標可按上年度60天凈進口量來考慮,即2500萬噸以上。從長遠看,2020年左右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60%時,應按90天凈進口量的規模來安排我國 的戰略石油儲備。同時,國家還要建立安全預警應對機制,以防范和應對突發事件造成石油供應急劇變化甚至中斷,提高我國石油安全的保障程度。 同時,積極發展替代能源,緩解石油供應壓力。開發利用石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當今世界能源發展的大趨勢和熱點。面對我國日益嚴峻的石油供需形勢,我們要積極推進車用替代燃料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車用替代燃料包括壓縮天然氣、液化石油氣、 天然氣合成油、煤基液化、生物質燃料和氫燃料電池等。按現有技術的成熟情況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技術成熟、可以推廣應用的,如CNG、LPG和燃料乙醇等;第二類是技術較成熟,但成本高、推廣使用還存在一些問題的,如GTL和CTL等;第三類是在應用上存在較大問題,技術有待成熟的,如氫燃料電池等。 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比較豐富,預計可再生能源每年的可獲得量為73億噸標準煤。其中,可經濟開發的5萬千瓦以下的小水電資源總計1.25億千瓦, 50%分布在西南地區。 據保守估計,我國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有幾億千瓦,地熱、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也都有相當大的潛力。應當采取多渠道和靈活方式鼓勵發展利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