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能源進展 - 研究動態 |
德國指定計劃促進可再生能源推廣和使用文章來源:學習時報網 | 發布日期:2009-02-02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總部設在法國巴黎的國際能源機構日前發布報告說,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繼續增大,氣溫在隨之上升。報告說,2006年,全世界能源領域排放的二氧化碳約為280億噸,到2030年可能升至410億噸。報告預測,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全球大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在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所占比例,將從2006年的71%增加到2030年的76%。 近日,德國制定了國家節能計劃,強調提高社會節約能源效率。其中包括采取建筑物實行能源證明書制度,促進舊建筑物按照節能標準進行重建的稅制措施以及根據汽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制定汽車稅等具體措施。德國環境部長加布里爾也宣布,根據國家節能計劃制定的目標,德國將打破國內能源供應長期依賴進口的現狀,同時在2020年之前削減4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德國政府在強調節約使用和高效利用能源原料的同時,大力提倡和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推廣和使用,以達到分散能源供應風險,減少對化石能源原料和原油進口的依賴,平抑不可再生能源原料緊缺造成的能源價格上漲以及保護環境的目的。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減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既符合德國的能源安全戰略,也是德國作為一個工業大國,對減少全球溫室效應的重要貢獻。 風能在德國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有重要的作用。德國風力發電裝機總容量達18428MW,居世界領先地位。2005年德國共實現風力發電總量265億千瓦時,占德國全年總發電量的4.3%,占整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42%,預計在未來數年里這一比例還會上升。近期德國風力發電的新重點是離岸風力園,因為德國北海地區和波羅的海地區的風力條件非常好。為此,聯邦環保部在聯邦政府制定的“德國前景”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范圍內制定了一項旨在利用海上風能的戰略。 德國經過多年的研發與實踐,以地下水開采井、井下換熱器以及換熱樁等技術途徑獲得淺部地熱能源,這些技術與熱泵技術結合使用。熱泵可以從溫度較低的熱源中獲取熱量,釋放出較高溫度的、可利用的熱量。與燃燒天然氣或電力驅動的供暖系統比較,熱泵需要的常規電能要少75%,同時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20%至25%。與燃煤的供暖系統相比,排放減少更多。2007年淺層地熱能在德國供熱市場上有一定的增加,熱泵供應商賣出的熱泵系統從2006年的44980個增加到2007年45300個。截至2007年底,德國大約已經安裝了30萬個熱泵系統,而且在新修的建筑中有15%的供熱系統采用的是熱泵。 水能在2005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量中占到了35%,德國政府在未來數年里將大范圍地更換或更新現有設備,以擴大水能,其目標就是要提高水能使用效率并改善水域的生物狀態。需特別指出的是,德國政府認為,傳統的通過建攔水大壩方式來利用水能并非是對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續利用,因為它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和環境問題。 由于德國《可再生能源法》中的相關促進和扶持,德國太陽能發電量在過去的兩年中翻了3番,技術方面的革新和市場的不斷成長擴大也使太陽能發電及相關設備的價格逐年下降。在過去12年里,太陽能收集裝置的價格下跌了一半。同時,太陽能收集裝置也越來越受歡迎,目前在德國約有100萬臺太陽能設備在對傳統用水和暖氣用水進行加熱。[NextPage] 石油和天然氣價格的上漲以及聯邦政府的促進將進一步推動太陽能設備的使用。德國的太陽能利用和技術一直保持世界領先水平,2005年德國實現太陽能光伏發電總量10億千瓦時,新增太陽能集電器面積96萬平米(2004年新增75萬平米),截至2005年底的總面積累計高達700萬平米。 當然,德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現狀距德國政府的目標還相差甚遠。盡管德國在某些領域技術很先進,但德國政府認為,從整體來看,德國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和使用在歐盟內仍不具有優勢,德國可再生能源在整個初級能源使用中的比例僅為3.5%,遠低于瑞典的31.2%和芬蘭的27.7%,甚至連歐盟15國的平均水平6.4%都沒達到。德國政府計劃至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整個德國能源供應中的比重比2000年翻一番,其中在供電中所占比重至少要達到12.5%,至2020年在整個初級能源供應中的比重至少要占到10%,在電力供應中的比重至少要占到20%。 德國政府希望通過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使205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與1990年相比減少80%,按計劃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初級能源使用中的比重將占到12%,在發電量中的比重將占到30%,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在發電總量中的比重將達到68%,在供暖中的比重將達到約50%。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