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
中美政策比較—認識和建議文章來源:未知 | 發布日期:2005-08-03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綜合上述可以得到這樣幾個認識,即:中美兩國為了推動RE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已在各自的能力范圍內,盡其所能,采取一系列的技術、經濟、法律、市場和研究開發的政策和措施,大大推動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并取得顯著成效,這己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是,從兩國長遠的發展目標和現實需要來說,RE技術還必須有一個更大的發展。這樣就需要兩國政府(特別是中國政府)應在總結過去國內外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采取措施,補充、修改、完善己有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和措施,研究制定新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和措施。為此目的,結合以上的比較分析,我們愿為中國政府提供以下建議。供在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政策時參考: 2.1 加強立法,從法律上和政策上保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這一條己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真理。目前中間的“電力法”和“節能法”都己肯定RE的戰略地位,在明了政府熱情支持和鼓勵的態度。現在關鍵的問題是,政府的有關部門應立即根據法律上的相關規定,研究、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和細則。要進一步明確各地RE發展的合理的比例。明確亨受國家優惠政策的對象應具備的條件以及亨受優惠條件后應達到的經濟目標和技術目標。 2.2 全面推行還本付息加合理利潤的定價原則。1994年,電力部以部發94(461)號文件形式向全國各大電網,省、市、區供電部門發了風力發電并網運行的管理規定。該規定明確提出電網必須就近收購風電場的電量,其上網電價按生產成本加還本利息和合理利潤的原則確定。超出電網平均電價的部分,采取均攤方式,由全網共同負擔。近幾年的實踐證明這是一項行之有效的辦法。但是,這一規定也有其不足之處,即沒有定義全網的范圍,由此在如何承擔風電差價問題容易產生爭論。建議將這規定修改和完善后,上報國務院,進一步明確風電上網電價高出電網平均價格的部分,由區域性電網廳覆蓋的地區的電力用戶承擔,并將這一原則的適用范圍擴人到其他類似的可再生能源產品。如沼氣發電稻殼發電,生物質發電以及生物質氣化集中供氣的并網問題,均應按此原則辦理。 2.3 繼續實施現有的減兔稅政策,但運作方式應加以改進。具體建議是: (1)目前國家己對蔗渣和沼氣發電等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實行為期5年內免交所得稅的政策,建議對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及非電利用技術也實行類似的政策。 (2)現階段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較高,征收增值稅后的上網電價將更高,以風力發電為例。通常將超過0.7元/kwh,這是電網難以接受的,另外,可再生能源發電不消耗燃料,沒有進項稅或進項稅少,增值稅不能抵扣或抵扣很少。因而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增值稅實際征收額遠遠高于常規能源發電。按全國統一的增值稅率(17%〕征收是不合理的,也不利于與常規能源發電技術的公平競爭。建議實行與小水電一樣的增值稅稅率,即6.0%。 (3) 制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含其他優惠政策)的對象應具備的條件,以及享受優惠政策后應達到的目標。 2.4 增加財政投入和銀行信貸,加速RE技術的進步和國產化。在這方面,美同等先進國家已先行一步,注入了數10億美元的研究、開發和示范推廣經費。中國RE技術基礎薄,國產化能力低。要大模地發展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和生物質能的高效利用,某些關鍵技術的攻關和國產化是不可缺少的。結合中同的條件和需要,建議設立以下扶持政策: (1)增加RE技術攻關和國產化資金,其財政撥款應隨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成倍增加; (2)將RE技術列入國家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投資的重點扶持計劃; (3)設立專用于RE技術的信貸資金,其中貼息貸款應在目前每年用于農村能源利可再生能源技術開發貸款1.2億元的基礎上有所增加; (4)凡利用國產設備興建的可再生能源企業,可以優先得到國家政策銀行的優惠貸款或貼息的支持; (5)凡使用國產可再生能源設備或零部件的企可免征或形成固定資產稅,以降低國產可再生能源設備的造價,擴大市場銷路,促進國產化。 2.5 創新機制,逐步在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過程中(即包括研究開發,試點示范和商業化運行的各個階段中)推行公開招標、公平競爭的運行機制,其中應特別注意鼓勵和動員工業界的積極參與和投入實行費用共出、風險共擔、利益同亨的合作機制。 2.6 擴大宣傳教育,提高全民(尤其是省、市、區級政府官員和企業家)的環境意識,增強其參與可再生能源研究開發的能力和投資熱情及主動性。應將可再生能源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列入各級政府主管可再生能源部門的工作計劃.配備經費,切切實實地開展起來并堅持下去。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