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
賀德馨:上網政策令風電開發進退維谷文章來源:中國工業報 | 發布日期:2006-05-30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與去年的紅火景象相比,今年的風電行業顯得冷清。5月26日,中國風能協會理事長賀德馨在第九屆科博會能源戰略論壇上呼吁,我國亟待培育一個健康的風電市場。 據記者了解,風電行業去年之所以紅火過一陣,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可再生能源法》對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上網電價規定了一個原則,即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根據不同類型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特點和不同地區的情況,按照有利于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和經濟合理的原則確定,并根據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的發展適時調整。正是該原則的制定,使風電行業吸引來不少投資。 然而,在今年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中,卻明確提出風力發電項目上網電價實行政府指導價,電價標準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按招標形成的價格確定。政策一出,風電行業發展頓時陷入兩難境地。 業內人士擔心,這種在過去風電場特許權招標時,以上網電價最低的投標人為中標人的做法,會使招標價格過低,造成項目虧損,進而影響風電場的建設。 風電上網應有合理電價 據賀德馨介紹,自2003年開始的風電特許權項目對我國風能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到2005年為止,已有總裝機容量為1500兆瓦的10個項目完成了招標。這些項目的平均中標上網電價為0.4894元每千瓦時。根據專家測算,目前,如按年上網電量為等效滿負荷2000小時計算,我國風電上網電價需在0.60元每千瓦時左右時,才能保證風電項目的投資回報率能高于常規發電項目的平均投資回報率。 賀德馨說,在我國風電產業剛起步階段,為鼓勵投資者進入風電市場,國家有關部門給與風電高于常規電源平均上網電價是完全必要的,而且這部分高出的電價分攤到電網時每千瓦時不到1厘,也是可以接受的。國家對招標規則也可以做些補充,以保證投標的公平、有序和合理,對那些為了本企業的某些利益,不惜降低電價投標的做法,應予以一定制約。 據賀德馨介紹,風電成本主要取決于風電機組的成本,一直是我國風能發展中的一個制約因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壽命一直是風電機組發展所追求的目標。隨著風電技術不斷進步和產業規模化發展,風電成本一直呈下降趨勢,從1981年到1995年,世界上風電成本已由15.8歐分每千瓦時下降到5.7歐分每千瓦時,目前風電成本約為4歐分每千瓦時左右。如果在常規能源電價中,考慮了因污染環境而發生的外部成本之后,那么風能是目前最具有與常規能源競爭的可再生能源。 要解決好并網問題 賀德馨指出,培育一個健康的風電市場還要解決并網問題。因為大規模風能開發利用,必須要解決風電機組并網以及風電機組與電網之間的相互影響問題。據他介紹,風電場的選址主要取決于風能資源的優劣。因此,一些風電場都遠離大城市,沒有大的輸電線路通過,如位于吉林通榆附近的風電場離最近220千伏輸電線路都在150公里以上。另外,對于百萬千瓦級大型風電場建設,則更需要有強大的輸電線路才能保證風電被輸送到電負荷中心。 據測算,建設一個500千伏輸電線路,每百公里平均投資需要3.5億元左右。完成2020年總裝機容量3000萬千瓦的目標,需要電網投資約75億元以上。因此,在規劃風電場建設時要同時規劃電網建設。電網公司除了要優先收購風電外,還應承擔電網建設和傳遞電力的義務。 賀德馨指出,另一方面,隨著風電場容量的增加,當風電接入電網后對電網的供電質量,如電壓、諧波與閃變、頻率及穩定性等都會產生影響。因此,要制訂風電場的并網標準,并在規劃風電場建設時對風電機組接入電網后的相互影響問題進行可行性分析,科學確定風電場可接入電網的容量。 開展風能資源調查與評估 準確評估風能資源是建立穩定風電市場,持續發展風能產業的基礎。賀德馨認為,我國對風能資源的觀測研究工作始于20世紀70年代,中國氣象局先后于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末進行了兩次全國風能資源的調查,利用全國900多個氣象臺站的實測資料給出了全國離地面10米高度層上的風能資源量,對中國風電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3年又啟動了第三次全國風能資源調查,利用全國2000多個氣象臺站近30年的觀測資料,對原有的計算結果進行修正和重新計算。 由于目前中國風能資源評估時主要利用氣象臺站10米高度處的測風資料,因此,所獲數據還不能滿足風電場建設需求。從已建風電場年發電量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國風電場的等效滿負荷小時數一般都在2000小時左右,低于國外風電場的平均小時數。另外,有些風電場投資商在沒有完全準確評估風能資源的前提下就規劃起風電場建設,這不利于風電產業的發展。 賀德馨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開展風能資源的調查與評估,通過對測風資料的整理與數值模擬研究相結合,給出50米、70米和100米高度層的風能資源量,并根據全國區域風能資源分布特征,對全國風電場建設規劃提出更加科學的理論依據。另外,由于風電間隙性和機組在惡劣氣象條件下工作的特點,需要開展風電場風電量短期預報和風電場安全氣象保障服務系統的研究。這對保證風電機組安全高效運營十分必要。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